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演習拚場來較勁 隔空對壘來唱戲

2023-04-07 12:40:0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4-08 14:02:51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pershing ii missiles single stage versions at mcgregor range編按:1983年的射手83演習主要是應對兩個月前蘇聯在庫頁島擊落747民航機事件而引發的嚴重對抗而實行的實戰演習,也是「邊緣政策」的好體現—該次演習首次投入極之準確且準備時間短到幾乎無法攔截的潘興2型中程彈道導彈進行先制打擊。事實上這種導彈主要是在第一輪戰術核攻擊中針對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指揮中心(包括高強度的地下指揮部),以癱瘓其指揮能力。(圖片來自連結)

 

人類社會自古以來爭戰不斷,運用軍事演習以便掩飾部隊集結,預備採取軍事行動入侵敵對國家,在戰史中相當普遍。正因如此,運用軍事演習或是特定軍事行動,刻意擺出近似於或是即將要發動戰爭,存心塑造出情勢已經到達戰爭邊緣,但卻不實際發動戰爭,以便針對假想敵國表態施壓,期能迫使對方屈服,就成為國際政治經常被運用,並被稱為「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之軍事戰略手法。

ssn au5 編按:約翰.杜勒斯,冷戰早期美國國務卿及冷戰早期邊緣政策提出者(當然邊緣政策一早就存在,但利用核武優勢進行邊緣政策則是他提出的)。其不但把冷戰推向第一個危險期,且各種舉措某程度上是古巴飛彈危機的遠因。(圖片來自連結)

 

該辭語係源自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1952年接受「生活」(Life)雜誌訪問時,將其如何對蘇聯等社會主義集團國家施壓與嚇阻策略,以「具有能力將事務逼到其極限,但卻未演化為戰爭,實乃是必要之藝術」(The ability to get to the verge without getting into the war is the necessary art.)此種觀點隨後遭致美國前伊利諾州州長,並在日後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並亦曾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在大選敗於艾森豪之史蒂文生二世(Adlai Ewing Stevenson II),以「直逼邊緣」(going to the brink)之語批評杜勒斯所持理念,但卻因此讓該理念被各方以「邊緣政策」(Brinkmanship)加以定位。

當然此種理念後續亦被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比擬為「賽局理論」(Game Theory)之「膽小鬼博弈」(The game of chicken),而且亦在冷戰時期多次用來處理東西方對抗之衝突與危機。但就目前來說,卻經常被媒體濫用,作為詮釋敵對各方運用軍事演習或是軍事行動,希望透過此等軍事活動傳遞政治信號,甚至迫使對方就範,以便約制對方政治意圖或是行動之評論分析與解讀模式。

ssn au4編按:有長期留意解放軍動向的愛好者,都會知道解放軍海軍的演習多會集中在每年4-10月進行,高鋒期更在6-10月,除了天氣外,還有可讓年初徵召的新兵進行初次實戰演習的意思。不過島上很多沒有軍事知識或者只得「1/4杯水」的KOL卻總是慣於「抹去」聽眾的記憶,每年不噴口水十來次以上都不會罷休就是。(網絡圖片)

 

為何此種思維會被擴大濫用,將許多不相干,甚或是根本就無意用來向敵對方施壓表態之軍事演訓與活動,硬是牽扯到一起,以想當然爾之慣性思維,將許多徵候刻意合理化,作為本身據以判斷認知之基礎。其實不論是《呂氏春秋》內之「亡鈇意鄰」,抑或是《列子‧說符》所述「疑鄰竊斧」,就是指出感性直覺會對理性判斷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在國際社會中,對於具有潛在敵對可能性之其他國家,只要舉辦軍事演習或是進行相當規模之軍事活動,通常都不會掉以輕心,必然會保持積極監控,在必要時還會採取某些應對措施。

不過話說回來,許多此等軍事對應措施都不免會過度反應,而且媒體亦會趁機炒作,當然就會因此影響社會公眾對此等軍事活動之觀感與判斷。特別是當此等敵對國家確實曾經運用過演訓活動進行過政治施壓與軍事恫嚇,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心理狀態下,學者專家擴大解讀與媒體渲染詮釋,自然就會在言論市場找到運作空間,完全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an 2編按:有時也要看清楚演習是針對誰,不要為叫而叫。解放軍經過巴士海峽進入西太的空中演習,除長程奔襲式演練反艦能力外,也包括針對美軍航空戰鬥群在西太平洋的動向或支援解放軍遠航編隊的海上演習。(網絡圖片)

 

究竟要如何來精準判讀具有政治矛盾並有可能產生軍事敵對之對象國,其所舉辦軍事演訓或是相關活動,究竟是否有可能會作為採取真正軍事入侵或是攻擊之掩飾行為,或者是用來傳送政治信號以便表態施壓;基本上就必須依據下列幾個重點進行判斷。

