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淺談香港空中醫療服務的歷史 (二)

2023-03-28 15:19:36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29 11:07:50
急症室的福爾摩斯

急症室醫生、前政府飛行服務隊飛行醫生及作家。

 flying doctor trip. 24121977 11編按:1977年平安夜,搭載飛行醫生前往白沙澳村門診的雲雀3型直升機。(圖片來自連結)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仍未得到完善發展,基礎建設極為落後,陸上交通十分不便。大部分居住在新界和離島偏遠地區的村民,難以獲得醫療服務,個人健康無法得到保障。在這個背景下,「飛行醫生」計劃得以應運而生。

參加「飛行醫生」計劃的全都是當時醫務衛生署的全職醫生,華洋人士都有,而且大部分都加入了輔助空軍的飛行醫務隊。「香港輔助空軍」提供直升機和機組人員,定期搭載飛行醫生、護士和醫療物資到各偏遠地區,為當地人檢查身體及處方簡單的藥物治療。雖然飛行醫生這個稱號和現時的飛行醫生完全一樣,但兩者承擔的職責卻截然不同。舊日的飛行醫生不需要承擔搜救和空中救護服務的任務,而這兩項卻是當今最主要的工作。

flying doctor tripA編按:同樣在1977年平安夜,飛行醫生也前往荔枝窩村看診,當時已有一批村童在等候他們了。(圖片來自連結)

 

當時「飛行醫生」計劃所覆蓋的服務範圍,主要是西貢及大嶼山等陸路交通難以到達的地區。西貢東部由北至南座落四個大海灣,分別為東灣、大灣、鹹田灣和西灣,附近一帶遍佈零星的村落。這些村民就是飛行醫生的主要服務對象。飛行醫生和護士乘坐直升機從啟德機埸總部出發,飛越獅子山往仍未發展的沙田和大圍,翱翔於還未填平的沙田海上空,到達西貢東部地廣人稀的郊野,並逐一降落白沙澳、荔枝窩、荔枝莊、三椏村、嶂上,西灣等村莊,就是當年「飛行醫生」計劃執行方面的真實寫照。

隨着香港在80年代經濟起飛,社會急速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飛行醫生計劃於是逐漸淡出舞台。到了80年代的中期,「飛行醫生」計劃就只剩下荔枝窩、榕樹澳、大浪灣和西灣等寥寥幾個降落點,最後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中降下了帷幕。

1280px HK CheungChauHospital編按:長洲醫院是全港最小的正規、有急症服務的醫院,甚至比健康院 / 綜合診所大樓還要小,事實上重傷救治服務還是無法進行的,需要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駄運病人到港島區大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圖片及資料來自醫院管理局)

 

儘管長洲也是偏遠的地方,但由於島上設有醫院,所以長洲並非「飛行醫生」計劃的服務範圍。若長洲醫院的危重病人需要快速的轉運服務,「空中救護服務」就是派上用場的時候。直升機會把病人送到九龍英國陸軍醫院(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的停機坪,由在那裏等候的救護車把病人轉送到附近的伊利沙伯醫院。位於何文田京士柏衛理道的英國陸軍醫院於1967年落成,距離伊利沙伯醫院只是一街之隔。該醫院在1996年6月30日關閉,其後被拆卸重建,並於2004年在原址建成豪華屋苑君頤峰。

8. 英國陸軍醫院舊貌 1英國陸軍醫院舊貌,山坡下的應該是當時尚屬新建的伊利沙伯醫院。(筆者提供照片)

至於「搜索與拯救」任務,可概括地分為山野搜救和海上搜救兩種。與「空中救護服務」一樣,二者均沒有醫護人員同行。機組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醫護訓練,主要職責是把遇險者從肇事現場救起,然後飛返英國陸軍醫院,途中雖然也會進行必要的搶救和護理,卻非任務的重點。抵達目的地後,依然由在那裏等候的救護車把遇險者轉送伊利沙伯醫院。

時至1970年,港英政府對香港的武裝力量進行重組,「皇家香港防衛軍」被解散,轄下的海軍單位遭裁撤,而陸軍及空軍部門分別獨立成軍,仍可繼續沿用「香港軍團」及「香港輔助空軍」的稱號,並各自獲得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皇家」名銜,分別成為「皇家香港軍團」(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RHKR)及「皇家香港輔助空軍」(The Royal Hong Kong Auxiliary Air Force,RHKAAF)。於是,兩支從「皇家香港防衛軍」獨立出來的部隊,仍得以繼承前身享有的傳統和榮譽。

          GFS總部大樓內走廊的牆壁上,掛滿「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年代裝備過的飛機照片,算是一種傳承。(筆者提供照片)

 

及至香港主權將於1997年回歸中國,英國必須事先籌劃逐步撤離香港。「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於是在1988年擴大編制,以接替駐港皇家空軍的部分工作。擴編工作的重點在於增聘本地飛行員及擴充機隊規模,人員編制亦逐步實行全職化。

12. 政府飛行服務隊已從當年的一支輔助空軍成功轉型為亞洲其中一支最首屈一指的空中救援隊伍政府飛行服務隊已從當年的一支輔助空軍,成功轉型為亞洲其中一支最首屈一指的空中救援隊伍。(筆者提供照片)

 

