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遠程自走重砲 復活在望?

2023-04-10 21:52:04 最後更新日期:2023-04-12 10:17:5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1 2中國唯一發展過的203mm重加榴砲,是當年以布爾博士牽線、由中國與西班牙SITESCA公司合作設計的W90 (或可稱FGT-203)重加榴砲,同時也搞了一個自走砲版本。本砲特點是輕量化並保持優於155mm砲的投射量,不過因為欠缺設計經驗且材料強度不足,性能也未達預期,且射速也太慢,中國最終放棄發展並全身投入北約化的52倍徑155mm加榴砲去,樣砲亦只能成為南京理工大學的展品。(圖片轉自Secret project Forum)

 

話說去年網絡上流傳一則小軍聞—國內一則軍事技術論文中透露了一門以五軸重型卡車搭載、砲身有明顯減後座裝置但砲管仍然超長的大型車載砲的模糊照片。由於之後沒有什麼後續消息,這小圖也漸漸消失在人家腦海中。然而3月底一則戰略支援部門的單一來源公示通告,把這軍聞再次「鈎」出來。

為何這則公示通告會顯得令人如此驚訝?皆因這是戰略支援部門找尋一機構進行一門203毫米重榴彈砲的試射進行後勤整理工作,例如安裝及維修靶架,拍攝彈體命中目標後的情況、運送持殊發射葯等,當中還透露這門火砲的初速及砲彈特點。由於解放軍陸軍從來都沒有203mm重砲服役過,這門砲幾乎肯定是新砲了。但是……203mm重砲不是已經變成「時代的淚水」了嗎?怎麼又有人拉出來了?

 FsyOWL相關告示原文,現在戰略支援部門的連結已經沒了,可能是解放軍內部有人認為事件鬧大了不適當,所以把文件下架。告示上寫明由於只有南京理工大學過去負責過類似項目的經驗,故服務采購也只批給該大學;右圖為去年已開始流傳的某超重型卡車砲模糊照片,當時連是來自什麼論文都不知道,故未有引起關注。(網絡圖片)

西方體系淘汰203MM砲,主要原因是80年代後期203mm砲的性能已嚴重不足,射速不佳,投射量也被155mm砲拋離,且要為數量已經有限的203MM砲開發制導砲彈,成本上也不化算,加上冷戰基本結束,也不需要大型彈械發射大型戰術核武了。不過其實最根本原因是……西方系最主要以空軍為先,有空優的話陸軍根本不需這種重型砲兵武器,這距離大可由空優 / 在空優下操作的戰鬥直升機代勞;而現在更有無人機,似乎更沒有復活的必要。

然而西方覺得不需要,就代表其他國家不需要?

西方體系的「不需要」是有個前設:明顯空優。如果沒有美國 / 北約介入,或者其對手有至少與之相當的空中力量,這種前設就未必站得住腳了,而且現時容易發生武力衝突的地區中,有很多都是勢力旗鼓相當(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或戰線隔離較遠,需要更多中遠程打擊手段。這一點在俄烏戰爭的戰訓中尤為明顯。

1 2aaa一般人在俄烏戰爭中,似乎沒有留意到俄軍採用傳統砲擊手段加上無人機目視校砲,以及無人機利用機載激光制導激光導引砲彈,來逐步削弱烏軍防守及進攻前的兵力集結。由於俄軍現時最先進的重砲還是後冷戰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的2S19自走砲2A65牽引砲及BM-30重型砲兵火箭。其他都是70年代的老砲了,但在無人機校砲及大量使用激光制導砲彈的情況下,仍能在更少傷亡的情況下持續削弱對方防線及兵員,甚至阻截烏軍多次大攻勢,可說是直接削弱烏軍攻擊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見在無法取得絕對空優的情況下各類型炮兵曲射火力只要有現代科技的加持還可以發揮極大的威懾力。圖為1977年投產的2A36型152mm重榴彈砲及以此砲為主武裝的2S5風信子型自走砲。(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當中俄烏兩軍的2S7重自走榴彈砲,口徑203mm,原是軍屬砲兵的最重型砲兵火力來源,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砲」了,但因為有無人機及數字化的砲兵射擊表作參考,雖然沒有制導砲彈可打,但在遠距離砲戰上仍能發揮精準的火力及破壞力,仍可對戰線後方的補給據點或司令部、部隊集結處等造成極大的威脅。

