【軍事博評】William:萊茵金屬公司烏克蘭「建廠夢」?

2023-03-09 13:46:20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10 12:12:0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023現時最後一條生產豹2型坦克的生產線,不在其母國,而在希臘。(圖片來自連結)

3月初阿特穆之戰開始進入尾聲之時,有消息傳出作為支援烏軍抗俄計劃的一部分,萊茵金屬公司計劃在烏克蘭境內建廠並為烏克蘭提供全歐洲最新坦克KF51,還承諾最多每年量產400架,以支援繼續抗俄。消息一出的確讓不少烏軍支持者覺得鼓舞興奮,但……想深一層,這種支援真的沒有內情或耍花招成份?

panther4KF51作為過渡性主力坦克,其火力與先進性無可置疑,且裝甲防護系統更為系統化,主動和被動系統結合,防護效能可以更佳,撤去車身彈艙也改善了豹2前艙室佈置備用彈艙的弱點。然而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砲塔膨脹到史無前例地步,和次世代坦克思路背道而馳,且砲塔裝彈機20發更為巨型的彈葯,在支援步兵攻堅時火力持續性太少,若裝備無人機,更隨時只餘下10-15發彈葯,這更不可接受。(網絡圖片)

 

KF51—真的適合烏克蘭?

KF51作為一種過渡型第三世代主力坦克,算是將次世代坦克元素注入豹2A7之內,電子設備和網絡戰備先進,且各個戰位的控制面板可以頂替另一個崗位,且在犧牲載彈下可搭載及運用無人機,坦克聯網作戰及由第三方獲得目標資訊及當地實時敵我形勢已是標準配備,加上首次配備130MM坦克砲,火力勇冠全球,可以說可能除T-14外,在質上全面輾壓俄國所有現役坦克(甚至西方絕大部分坦克)。

1638479888 ja星艦坦克一夫當關,還是不同種類戰甲車輛互相協同,這種裝甲作戰模式的爭議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圖為俄軍的BMPT坦克支援車。日後是否會出現支援無人機/ 無人坦克或防攻頂飛彈功能的支援車,至現在尤未可知。(網絡圖片)

 

不過這東西是否適合烏克蘭境內戰場?這點甚有疑問。舉個例,烏克蘭戰爭的形式更多是步砲協同的慢速推進,坦克更多是作為步兵支援火力攻堅,而步兵或步兵坦克(以及各型火砲)更多是作為清除反坦克小組在內的各類坦克威脅和防守陣地。在多任務體系及威脅上,KF51的火力可說過剩,但最多20發的載彈量在持續性上卻相當不足(尤其是進行高爆彈砲擊支援時),加上59噸的車身,接地壓力會很大,面對烏克蘭戰場厚厚的黑土層,坦克的通過性令人懷疑,甚至只要下點雨雪隨時就會陷進去出不來,甚至給俄軍拖走示眾,那就真的尷尬了。

78181俄系坦克肯定已不算先進,但普遍重量都控制在50噸以下(T-14是55噸,但履帶接地更長面積更多,接地壓力相約),對於整片黑土帶的通過能力大部分時間還是可以的,且帶彈數達40發以上,坦克戰絕對過剩,但若作為步兵中程火力支援,數量卻很夠用。武器不是講最強是最好,適不適合使用環境更為重要。(網絡圖片)

 

事實上,如果你由地形上可通過性,以及多用途且持續性強的火力支援能力來看,在這戰場上可能可以指望的,除了是原有少於50噸的俄系坦克外,可能還有西方第二世代主坦克如豹1或AMX-30之類薄甲高速中型主戰坦克(可鋪設外掛反應裝甲及各類備彈更多),或者如VT-5 / 15式與MPF之類防護較佳又容易運用主動防禦系統的新世代輕坦克。

a28606b28e46029c烏克蘭現時唯一坦克廠馬利舍夫工廠,自1957年改名以來一直是莫洛佐夫設計局合作緊密的伙伴,冷戰時盛產T-64及T-80坦克,但冷戰後開工量大幅減少,且長年虧損且生產技術嚴重停滯,要作為新世代坦克工廠幾乎絕無可能,且更大問題是:它在哈爾科夫地區,和俄國邊界只距20公里……另方面,烏軍長年使用俄系坦克尤其是60年前的設計—T-64,軍隊內整個維護體系都圍繞這種坦克而設,要換上新坦克談何容易?(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更有甚者,烏軍自己的問題都有一大堆。就不理講了很多年的貪腐問題,以及戰場指揮上因喜歡打散建制自由運用所帶來的協調問題了,八年內戰已消耗大量軍官士官人才(無論是戰死還是因族群認同問題投奔兩州軍 / 俄方),加上在戰爭時代國家財政貧弱及前線極為緊張,士兵訓練極為困難,很多訓練期都未滿就要逼著上前線(還有已不計算傳聞中的高中學生軍),而要作為合格的坦克駕駛員,沒半年訓練都不能成事;另一方面,烏軍在戰爭開始後裝備制式變得五花八門,加上對西方裝備的後勤保養沒有經驗與經費,也對戰力發揮帶來嚴重影響。然而KF51不單是全新裝備,且在陸戰技術尤其電戰上可能是最先進的,屆時可能連德國或萊茵金屬公司都可能未能建立大規模維護能力,何況窮得多且訓練更少的烏軍?

