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烏克蘭愛國者導彈陣地受襲初探

2023-05-25 10:10:10 最後更新日期:2023-05-26 12:04:4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0590 d223赫梅利尼茨基的大型彈葯庫接連爆炸。該場地四個主要彈葯庫都先後於5時及6時中彈,並升起巨大蘑菇雲。由於這彈葯庫地理上位於頓巴斯前線和利沃夫的中間,儲量及種類繁多,幾乎就是一個彈葯物流中心。俄軍由四月底開始對於後方及前線彈葯庫的集中攻擊,至現時為止對於預想中的札波羅熱會戰的影響仍是未知。(網絡圖片)

動筆當日,阿特穆會戰正式結束。阿特穆會戰由去年10月開始正式打響,12月底正式進入城鎮戰階段,到5月20日正式結束,也算是個正式轉折點。一星期前開始烏軍在南北兩翼的反擊近兩日雖然減慢了速度,但現時已變成側翼受到威脅及砲擊愈來愈集中,據知已開始後撤了;另一方面,也有消息指出烏軍陸軍總司令札盧日內5月初在前線開會時被瓦格納炸傷,至現在仍情況危殆。在所謂「春 / 夏季大攻勢」開始前,也想不到形勢如此起伏。

 由片段可看出,當晚這個接戰單位 / 防空連是連續發射導彈向同一方向,也沒有看到因應單個目標而出現的明顯彈群。這種齊射模式除針對飽和攻擊外,也有可能是針對超過其攔截能力或包絡線的飛彈攻擊而發動的。

 

但比阿特穆會戰更激烈的其實是近日兩軍的導彈交鋒,首先是俄軍由5月初開始針對烏軍大型軍火基地的攻擊,然後就是四架在邊境執行任務的俄軍戰術飛機 / 直升機被烏軍防空導彈或戰鬥機暗算,在自家領空被擊落;再來就是俄軍對烏克蘭中部赫梅利尼茨基市一個大型彈葯庫和捷爾諾波爾市一個大型鐵路物流設施 / 倉庫 / 彈葯庫的攻擊,被炸出幾大片巨型磨菇雲;然後就是烏軍聲稱利用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擊落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最後的高潮,是5月16日凌晨2時愛國者導彈接戰單元「阪野馬戲」式發射導彈,以及陣地被最後命中。

347541829 3550159811869537 4142960655231279261 n雖然這類陸基遠程防空導彈多部署在固定防空陣地,但臨時駐地的選擇有也很有限,也比較難拉遠各發射車的距離,所以發射器靠在一起(備彈車、支援車和雷達另外布置)的情況時有發生。若裝載大口徑高爆彈的陸攻飛彈落地距離足夠近,一彈破壞幾個單元也不是罕見的事,另外現時的發射拖車還是有幾個組合,甚至是混裝亦可,但由於沒有訊息指烏克蘭也拿到更為先進的PAC-3 MSE型,由接戰單位在打完30多發射後就無力應付第二輪攻擊看,應該就只配備6個M901 / 902發射車而已。(網絡圖片及連結2)

 

事實上當晚的攔截有些不尋常,首先烏軍似乎是開啟之前未見過的全自動模式。一個愛國者飛彈營通常有4-6個接戰單元(相當於連),每作戰單元「通常」有6個發射器,若只載PAC-2,則有24枚飛彈,若每單元中有一個發射器是PAC-3型,則彈數是36發。現時烏克蘭有兩個愛國者飛彈營,最少應該有8個作戰單元,多則12個。由片段中的發射情況來看,似乎只有一個發射單元參與攔截,而且發彈數大約35發左右(即基本打光彈葯),且射出的彈大部分都飛向同一個角度極高的方向(似乎有兩至三組射向另外兩個方向)。

導彈落地時的片段,由片段可見,擊中前防空砲是向低空發射曳光 / 高爆彈的,兩發導彈擊中陣地後也看到燒成白光的大型金屬碎片飛出,其實真有可能直接命中一些裝備,至於事後烏軍和美軍講的戰損情報,事實上也無法證實,恐怕要像波斯灣戰爭一樣,戰後數年才能知曉真實內容了。順帶一提,拍攝愛國者3型齊射及陣地被擊中片段的烏克蘭年青人,正被拘禁和預備受審。(網絡片段)

 

不過發射完後的片段情況就更奇怪了,片段中的導彈尾煙散去後,至少見到有近防機砲展開攔截(獵豹防空自走砲?),但似乎沒有命中什麼,也沒有任何導彈發射過,然後有兩發不明彈葯先後擊中兩個發射單元的陣地並爆炸。烏軍承認陣地是受到匕首攻擊,但卻指直接擊落6枚匕首(沒有提出證據,另外疑似近防砲的射擊是射向低空而非高空,彈道導彈無可能接近地面後拉起作超低空飛行)。無論如何。這有可能是愛國者導彈陣地首次受到真正攻擊!過去胡塞武裝導彈襲擊沙特目標,沙特的導彈陣地也未發生過此事!