70e7088caa68dab2b581a2866c34b9d5放下駐樁的2S7自走砲。留意連誘導輪都已放下,以增加對面的接觸,造成一個穩定的射擊平台。(網絡圖片)

 

更快的反應?

今時今日,無人機其也能較輕易的打擊砲兵陣地,但這也是有前設的-對方需要更先進、速度更高的無人機及充足的前線目標指示系統,兩者都沒有幾個國家擁有。一般的、戰場上空巡邏的中小型無人機,要對付諸如海瑪斯或者M1299(或其他倍徑加大版的155MM砲)這射最大射程超越60甚至100公里的武器,恐怕真的難以快速反應,到達目標區上空時,人家可能早已跑掉或躲起來了。

1qnf俄軍雖有海鷹10/30無人機可協助目標發現與資料後送、校射及指引紅土地雷射砲彈,但其活動範圍限制在前線後方20-50公里內,對於海馬斯動輒100公里以上的攻擊,根本無能為力,這點恐怕要到中型巡邏無人機大量使用後才會改善。(網絡圖片)

 

若能有射程更遠的自走砲,在反砲兵雷達或更遠程的偵察無人機的協助下,除能更快移至需要的陣位進行砲擊,更能在射程內進行反砲兵砲戰或狙擊集結中的敵方。這是在沒有絕對空優的情況下對敵方進行攻擊的最有效手段。無他,一個砲群可在更短時間內完成射擊準備,砲彈發射後在空也不會超過半分鐘即可落入目標區;更重要的是,雖然單波火力密度遠不及砲兵火箭,但可連續攻擊且可中途進行火力較射(尤其是俄國改良的2S7M,已可達成3-4發 / 分鐘的射速),對於移動的戰術目標或反砲兵作戰相當有效率;另方面砲彈在速度上比砲兵火箭更快,更難攔截,而且更便宜(無論是和對地導彈還是同口徑砲兵火箭比較)。所以一年多前我認為重自走砲在俄烏戰爭後會正式退場這觀點,可能真的要收回

A113海馬斯的隱密性和準確度 / 反應都是十分令人頭痛的武器,尤其是缺乏遠程戰場偵察及即應遠程反砲戰能力的俄軍而言。不過由於烏軍只作為伏擊或突襲用兵器,並沒有集中使用,其火箭破壞力較弱、連續攻擊能力不強且較易被攔截的問題就開始浮現;另外其進行再裝填並第二次攻擊仍需5分鐘時間左右若有足夠的快速反砲戰能力,是可以有效壓制的。(圖片來自連結)

 

然而,解放軍的無人機打擊力也足夠,而拜卡車砲大量生產的幫助,砲兵自走砲化的程度甚至還超過美國,衛星導引砲兵火箭更加不缺。如果這門砲是正常的、常規射程最多50-70公里的203MM復活吧…….

