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特朗普YouTube帳號擷圖)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自 2022 年卸任以來官司醜聞纏身:先有因國會大廈沖擊案面臨彈劾指控,剛卸任即被指控在過去的商業交易中有不當行為、涉嫌稅務違規、偽造商業紀錄等,到近期,甚至被控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性侵女作家、誹謗及在大選前向成人電影女星付俺口費等 [註1]。
雖然如此,特朗普的支持度並未因此受到影響。直至今年5月的民調中,特朗普和共和黨內競爭對手德桑提斯(Ron DeSantis)在初選的支持率分別為 61% 和18%,特朗普比後者高出 43%。另外英國《經濟學人》和輿觀調查公司的民調數據也顯示,如果德桑提斯和拜登對決,雙方會打成平手,但若果特朗普和拜登對壘,則特朗普反領先拜登 2% [註2]。政敵為了對付特朗普可謂扭盡六壬,至本月初,特朗普再被指控不當保存機密文件,民調支持率才稍為下降了約6% [註3],但仍遙遙領先德桑提斯。
國家公共電台(NPR)資深政治新聞編輯蒙塔納羅(Domenico Montanaro)於 6 月 21 日更撰文《Trump’s advantages are huge in the 2024 GOP primary right now》指出,特朗普在明年的共和黨黨內初選有巨大優勢。文中表示即使特朗普官司纏身,共和黨初選選民仍然較喜歡特朗普;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即使不能擊敗拜登,寧願推選一個會堅持原則的候選人。
蒙塔納羅文章所引用的民調中關於受訪者的背景資料頗值得玩味。例如,支持特朗普和反對特朗普的受訪者分別是 76% 及 19%,支持德桑提斯和反對德桑提斯的則分別是 67% 及 15%。民調更比較了特朗普和德桑提斯的優勢:白人(非大學畢業)、年收入低於五萬美元、小鎮和農村居住、白人福音派基督徒、非大學畢業、共和黨人、女性等七個群體中,特朗普除共和黨人得 78% 支持度外,特朗普在其他六個群體全得到 80% 以上支持度,連女性也有達 81%,白人(非大學畢業)的群體更高達85%。
反觀德桑提斯,在這七個群體中,他只得約 60% 的支持度,而年收入低於五萬美元的群體更只得 59%,連女性的支持度也只有 61%,比特朗普足足低了 20%。德桑提斯只在四個群體佔優勢,但只比特朗普高 2~6%,分別是男性、大小城市和郊區居民、白人(大學畢業)及大學畢業。另外兩個群體:年收入高於五萬美元及傾向共和黨的獨立人士,則對兩人的支持度打成平手 [註4]。
民調顯示在幾個選民群體中,特朗普與德桑提斯支持度比較。(NPR 網站擷圖)
蒙塔納羅亦於文中引用民主黨初選民調,表示拜登支持率已趨於平穩,在注冊選民中獲得 47% 的支持率,主要支持群體是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居住大城市和非白人。看來即使政敵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仍未能打倒特朗普。來屆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和拜登很可能會再次一決雌雄,至於鹿死誰手仍未可知。
雖然誰勝誰負未可知,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特朗普官司醜聞纏身、爭議不斷,支持度仍大幅拋離桑德斯?特朗普的支持度為何那麼堅挺?
當然,部份是由於美國的社會問題導致,我們從特朗普的支持群體中已可看出端倪。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特朗普是站在基層美國人的立場上反對精英層、反對既得利益集團、反對美國深層政府(Deep State)。大家可以看看特朗普早前在 6 月 20 日的演講。
不過,筆者在此並不是想探討美國這些做成特朗普現像的社會原因,而是想在此探討:為何特朗普的粉絲那麼忠於特朗普?甚至有多宗性醜聞的情況下,共和黨和傾向共和黨的女性仍會大比數地支持他而不是德桑提斯?政敵的官司醜聞打擊為何對特朗普起不了多少作用?當中又有怎麼樣的社會心理機制呢?