北約裝備可是需要全套北約的地面與空中作戰支援,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更重要的是全面的空優支援,不單戰鬥機,預警機等整個空戰系統都需要,但……這相當於全面介入及北約與俄國直接衝突了,北約真的願意冒核戰的風險?

a286剛於3月9日清晨空襲中發電機房被嚴重破壞的基輔火電設施。烏軍的防空戰果其實從來沒有他們宣稱那麼高,保護坦克生產設施談何容易?(網絡圖片)

 

至於在烏克蘭境內開廠生產就更為荒謬:一條生產線至少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準備,能否幫助前線都是未知之數,且除非開建時已經停戰,否則無論新建廠房還是改造原有生產線都會有受空襲風險(現在烏方坦克生產線因為受到攻擊及資源缺乏,基本已在停工狀態),生產線也會受嚴重影響,不論一年400輛的目標是否能達到,就連生產線是否能一直維持都是問題!再講可作為零件供應商的國內軍火供應廠商都已停工或者被炸,加上原工藝和製作精度也差德國工業太遠,能否合乎坦克的要求都是問題。

Leopard40 3 0480年代初,西德分別在基爾市的克虜伯機械廠和慕尼克的克勞斯-瑪菲·威格曼機械廠設立兩條豹2坦克生產線,但現在這兩間廠的坦克生產部門早就關門大吉。(圖片來自連結1)

 

萊茵金屬公司的PLAN B?

可以肯定的是,相比政客,重工業廠商絕對不是那種「薪水小偷」式笨蛋。在不可能的計劃下一定有更吸引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說,備份方案才是萊茵金屬公司的真正目的。

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無論是用來購買戰略物資還是供支援烏國財政,都是一筆令人垂涎的資金,對於大部分吊鹽水三十年的西方軍火工業而言絕對是另一個春天,這可是重新擴展產能的重大機會啊!若考慮萊茵公司的生產問題,他們似乎更需要這筆建軍案。這是因為他們的坦克生產線實際上已停止近20年,2000年後大部分出廠的「新」坦克都是原有豹2A4或A5翻新的,而且無論德國本土還是西班牙的生產線亦早已關閉,只有希腦的生產線還在繼續,若德國想重振坦克生產,亟需要一筆新資金重開生產線及足夠產能,但這個烏克蘭建廠方案究竟可如何重鎮德國坦克工業?


Discover EMBT future concept of Enhanced Main Battle Tank jointly developed by France and Germany 925 001現時展出的所謂EMBT,根本只是樣車,很多子系統還在設計中,甚至法德兩國的砲塔和武裝就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多國合作難免要用更多時間放在協商分工分紅及系統選擇上,2040年能形成戰力其實只是基本盤而已。(圖片來自連結1)
 

 

1. 歐洲真正次世代主力坦克EMBT現在還在計劃初型,樣車也只是樣車,很多相關技術還在發展中(例如預期的140MM主砲ASCALON (Autoloaded and SCALable Outperforming guN),至少要到2025年才會發展成熟,其他系統甚至也仍在發展 / 論證中,所以計劃不單幾乎肯定延遲(原計劃2035年開始量產),出來的樣子肯定和原型車有分別。在一個如此闊的空窗期下,KF51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歐洲次世代坦克的備案甚至「高低配」中的低配版,

然而,在德國政府未下定決心量產的情況下,以各種方法率先量產KF51,肯定在市場佔有率及量產價格上擁有優勢,也能倒迫德國政府或其他歐洲國家作為次世代坦克的其中一個重要選項。

1620825687 m1a2c 2德國在坦克市場上最大的對手,其實是美國佬的M1A2系列,尤其是現時歐盟為美國所「騙」把不少豹2早期型坦克送往烏克蘭,其空缺若不是給較便宜且紙面性能很強的K-2坦克取代,就更多是由巨量舊車翻新的M1A2C所取代,德國坦克市場很有機會被美國所取締,而KF51這種過渡型豹2深度改良型,由於和原有豹2使用國後勤通用性強,還是有機會保住"歐洲坦克"市場的。(圖片來自連結)

 

2, 該廠聲稱要在烏克蘭設廠,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即使有多強固、防空有多強大,在烏克蘭設僘還是十分明顯的目標,施工過程也會成為各類火力的吸引者,想建成都很困難了。然而若廠方能在援烏資金中拿到建廠資金的份額,再出報告聲稱建廠目標難以達成,萊茵金屬公司就可以在德國本土或相應歐洲國家(如捷克或波蘭)建新廠房,不但解決融資問題,更能在產能上解決德國國防工業現在面臨的嚴重困境,最後烏克蘭是否得益是未知數,但肯定會先「肥了萊茵」啦。

162082KF51無疑是極先進的主戰坦克,但其仍屬「舊時代」的產物,過強的對坦克火力(大幅擠壓空間)也未必符合未來陸戰的需求。俄烏戰爭所反映的問題是:坦克的全方位威脅已大幅加強,尤其是無人機和反坦克武器橫飛的戰場上,究竟是一架星艦級的主坦克,還是多種戰甲車與武器系統綜合互相支援才更適合戰場環境?(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是的,現時很多對烏克蘭的援助或物資,其實都用得莫名所以,不是給軍火商賺盡,就是莫名其妙的不知用到哪(例如捐贈的物資給變賣了,政府員工或國企的資薪不斷拖欠),這可能緣於戰時混亂、監管的欠缺及烏克蘭政府一直存在的問題。既然出現這麼大的漏洞,就很難避免給其他人或機構利用了。萊茵金屬公司的建廠建議,恐怕也是一種抬底下的「挪作他用」而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3-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