337151謎之五軸卡車砲與70年代後出現的幾種203mm以上重砲的性能比較。部分性能上,謎之203的確奉陪末座,若要達到更遠距離的攻擊,就似乎要另辟蹊徑了。(資料來自連結123)

 

回到這支重砲,探究公示通告所述而言,這門砲的砲口速度和彈丸重量均比當年的W90和2S7小一點,但砲彈比較奇怪的是……有彈托的,即砲彈很有可能是用上次口徑砲彈的技術。亦即是說,該203mm可能發射的有可能是155MM甚至122MM的彈葯,而通常用上次口徑彈的任務就是盡辦法延長射程,美軍尚在發展中的M1299新世代自走砲,就有使用更小口徑的HVP(來源自作為電磁砲砲彈使用的彈徑可能連100MM都不到的超高速砲彈),並把射程發揮到100公里以上。

A113B現代火砲除坦克砲用的AFSPDS有彈托 / 彈鄂外,其他的就非常少。彈托主要有以下兩種作用:1. 用更闊的砲管葯室推動直徑更小的彈葯,並使其在脫離砲管並丟掉彈托後獲得更高的速度;2, 讓氣動外形特殊的彈身在砲管內被順利加速,並同時削減衝擊力。圖左為布爾博士為其巴巴多斯太空大砲開發的海燕2號及4號彈體 / 載荷結構,其中4號更是火箭助推的;圖右是為磁軌砲專程開發的HVP砲彈。由於該砲彈現在也計劃裝進一般陸軍火砲中,為順利發射及加速到所要求的距離,也使用了專用彈托。(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不過在100公里範圍內,解放軍砲兵火箭火力都可以兼顧到,而且又有大量遊蕩彈葯可用,似乎沒有另外發展203mm榴彈砲的必要性,突然拋出這個設計,只能用另外的任務去解釋。若果公示通告中提到的203砲就是論文中提過的那個五軸卡車砲,綜合起來這門新砲具備以下特徵:

  1. 這砲著重一般道路上的性能多於野戰機動,更強調後方配置。
  2. 這砲的開發任務似乎由戰略支援部隊管理,級別上肯定不是戰略武器,但至少是戰區級支援火力。
  3. 五軸底盤構形上較像長劍100型的發射車(車頭外形有差異),已知該車長17米,那新五軸底盤應該至少有15-16米長,那主砲也至少相當於或稍長於2S7的13.4米(但砲口初速稍低)。
  4. 該砲明顯使用減後座緩衝裝置,也應該使用自動 / 半自動裝填系統,並「似乎」有較長的葯室;
  5. 由卡車承載能力判斷,整砲連周邊設備的重量大約15-20噸。

Al Fao 210mm side戰後最重型輪式自走砲是布爾博士為伊拉克發展的法奧半島自走砲(Al Fao SPG),其甚至比2S7更重一點,口徑也是罕見的210mm砲且有難以致信的70倍徑,基本性能甚至超越2S7一大截,不過該砲只造了一門,且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射擊資料原稿消失,甚至連該砲本身也「失蹤」了,很多資料也變成未解之謎……(圖片轉自Secret project Forum

 

整支大砲似乎更長,但砲口初速較幾個高倍徑「末代203」低,似乎和裝葯較少或照顧彈身強度有關。而若是戰區級別支援兵器(還有「戰略」成份),射程不應該少於150公里甚至200公里。有人可能會想起美國陸軍吹噓到「沒了影」的戰略大砲(Strategic Long-Range Cannon, SLRC),但這砲管的長度又明顯短於預想中的戰略大砲不少……不過如果大家仍有點記憶,可能會想起美軍另一個最終發展失敗的武器—AGS先進艦砲系統。

 337151A組裝中的美軍AGS先進艦砲系統,原是朱特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的對陸攻擊主武裝。該砲全系統重達104噸,但扣除砲架、裝彈機及砲塔後的重量一直是個謎。不過由70年代美軍發展的MK-71 203MM新世代艦砲看,砲身重量應該在9-12噸之間(MK-71砲重9噸)。資料及圖片來自(連結1及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Port Hueneme Division)

 

