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淺談香港空中醫療服務的歷史 (一)

2023-03-23 16:16:0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30 13:12:40
急症室的福爾摩斯

急症室醫生、前政府飛行服務隊飛行醫生及作家。

 02 1飛行服務隊現時主力機種—H.175獵豹。(飛行服務隊照片)

 

本港陸地遍佈山巒密林,海上散落着眾多島嶼,適合居住的市區面積反而不大。在這些高山、密林、島嶼或海上發生醫療事故,若單靠陸上和海上的交通工具把傷病者送往醫院,顯然十分費時失事。因此在很早以前,香港就已經開始使用直升機承擔空中醫療支援的任務。

                               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大樓入口處,現今仍陳列着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年代的歷史文物,當中包括家香港輔助空軍時期的制服和舊物。(圖片由筆者提供)

 

1945年8月,日本在遭受美國在其本土投下兩枚原子彈後,宣佈無條件投降,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作為盟軍的一分子,於1945年9月1日從日軍手中重新奪回香港的控制權。本地的軍事組織「香港義勇防衛軍」在1948年開始進行重組。翌年,「香港防衛軍」(Hong Kong Defence Force,HKDF)正式建立,原本的「香港義勇防衛軍」被改編成「香港軍團」(Hong Kong Regiment,HKR),成為「香港防衛軍」轄下的陸軍部隊。除陸軍外,「香港防衛軍」還組建了空軍和海軍,其中空軍於1949年5月1日成立,被命名為「香港輔助空軍」(Hong Kong Auxiliary Air Force,HKAAF)。這支負責協助駐港英軍承擔本地防務的空軍部隊,徽章上印有拉丁文Semper Paratus的格言,翻譯成中文就是「隨時候命」。如今政府飛行服務隊已和「隨時候命」這四個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究其原因,就在於其前身的這句格言。

10. 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和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徽章前者以拉丁文印有Semper paratus的格言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和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徽章,前者以拉丁文印有Semper paratus的格言。(圖片由筆者提供)

 除了數名從駐港的英國皇家空軍調任的高級軍官外,「香港輔助空軍」的骨幹成員主要由兼職的志願人員組成,香港政府另外調撥數十名人員作為飛機的維修隊伍。這支部隊的成員包含了歐洲人和華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香港本土空防力量的中流砥柱。

「香港輔助空軍」和駐港的英國皇家空軍屬於兩支不同的部隊,指揮架構互不重疊,但關係卻頗為密切。前者初期的總部鄰近原駐港英軍的「啟德皇家空軍基地」(RAF Kai Tak),位於九龍啟德機場東側,就在現時坪石邨的對面。除了使用這個基地之外,跟英國皇家空軍一樣,「香港輔助空軍」及後來的「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在1993年之前,也經常使用石崗機場進行升降。當時石崗機場的名稱是「石崗皇家空軍基地」(RAF Sek Kong)。

1975 sek kong aerodrome編按:1975年的石崗機場及跑道末端的飛機修繕設施,大約在現時小型飛機停機坪位置。前方的應該是一架裝了水上起降用浮泡的皇家輔助空軍雲雀三型。(圖片來自連結)

1951年,英皇佐治六世為表彰「香港義勇防衛軍」在二次大戰期間保衛香港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授予「香港防衛軍」「皇家」稱號。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代表英皇頒授新軍旗,「香港防衛軍」遂獲升格為「皇家香港防衛軍」(Royal Hong Kong Defence Force,RHKDF)。

a453f066f4b986a709f9f414c7e736b9編按:噴火式戰鬥機 MK 24是噴火最後一種量產型,和1936年原型機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四門20MM機砲和2050匹級別的獅鷲式液冷活塞引擎(機鼻也因而大幅加長),幾乎是MK I用梅林引擎的兩倍,不過由於起落架沒有改變過,窄距起落架在降落時容易偏移,對新手和那些兼職的「星期六機師」而言並不十分「友好」。(圖片來自連結)

 

1951年初,「香港輔助空軍」開始從皇家空軍接收二戰中戰功顯赫的噴火式(Spitfire)戰鬥機。這款戰機在大不列顛空戰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成功粉碎納粹德軍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香港輔助空軍」共接收了不同生產批次的噴火式戰鬥機,是該部隊歷史上裝備過火力最強的飛機。由於該支空軍主要由業餘飛行員組成,加上訓練上的問題,噴火式戰鬥機事故頻生,並曾導致人員傷亡。無奈之下,在4架噴火式戰鬥機於1955年4月21日最後一次飛越維多利亞港上空,為慶祝英女皇壽辰作表演後,「香港輔助空軍」便把服役僅5年的該款戰鬥機於該年9月悉數除役。

