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真人版《V型電磁俠》CG劇照。這片算是日本科幻二次元動畫歷史上首次嘗試!(網絡圖片)
菲國民眾與日本發燒友都萬眾期待足足兩年的「真人版」《V型電磁俠》於4月19日在菲國國內上映。當初相關劇組原先是作為80集(每集45分鐘)的影集 / 電視劇形式上映,但在作進一步計劃後,先將頭三集剪輯成電影版作有限度上映,影集將於今晚(5月8日)開播。而由有限度上映的劇場版看來,表現算相當理想。
另一邊廂,真人版聖鬥士星矢也先於美國在日本上映,但首三天票房只有5000萬日元,只排第9名,票房成績比較難看,現在甚至無法預料美國票房會搞成甚麼樣。這似乎又衍生一個老話題:20世紀末期日本動漫早已隨全球化傳遍世界,成為極為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而很多日本動漫真人版是奔著這個全球吸引力「多挖一筆」的,為何成事仆直率卻會如此高?
《宇宙戰艦大和號》雖然已是「國民動畫」級別,但2010年電影版要把初代故事大幅修改並壓縮到1.5小時左右,甚至將原有敵方角色轉變成「會駕駛宇宙戰艦的蟲族」,只會大幅削弱原有的故事性……圖片來自 2010 SPACE BATTLESHIP ヤマト製作委員会
說實在的,日本動漫難以拍成真人版影視作品,很大程度上和故事形式有關:首先,日本動漫主要形式是連載長篇(年番季番之類),如要改篇,比較好的方法還是同樣改成長篇的電視劇或網劇,若改成電影版,故事與其世界觀要改編與縮編成兩小時版本是非常困難的,很容易搞成不倫不類的作品。
《機動戰士高達》原世界觀的故事一直沒有機會真人化,除了影視技術足夠支援其拍攝時熱潮已過,以及資金需求很大,只夠製作原創電影版外,可能也和機體設定有關—有去橫濱看1:1高達的朋友可能都意識到,7層樓高的機體雖然還是真實系,還是太巨大了!不過廿年前的萬代其實搞過真人版的日加合拍影集(類似電視電影),配合播放二十周年的慶祝及進行新嘗試,結果就……不要提了,劇情沒有過去特色且非常單薄外,90年代後期的電腦動畫事實上也無法支援機甲的空間高機動戰鬥,而且劇組明顯缺錢,因為電腦動畫的水平甚至比同期美國科幻電視劇《巴比倫五號》差太多……而且不知是否製作成本不夠,本片出現大量由97年科幻片《星船傘兵》借過來的道具......(照片來自Gundam Factory及YOUTUBE擷圖)
其次,過去日本動漫去到天馬行空、什麼題材都有的地步,但這些題材很多要真人演出卻極為困難,幾乎肯定失去原有特色,一來有些角色在2D動畫中可以表現得很誇長,但真人化就會變得很突兀,或者與原著有很大差距,要找到外形和演譯手法恰到好處的真人演員,其實十分困難;若升級至科幻的話,科幻艦隊戰和超級機械人還好(有悍戰太平洋做開路先鋒),科幻機甲就更困難了......真實系機械人作品的真人化卻一直舉步為艱,如高達、超時空要塞就是一例(高達1999年曾有日加合作真人版,但CG和實景都做得太差,失敗收場)—機甲群毆、高速格鬥與宇宙空間的超機動的製作成本至少成本相當高,而且普遍真實系還是十分巨大,要它們做到仿如戰鬥機的機動,似乎也很難讓人信服……2D轉3D真人版而要保持原著神緒,難度就像一個魔咒般。
就算是小品如《櫻桃小丸子》,即使是故事幽默度或情懷能保持一致,你還是很難找到忠於原著人物的演員(畢竟動畫版角色形象也太卡通了,表現也更為誇張),所以看上去反而變成和一般日本懷舊小品沒有什麼不同了。(圖片為2007連續劇版本劇照,來自http://a19750601.exblog.jp/12150322/)
再講是主要市場的成本問題。日本電影業(甚至電視劇)早就過了黃金時代,早已習慣成本更低的時裝小品,片商不太願意出龐大資金拍攝高成本電影或中篇電視劇,至少科幻動漫改編的東西都可免則免了,只有少數的品牌作品能夠保證回本,例如2010年《宇宙戰艦大和號》即曾改成電影版本,這片本身是國民動畫,但事實上故事太幅縮短後,反應也是褒貶不一,而且票房也剛好只是資金兩倍,扣去宣傳費及和電影院商分紅後還餘多少,可能只有投資方自己知道了。
真人電影已如此艱難了,若是科幻或奇幻動漫改編成長篇電視版本,成本問題只會更重—接近電影水平的CG動畫可能就要消耗大筆成本了,日劇市場也沒法這樣玩,能夠投入較高成本的大概只有美劇或網飛之類的平台而已。
《聖鬥士星矢》真人電影版的預告片段。真人電影版刪去原有多主角群像劇特色,聖衣設計也十分怪異,雖然肉搏成份大幅加強,但……有粉絲看過電影,評價這片反而更像經典橫向格鬥遊戲《飛龍の拳》……
荷里活「加持」反而更慘?