作為瀕海作戰的主要對陸支援兵器AGS,可使用射程達151公里的LRLAP(Long Range Land Attack Projectile / 長程陸攻砲彈),這是一種火箭助推的遠程GPS制導砲彈,由艦砲發射,到一定高度後火箭再點火推進,所以砲口初速相對於一般155MM也比較低,只有825米 / 秒(102公斤)。AGS艦砲正常版達104噸,AGS-L也有51噸,不過艦砲重量是包括砲塔本身及由底艙提彈的大型自動裝彈機,若轉成車載砲似乎就不用考慮這些東西了,重量要控制在20至30噸應該還是可以的。(AGS詳細介紹及各種已公開資料,可參考以下網站)

337151BLRLAP大幅增加射程的不二法門,在於:1. 砲彈離開砲口後利用火箭推力把彈道高點推得更高,從而獲得更大射程;2. 下降段利用GPS進行彈道調整及滑翔,以進一步增加射程,發射葯頂多能貢獻最大射程中的60-70%左右,而且也不需使用太強力的裝葯(LRLAP的裝葯大約11公斤重而已)。(資料及圖片來自連結1DD (X) website)

 

射程方面的確難以評估,但若使用次口徑彈體加火箭助推(甚至衝壓砲彈技術),達到150至200公里(甚至更遠)似乎不是問題,但這射程在某些地區就很大問題了……這距離用陸基反砲兵雷達是無法有效定位的,而福建沿海地區對台灣西岸的直線距離大部分都不超過200公里,最窄甚至只有126公里,發射位置根本就在解放軍重重空優及防空火力的掩護中,難以反制。某些陣營一向認為解放軍登陸部隊火力支援不足,無法有效打擊海岸防禦及海岸淺縱深的戰術武器與防守部隊,故會想當然的認為解放軍一登陸就會受到重大傷亡。就當他們認為遠程火箭砲、對方奪取了空優和無人機優勢等不存在,這距離的確只有艦載火力可以覆蓋,但若解放軍真的發展完成這種「自走戰區砲」(技術上可以實現),加上前線 / 無人機目標指示,那……由登陸點到淺縱深20-30公里的防守/ 預備部隊,還是安全嗎?

1051 knaqvqn0707010國軍、台灣當局或島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軍事KOL,似乎對灘頭反登陸戰一直都「很有信心」,且似乎甚少面對解放軍登陸前火力覆蓋問題。若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跨海峽「戰區砲」發展成功,只會讓登陸前火力覆蓋準備更為致命……(圖片來自連結)

 

就算不考慮有絕對空優的問題(強如美軍都要發展更先進的新世代榴彈砲),擁有100公里以上射程的新203也有其他戰略戰術意義—對中型國家而言,大砲怎樣搞都會比對地攻擊機便宜很多,而且只要能大量生產制導砲彈,其使用成本也可以比航程相約的大型遊蕩彈葯低(LRLAP的高價格完全是因為搭載艦沒法量產導致的),加上改裝得宜,新203也能立即對需要支援區域投送補給物資甚至小型無人機等,戰術用途似乎也相當廣泛。

 1051 knaqvq由發展年份推斷,本砲很可能是由五年前美軍提出的遠程戰略大砲那裏取得靈感,再將目標調整至自己要求,並利用已發展並掌握的砲兵科技進行研發的。通常那些牛皮吹破的計劃,總是在有心人調整一翻後,以另一種形式「開花結果」……(圖片來自連結)

 

後記:

需要指明的是,現時本人對於新重型「戰區砲的猜測,主要來自戰略支援部的文件得出的一些技術特點、論文上出現的模糊照片,以及現時已經實現的遠程砲兵 / 艦砲科技。關鍵是,以解放軍陸軍現時遠火支援的目標指示網絡而言,足以發揮「戰區砲」需要的遠程支援能力,加上重型火箭砲的固有裝填速度和火力持續性問題,在對登陸場支援及跨海峽砲戰上,戰區砲絕對有其發揮的空間,無論是哪一方面的軍政當局,都應該深思熟慮,一味自我催眠(無論用文宣還是臂章)其實解決不了當下問題或困境。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4-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