 1. 1955年4月21日最後一次飛越維多利亞港上空的其中一架香港輔助空軍噴火式Mk24戰鬥機現今被收藏於英國倫敦著名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內1955年4月21日最後一次飛越維多利亞港上空的其中一架香港輔助空軍噴火式Mk24戰鬥機,現今被收藏於英國倫敦著名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內。(圖片由筆者提供) 

 

噴火式 MK 24離開香港前最後一次飛行表演。 

 

「香港輔助空軍」是英聯邦國家和地區之中,最後一支操作噴火式戰鬥機的空軍,在該型戰鬥機除役後,也成為了當時世界碩果僅存的幾支非武裝空軍之一。與此同時,香港亦擁有一項為人津津樂道的紀錄,乃是全球範圍內其中一個擁有空軍的最細小地區。一架在英女皇壽辰最後一次飛越香港上空的噴火式Mk24戰鬥機,在1983年經過翻修後,被陳列於啟德機場的「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總部之外,並於1989年移送英國倫敦著名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 ,一直保存至今。

p129編按:Widgeon直升機前身為英軍首種通用直升機WS-51 Dragonfly(美國斯洛斯基S-51的授權生產版),規格基本相同,但駕駛艙和成員艙大變且增加一個座位至四個,更加適合搜救用途。不過本機只有15(12架新造加3架由Dragonfly改裝)。圖為在啟德機場英國皇家空軍機庫中整備的輔助空軍Widgeon直升機。(圖片來自"啟德老街坊")

 

到了1950年代後期,港英政府希望「香港輔助空軍」在原有的防衛任務外,擴展更廣泛的空中支援功能,包括海上救援、反走私、偵察和追蹤非法入境,以及在離島和其他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救護服務等工作。然而,受限於本地多山的環境以及星羅棋布的236個小島,定翼機在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升降。基於實際運作上的需要,港英政府首度考慮為輔助空軍添置直升機。

1958年2月,首架由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Westland Helicopters)生產的Widgeon直升機開始在港服役,「香港輔助空軍」共裝備兩架該型號直升機。這是歷史上直升機首次出現在香港上空,故曾引起一時哄動。配備直升機後,輔助空軍初步具備了空中救援能力,開始從一支功能單一的作戰部隊逐步轉型,為日後蛻變為如今的專業空中搜救單位,邁出具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步。期間另一標誌性事件,是「飛行醫生」(Flying doctor)服務的正式啟動,代表輔助空軍正式承擔起空中醫療任務,也確立了現今政府飛行服務隊(GFS)輔助空中醫療隊的路向。

245516922 711999240191779 2650230032847398312 n編按:雲雀三型直升機是50年代中期法國宇航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前身之一)研發的一種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通用直升機,民用型多用於救援和輕型運輸工作,且內艙較大,可載2名機組及5名乘客,更可把傷者連擔架放入機艙內,可用於運送更多傷患。更重要的是其空重只有Widgeon的60%左右(1.2噸!),在當時輕型直升機而言搭載量十分驚人。當然,完全暴露在外的引擎設計,總讓人有點心驚膽顫之感。 (圖片來自連結)

 

Widgeon直升機退役後,替代機型是法國宇航公司(Aérospatiale)的雲雀III型(Allouette III)直升機,「香港輔助空軍」前後共購入三架新機,接替二架Widgeon直升機所承擔的任務。該型號是那個年代世界最暢銷的直升機之一,首機在1965年開始在本港服役。

7. 70年代飛行醫生計劃的執行實況70年代飛行醫生計劃的執行實況。需要留意的是,根據當時的定義,"飛行醫生"更接近"飛行門診醫生"服務,為交通極端不便的離島與新界郊區提供門診或救傷服務。(圖片由筆者提供)

 

雲雀III型直升機服役以後,由於其性能先進,而且機隊數量上也得到擴充,所以本港的空中醫療支援服務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當時與醫療服務相關的任務大致分為三種,分別為「飛行醫生」(Flying doctor)計劃、「空中救護服務」(Casualty evacuation,Casevac),以及「搜索與拯救」(Search and rescue,SAR)任務,初步確立了香港空中醫療支援服務的雛形。後兩者與現時政府飛行服務隊所執行的同類任務,雖然在實行的具體細節上略有不同,但性質卻是一致的,可視為現時模式的先驅。相反,由於社會的進步,交通和醫療設施得到改善,飛行醫生計劃早已在數十年前取消。

 

dav

 註:文章內容節錄於作者的新書《愛與夢飛行  飛行醫生工作紀實》。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3-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