有雄厚資金及技術的荷里活,近年開始有意拿日本動漫的劇本來翻拍,卻是翻車居多。無他者,很多導演往往只取部分人物或故事背景,但把故事內容大改到「媽都不認得」,導演往往加入太多個人內容與創意,目的有時是想同時滿足新觀眾與粉絲,但實際受眾卻多是當地動漫迷甚至作品的粉絲,看到這種胡亂改編,失去觀看的興趣與破口大罵兼而有之,以至票房仆直幾乎是必然的呢。《龍珠:全面進化》就是一例(雖然也和投入資金太少有關)。
就像《聖鬥士星矢》為例,原著賣點本身就是穿上身上素有美感(甚至要強硬修改人身比例來遷就)的聖衣及五名主角「小強」的熱血兄弟情;但到電影版故事時,就只餘下星矢與一輝二人對抗(一輝還改了名),聖衣也莫名其妙的加入日本盔甲元素,壯濶無比的聖域背景就更不用提了。當然,這比之前《龍珠》真人版改成完全不同故事沒有那麼離譜,但想吃情懷或滿足鐵粉需要,肯定是不過關的。
網飛雖然可提供高質素 / 高投入連續劇平台給日本動漫改編作品,不過現在看來還未有成功的紀錄,例如《星際牛仔》(Cowboy Bebop)開播時雖然有很高收視,但後繼乏力,結果現在連第二季的機會都沒有了。本人沒收看過難以評論,但據知問題還是出在改編形式和選角上……(照片來自網飛劇照)
《浪客劍心》真人版相對相當成功,五齣電影版中有四齣都有30億日元以上票房,除忠於原著及選角得宜外,更重要是本身比較「易拍」—動畫本身就是在日本國內相當受歡迎的古裝幕末 / 明治初期浪士片 / 俠客片,真人化在場景和道具沒有很大的難度,且除吸引粉絲群外一般觀眾也更易接受。《銀魂》電影版也有類似成功背景,《銀魂》 動畫原本也只是混合現代科技元素的架空幕末時代輕鬆冒險劇而已。。(YOUTUBE擷圖)
成功要素?
事實上,真人版動畫同樣拍得成功的例子真的不多,而少數成功例子,其實還是要容易「忠於原著」且導演也願意這樣做,例如故事氣氛與選角方面,較好的例子有《銀魂》與《浪客劍心》之類。很遺憾的是,日本科幻片除本土版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票房對比成本不理想)和相對比較成功的荷里活版《銃夢:戰鬥天使》(叫好但不算叫座)之外,幾乎就提不出來了。
相對於1.7億美元的製作費,全球票房4億的《銃夢:戰鬥天使》,在日本動漫改篇真人影集中應該是票房收入最高,且口碑也很好,比起呼聲更高但出來效果遠不如人意的《攻殼機動隊》好太多,但分紅及扣去宣傳費用後,似乎仍是虧本的……經典動漫轉為真人影視作品而要吸引粉絲圈外的支持者,仍有很大難度……(YOUTUBE擷圖)
《V型電磁俠》 這齣既不是日本版也不是荷里活版的「特例」,除有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大大加持外,其成功要素可能還是那句:忠實還原。《V型電磁俠》的真人版相當於一套拍得非常認真(至少就現時內容來看)且成本也非常高的「特攝片」,除對角色、背景和技術作必要的現代化 / 近未來化,幾乎所有動畫橋段和場境都具現化,甚至也忠實地將動畫長劇變成電視劇 / 網劇,雖然《V型電磁俠》加入了不少現代機械人元素如裂甲等,但經過身體比例調整,卻能在更具現代感的機體上還原全變形合體及使用必殺技的場面,連敵方機械獸都重新設定過,可見劇組的認真程度。
《V型電磁俠》能夠拍成真人版,不得不說是有另一齣近年經典機甲電影「開先河」,這就是《悍戰太平洋》,這片除了提供超級機械人「電影化」所需的機設修改靈感外,也揭示了現有CG科技將巨大機械人打鬥「擬真化」是可能的!(圖片來自連結1及預告片擷圖)
不過本劇還是有很大隱憂:雖然有日本片商東映支持,加上由菲國最大電視頻道製作,現在甚至有機會返銷日本放映,但電視劇版竟達80集(動畫是只有40集的年番),而且每集45分鐘,相當於要將原劇拉長一倍以上,加上CG製作相當昂貴,根本不能保持每集都有打戲,可以預期劇情會變得相當拖泥帶水,類同東亞地區一帶8點檔的「師奶劇」。口碑是否能保持到季尾?實在有點疑問......當然,話不能說得太早太死,這片也是影視史上首次嘗試,也有特殊優勢,就看能否突破2D轉3D真人的魔咒了。
真人版《V型電磁俠》預告片段。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