首先就是要觀察軍事演訓或是活動與對象國間之地緣關係;其中包括演訓區域(地域、海域與空域)與對象國相互之距離,演訓當事國本身兵力集結狀況,特別是與前述距離相互搭配,會不會塑造出大軍壓境架勢與氛圍。當然就情報判斷來說,實施演訓活動與真正要發動軍事入侵就後勤整備與物資動員來說,確實是會存在明顯落差,此等情報與資訊就會成為判斷舉辦演訓或是採取其他軍事活動,究竟是否有意進行恫嚇施壓之重要參考依據。

 1ce8e279d58ed154fd82dd7018a6b7e3編按:1981年蘇聯西方81軍事演習,有可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單一演習,參演總兵力達到50萬,參演的主要是列寧格勒與白俄軍區,以及蘇聯駐波蘭的北方集群。由於整個實兵作戰已帶備充足補給,加上是超大規模的實兵演習並模擬進攻北約的第一波攻擊,演習地形也是和東西德邊境相約波蘇邊境,恫嚇性相當明顯,北約陸上部隊亦嚇得高度戒備。(圖片來自連結1)

 

為何要考量前述地緣關係,其實是要從採取不論是封鎖抑或是直接入侵等軍事行動時,在戰場用兵階段進行部隊機動與兵力運動所需路徑進行評估。比方說採取軍事行動國家與假想對象陸地並未連結,存在者特定海域而有所間隔時,此時在陸地上所舉辦任何演訓活動,其所能構成政治壓力與軍事威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樣其他諸如山地、荒漠與沼澤等特定地形障礙,亦會產生同樣效果。但若是在對象國鄰近海空域進行操演,甚至是實彈射擊,其恫嚇程度就會相對明顯

其次就更要依據操演區內地形與水文要素,並且參考相關海域航行警告與周邊空域之飛安通報,以便判斷演習訓練課目或是軍事活動實際狀況。通常在經常性操演區或是射擊靶區內所舉辦之演習訓練活動,各方都比較能夠掌握其活動狀況;依照以往所曾經執行過之巡航或是巡邏活動海域與空域,照舊進行同類活動,通常都會讓對象國比較放心。但若是出現相對異常之集結演訓或是其他軍事活動,此時就會讓對象國提高警覺,同時更會配置情報偵蒐兵力,緊密監控相關活動運作狀況。

ssn au3不過就算要避免接近航道,意料之外的事其實也會發生。2001年2月,美國潛艇格林維爾號(USS Greeneville SSN-772)在夏威夷外海實施日常的潛艇機動訓練演習。儘管潛艇離一般航道至少10公里且在演習前已留意航道一段時間,但還是沒留意到不在航道上航行的日本愛嬡丸漁業實習船在附近航行,結果在緊急上浮演習中撞上愛媛丸,該船5分鐘內即沉沒並造成13名師生遇難。(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及NAVSOURCE)

 

吾人更須注意到,許多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經常會認為平時練兵處就會是戰時用兵地,這種觀念其實並不正確;舉例來說,平時海上演練反潛與潛艦作戰,通常都會選擇過往商船活動比較稀疏海域,希望能夠避免干擾,以便有助於提升訓練效果。特別是實彈演習,更是要迴避海上交通密集海域或是空中飛行活動頻密空域,但在真實接戰時,航運密集海域才是潛艦作戰聚焦所在,所以平時練兵與戰時用兵在地域、海域與空域上存在差別,這是研判是否針對特定國家恫嚇施壓時,必須牢記在心要點所在。

最後還是要提醒到底軍事演訓與活動是意有所指,還是純然在時機上有所巧合,還是要從不同政府發言體系與配套聲明中加以解讀。運用演訓或是軍事活動施壓恫嚇,絕對不會讓對象國胡亂猜測,更不會故弄玄虛大打啞謎,必然會明確宣告其政治立場與政策底線

29771103A編按:去年八月因應佩洛茜竄訪台灣而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就事先進行大量警告(包括對台及對美),底線是十分明確的,恫嚇在外交及軍事對疊上根本沒有對錯,傳遞正確訊息及讓對手知道不能胡來才是目的。當然,對於一切都持 “Don’t look up”態度的民粹政客而言,有沒有效似乎只有他們自己才知。(網絡圖片)

 

所以對象國到底要如何來判斷採取軍事演訓或是活動國家,是在對其進行政治施壓與軍事恫嚇,其實正本清源追根究柢,還是要從對方所發布政府立場聲明來解讀,這也是最能避免許多政論名嘴將不相干事務胡亂牽扯,甚至是將敵對國家同時舉辦軍事演習視為拚場較勁,讓許多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之軍事演訓與活動,胡亂上綱變成隔空對壘相互唱戲之最佳對策!

054a 編按:話說回來,近日中國海巡宣佈在海峽中線進行臨檢,一班磚家名嘴又跳出來了。不過他們大概不會知道,在台海周邊巡邏臨檢,已有至少15年以上的歷史了!(圖片及資料來自筆者FB專頁)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4-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