筆者上一篇博評就介紹過懷利(Christopher Wylie)的《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一書,書中就談及一個問題:「劍橋分析開始利用這種關係來傳播一個概念:種族問題是一場零和遊戲,是各個種族在搶奪社會的注意力跟資源,他們搶到的愈多,你們擁有的就愈少,他們高舉政治正確大旗,你們就無法發聲。這種說法會產生一種「迴力鏢效應」(boomerang effect),讓反面的敘述無法動搖你的受眾,且讓受眾對原本的偏見或信念更堅信不移。只要你的受眾在接觸相反的論述前先聽過這套說法,把反對種族主義的論述跟身分的差異綁在一起,之後他們看到候選人或名流在螢幕裡批評種族主義,就會覺得那些人是用政治正確威脅他,心中的種族主義就更變本加厲。」[註5]
社會心理學的「迴力鏢效應」和傳播理論的「免疫理論」(Inoculation theory)有些相近,都是事先讓受眾接收或習慣反面論述,並駁斥這些說法理由,使受眾日後接觸到真正由對手放出的反面論述時,態度不易改變。但「迴力鏢效應」會更進一步,製造或利用受眾的認知偏誤,在這種心理機制下,對傳播者或信息產生誤解,對傳播者的意圖產生偏差,甚至敵視意識,所以當傳播者對觀點做出的評價愈肯定,並愈想說服受眾接受,其結果反使受眾越加反感,敵視情緒更高,宣傳的觀點不止無效,還反過來強化了受眾原有的反面論述 [註6] [註7]。
因此,「迴力鏢效應」會使受眾產生強烈的情緒和逆反心理反應,甚至出現逆反心理行為。這個階段就是「迴力鏢」擲出去時的階段,這個時候不能阻止,愈阻止反抗心理和行為就愈強烈,只可等到「迴力鏢」飛回來時(受眾情緒和敵意舒緩時),才能繼續進行傳播對策。
除了「迴力鏢效應」外,特朗普群眾的心理機制亦有「逆火效應」現象。這是指受眾遇上與自身信念或價值觀抵觸的信息時,會選擇忽略或反駁信息,以免做成「認知失諧」[註8]。筆者前年也曾寫了三篇文章論述建制派宣傳,當中就述及類似現象和處理方法,大家可參考。
從心理學或神經科學解釋逆火效應,人的記憶是由大腦中無數的神經元在受到刺激後激發和重放(replay)序列來儲存記憶。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最終會迴路化,同一個信息或類似信息不斷重複,會把這個迴路不斷強化。當受眾堅信一個觀念時,同時亦反覆強化了這個神經元迴路的聯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信念。當受眾自身價值觀和信念受到衝擊時,形成了認知失諧,自我認知激發了負面情緒,導致阻礙受眾的認知和理解力,甚至會對傳播者產生敵意 [註9] [註10] 。
要打破「逆火效應」,除非新的觀念信息足以摧毀受眾原有信念和價值觀,即筆者文章中所稱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可見,要打破「迴力鏢效應」和「逆火效應」是要看準時機,而信息要有足夠打破受眾原有信念的衝擊力。
編按:台灣當局在施政時亦有充分考慮到社會心理學的因素。2020年,台媒就曾爆料指台灣事實核查中心與民進黨當局關係千絲萬縷,以查察假新聞為名,專門針對民進黨不利的消息進行「處理」。
可是,特朗普的政敵只懂不斷、不停的攻擊特朗普,時機是否合適和信息是否有衝擊力,完全沒有多少考慮和策劃,只懂為打擊而打擊。這些未考慮時機和信息衝擊力的傳播攻擊,不只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過來強化了受眾原有的信念和看法。
例如:女作家控告特朗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她性侵,這是三十多年的事了,為何現在才控告?是否政黨政治鬥爭導致?這些想法會強化特朗普粉絲、甚至稍為傾向共和黨的獨立人士,使他們更敵視傳播者。這些不斷、不停的攻擊,不但未能讓特朗普的支持者減少,反而強化了他們對特朗普的支持。
以上提到的這些現象,其實亦有在建制派的宣傳策略和政府的施政中出現,特別是在 2019 年香港暴亂前。現時,香港局勢雖然表面平靜,但人心是否回歸了?「迴力鏢效應」和「逆火效應」是否不會出現?
從前,筆者和師父打立法會選戰時,每行一步,每做一個決策,都會考慮有沒有反效果,是否會刺激到同陣營的競爭者過度搶票,是否會刺激到對家陣營有激烈反應從而者改變了原有策略,以及是否會導致選舉局勢不平穩。李家超特首有見識到此等問題,所以才在早前的施政報告中提到要組成 RED TEAM,可是到現在仍未見影。有時真的不是想做就可做到的,有時可能會如「迴力鏢效應」和「逆火效應」一樣,事與願違。
話說至此,特朗普在政壇打不死,也不能怪責他的政敵無能了。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特朗普官司纏身 近年多宗指控一覽》 2023/06/09 東方日報
2.《民調顯示特朗普支持遙遙領先》 2023/05/19 文匯網
3.《民調:特朗普被起訴後支持率受沖擊 黨內領先優勢縮小》 2023/06/21 環球網
4.《Trump’s advantages are huge in the 2024 GOP primary right now》 2023/06/21 NPR DOMENICO MONTANARO
5.《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 Mindf*ck: inside Cambridge Analytica’s PLOT to Break the World》第 40 頁 2020/10 野人文化出版電子書版 作者: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
6.《飛去來器效應》 MBA智庫條目
https://wiki.mbalib.com/zh-tw/%E9%A3%9E%E5%8E%BB%E6%9D%A5%E5%99%A8%E6%95%88%E5%BA%94
7.《免疫理論》 維基百科條目
8.《逆火效應》 MBA智庫條目
9.《神經科學確認「記憶」的主要控制者》 2011/12/25 泛科學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281
10.《記憶如何形成?大腦皮質神經脈衝replay為關鍵》 2020/03/11 Genonline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