 

愛國者3型(PAC-3)發射時利用姿勢控制發動機(ACM)調整姿勢及航向。當接近目標時,ACM也會再次啟動以調整射向。

 

關於愛國者系統及愛國者三型導彈的基本性能,個人認為可參考此文。總體來說,這是一種終端主動導引的防空導彈加末端反導道彈,有很強的戰區彈道導彈終端攔截能力,而且因為用了豪米波自動頭和能快速調整射向的姿勢控制發動機(ACM) ,對彈道導彈或飛翔目標的攔截能力也加強不少。不過這種強大攔截能力需要有更優秀的預警系統如預警機、預警雷達等協助提供早期彈道數據進行運算,然而烏克蘭欠缺的正是這些系統支援;若單憑導彈營本身的探測及射控雷達進行計算,射擊窗口就會小不少,也對成功攔截更長程的導彈造成困難。

3c82d175ly1he1mcibcb3j20zk0qok2k照片是攔截後當早發現的PAC-3彈體及殘骸,看來至少有四個早期型的PAC-3,且全部的增強戰鬥部(對其他大氣圈目標用,約24個鎢塊)都沒有起動,明顯全設定在對彈道導彈目標。由於進行消息管制,難以確認之後還拾到多少PAC-3。(網絡圖片)

 

首先肯定的是,之前似乎沒有試過開啟這種全自動接戰模式(至少沒有烏克蘭網友貼到相關片段社交媒體上),過去有紀錄的攔截也是在雷達探測到的物體就打相應數量的彈數過去,即每目標兩發,也沒有發現近失彈之類。然而今次接戰是鼓足幹勁全彈俱發,即幾乎已是一個接戰單元的所有待發彈數。那即是當時空中應該超過16個目標才對(又或者大量誘餌)。

其次,防空導彈對付一些超過其防禦能力的目標時,其實還有一個方法:以多枚導彈對付同一目標或少數目標進行「齊射」。由於攔截高速的彈道導彈的機會轉瞬即逝,所以最好一口氣發射至少6-8發對抗一枚導彈(當然危急關頭你可以打更多),就純粹打機會率而已。

 Mkv L hover test1事實上一些極難命中的目標,某程度上可以由大量攔截彈去達成任務,例如美國在中段攔截上曾提出一種多彈頭動能攔截器MKV(圖右),針對旋放大量誘餌的彈頭發動攻擊,務求連彈帶餌一同消滅,或對付速度極高的ICBM級別彈頭以提高命中率,只是該計劃因為財政問題停頓了相當長時間,且體積仍然龐大,就算現在有復活跡象,似乎都只能用在陸基次世代遠程攔截彈上了;另外,以RAM(圖左)為例,其最初概念並不是反反艦導彈用,而是作為ICBM陣地的近距離防禦用,靠著向彈頭預定軌道發射大量被動紅外攔截彈,務求大量攔截彈中至少有一發能在彈頭命中前幾秒命中它。這概念並沒有形成實物,之後就給引申到反反艦飛彈防禦去了。(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再者,今次是首次有民眾發現未擊中目標的愛國者3型導彈丟在基輔周邊地區,至17日已給發現四枚,近失彈數量似乎較高,但周邊似乎又沒有發現大量匕首甚或伊斯坎德爾的殘骸。這可以解釋到之前提到的兩個可能性:1. 在發射窗口極小的情況下,射擊指揮中心有可能不顧一切傾瀉彈葯進行攔截以增加成功率(甚至發射時彈道數據都未必能解算完成),所以很多發都浪費了;2. 很多彈葯都只是攻擊細小的誘餌,結果大部分當然是打空氣。

347821339 326003256682265 7741432911874306426 n奇怪的是,所有西方分析好像都忽伊斯坎德爾系導彈的戰鬥部可搭戴至多八枚誘餌,而且這些誘餌可根據不同波段雷達而配置,可作為消耗攔截彈和提高突防機會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沒有太多輔助偵察手段且射擊窗口小的防空系統而言,基於目標分析時間太少,防空陣地有可能需要「來襲彈和誘餌一起打掉」的手段,這也可能是攔截能量被迅速消耗的原因。(圖片來自連結1)

 

無論打過來的是六發(這相當可疑俄軍根本沒有試過一口氣打那麼多發匕首,甚至也沒試過向同一區一次過打那麼多發伊斯坎德爾烏方也沒有提供任何殘骸證據)還是兩發加大量誘餌,還是當晚打過來的根本是其他彈葯(如同系的伊斯坎德爾,甚至是一般的反輻射導彈武器),這樣的攔截,消耗也十分驚人。要知道匕首單價是1000萬,一枚伊斯坎德爾大約300萬;相對而言,PAC-3早期型(現時烏軍所用型號)是8百萬美元,PAC-2是500萬美元左右,這一次自動迎擊齊射幾乎相當於燒掉2億美元,最後因為打到彈盡還被擊傷,好像有點……

thediplomat 2016 03 11 19 09 51事實上,冷戰最後期時蘇聯已研發出針對愛國者陣地的防空壓制體系,主要是由TU-22M負責,其可搭載最多10枚KH-15P高速長程反輻射導彈(6枚內載4枚外掛),KH-15P最高速度高達5馬赫,而且採用雙脈衝固燃火箭,射程達300公里以上,屬防區外攻擊,由於速度很高,突防能力不弱,且一機一輪齊射足以消耗一個飛彈連的大部分備彈,更易為後續彈清空迎擊能量。(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後話:這是一次探討新反輻射戰術的測試?

另有一點不排除的是,這是一種新戰術的先導測試,理由是赴裝填期間發動的第二波攻擊只有兩枚導彈進攻(甚至還不知是什麼導彈),並沒有對發射單元造成癱瘓性的打擊,算只是牛刀小試效果。事實上俄軍若認為這可行的話,下一次可能會佈置更多誘餌吸引 / 逼迫迎擊單位開火或使用全自動接戰的齊射模式,等一個或多個接戰單元打空彈葯後,即可能利用反輻射飛彈或無人機進行第二波攻擊。

事實上,由於飛彈連本身可離開營部相當遠距離接戰,若分散並前出至戰線後方,雖然加大被無人機或前線遠程武器攻搫的風險,但也會對前線空天軍的活動造成嚴重阻礙,俄軍可說非除之不可。這次有可能就是預演而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5-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