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就已準備改變工作性質,由帶有濃烈軍事色彩的後備軍飛行部隊,逐漸過渡為24小時運作的政府空中支援部門。1993年3月31日,「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正式解散。當時共有16架飛機及250名人員,其中45人為兼職人員,全部於解散後即時退役。「政府飛行服務隊」(Government Flying Service,GFS)於午夜過後的4月1日正式成立,並即時開始運作。原本的飛機、人員及設施,均自動過渡到新的部門。「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徽章上極具代表性的「隨時候命」格言,也獲得繼續沿用。承載着這支空中隊伍精神力量的歷史、榮譽和傳統,因此得以永久保存下來,穿越悠久的歲月依舊默默影響和激勵着後來者。

X4MHSVw2編按:飛行服務隊使用的直升機,無論是90年代初期換裝的S-70C、EC155 B1還是H175,都有共同特點:內艙十分寬大,可完全裝入一幅標準醫療擔架外,還有足夠空間讓醫生在機內進行急救作業。(網絡圖片)

 

政府飛行服務隊成立數年後,便開始以法國製的嶄新機隊全面替換繼承自「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的美製直升機。3架歐洲直升機公司(Eurocopter) AS332 L2超級美洲豹(Super Puma)直升機,於2001年首先投入服務。5架同一公司生產的EC155 B1海豚直升機,亦於2002年開始陸續服役。這兩款直升機在隨後的十多年中,構成了守護香港天空的絕對主力,直至2019年左右才被7架空中巴士直升機公司(Airbus Helicopters)的H175獵豹(Cheetah)直升機分階段取代。

 到了世紀之交的2000年,本港的空中醫療支援服務雖然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個寒暑,但一直都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在空中執行任務。和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在空中救護水平上已經大幅落後,跟不上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需要,也滿足不了市民對高質素空中醫療服務的渴求。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香港的空中醫療支援服務迎來了歷史性的改革契機。 

 

 編按:2000年代重新出現的飛行醫生計劃,其宗旨已和70年代的有相當差距,本質上更接近「飛行急症室 / 救護車」,由駐機醫生為傷病者先進行現場急救工作。

飛行醫療是一門既專業又富挑戰性的工作,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有它的獨特性和困難。在充滿危機的野外環境、醫療儀器缺乏和人手有限等惡劣的外在條件下,要求機組人員迅速為病人作出正確診斷和治療,同時要考慮飛行對危重病人的生理影響,以及面對狹窄機艙對醫務工作的各種制約,這些層出不窮的挑戰是飛行服務隊單方面不能完全解決的。

hko flyingdoctor 900同時也是現時飛行服務隊飛行醫生的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張冠豪醫生。(圖片來自連結)

 

有見及此,政府飛行服務隊早在1999年已開始和「醫院管理局」(Hospital Authority)商討合作的可能性。當時醫管局急症科中央協調小組主席,負責擔任醫管局和政府飛行服務隊之間的聯絡角色,而「香港急症科醫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Emergency Medicine)則獲邀參與三方合作計劃,把澳洲的航空醫療技術和經驗引入香港。

經過三方深入的磋商,最終敲定透過徵募富急症處理經驗的醫生,建立空中醫療隊的方案。政府飛行服務隊在行政及飛行安全培訓上作出多項安排,更主動向保安局提出重啟已凍結多年的輔助隊職能,以便醫生能以輔助隊隊員名義加入。透過這個計劃加入政府飛行服務隊的醫生,正確名稱為「航空醫官」(Air Medical Officer,AMO),但在社會上更廣為人知的稱號,反而是耳熟能詳的「飛行醫生」。

hkmj v23n2 ds coverimage編按:筆者也是飛行醫生服務重開早期主要飛行醫官之一。(圖片來自連結)

 

第一批徵募的飛行醫生,對飛行醫療可說是一無所知,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投入工作。訓練分為兩個方面,包括醫務和非醫務的範疇。在直升機各種工作程序和安全措施方面,全盤由飛行服務隊本身的機師和空勤員負責,為飛行醫生提供週詳的訓練。另一方面,籌建中的醫療隊邀請了澳洲黃金海岸Care Flight醫務總監Geoff Ramin醫生作為導師,專程來港開展航空醫學上的培訓。

hkmj v2時任澳洲黃金海岸空中醫療救護組織Care Flight的醫務總監Geoff Ramin。他也是香港飛行醫生服務籌組時的主要導師之一。(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經過政府飛行服務隊、醫管局和香港急症科醫學院三方的協同合作,政府飛行服務隊的輔助空中醫療隊於2000年8月正式成立,隊裏終於擁有了專業的醫護人員。輔助空中醫療隊以「把急症室帶到病人身邊」作為服務宗旨,以前香港缺乏高質素空中醫療服務的短板,終於有了根本的改變,在本地空中救護歷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首批24名獲招募的醫生,從2000年1月開始接受飛行醫療技術培訓。直到同年10月,輔助空中醫療隊終告投入運作。當時醫療隊裏只有醫生,沒有護士從旁協助。在緊接着的2001年,政府飛行服務隊也招募了首批的「航空醫療護士」(Air Medical Nursing Officer,AMNO),並於同年稍後時間正式加入服務行列。和飛行醫生一樣,航空醫療護士也被俗稱為飛行護士。首批飛行醫生和飛行護士全部來自香港各所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正職都是專業醫護人員,在飛行服務隊執勤僅屬義務性質的工作。

 image02飛行服務隊與空中醫生們,時刻準備救死扶傷。(圖片來自飛行服務隊網站)

 

在前人不斷努力下,當今政府飛行服務隊輔助空中醫療隊的模式,至此得以最終確立下來。本地訓練出來的飛行醫生和護士,正如政府飛行服務隊的格言一樣,至此已做好隨時候命的準備,時刻守護香港的天空。

 

dav

 註:文章內容節錄於作者的新書《愛與夢飛行  飛行醫生工作紀實》。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3-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