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沒落作戰」中兩個主要行動:「奧林匹克作戰」與「皇冠作戰」的形勢及動用兵力圖,同時也包括日本本土在本土決戰中各軍區的劃分。(網絡圖片)
就算沒有《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本來就是軍事及歷史學界耳熟能詳的題材,也知道其對結束二次大戰時的作用。然而華人圈的軍迷好像沒有多少探討過,若果日本仍拒絕投降,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沒落作戰」 是盟軍於1945年初開始籌劃的日本本土登陸作戰,預計以兩項大規模登陸作戰打頭陣,分別是1945年11月預訂實施、進攻並佔領南九州地區的「奧林匹克作戰」,以與流球群島連成一氣,作為征服日本的跳板,另一項是針對關中大平原的「皇冠作戰」,兩項作戰完成後還有「可能的」本州島內陸 / 西岸掃蕩戰等,面對全民皆兵式的玉碎作戰,屆時無論是日本平民還是盟軍士兵,都可能造成十分嚴重的傷亡。原子彈初次投入使用,除有威懾作用外,其實已經算是「沒落作戰」前的削弱日本反抗潛力的準備工作。
在「一億玉碎總特攻」號召下「自願」進行軍事訓練的日本女中學生,而且大部分用的其實不是制式武器,而是竹槍竹砲或爆炸品……(網絡圖片)
當然,倘若威懾不成,打擊自然陸續有來了,1945年6月以後對日本土的攻擊,已多轉移至中型城市,航母戰鬥群甚至戰列艦編隊都接近至日本海岸,砲轟沿海城市與防衛設施。然而盟軍方面亦已預期在登陸階段會有更多的頑抗,同時也會有各類型的特攻出現,甚至已經由情報得知日本民間的動員情況。若真的要盡量減少己方軍事損失,在對日戰略打擊上必須有更大的力度,然後,後面就是一些讓人更為驚恐的計劃……
廣島原爆前四個月第二總軍司令部空拍照,司令部在原爆中全毀,二萬軍事人員消失,戰後只留下一個小公園紀念碑。第二總軍是二戰末期才成立並負責關西地區、四國、九州及西南諸島防禦的總指揮部,也是重要軍事物流中心。廣島原爆很意外的直接導致第二總軍大部分司部人員連兩個師團的戰鬥部隊的喪生。(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更多核武 摧毀戰爭潛力:
原子彈的確是威懾性兵器,但它對露天的工業中心、軍隊指揮部、物流中心或港口,以及工業人口的破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樣能嚴重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
過去一直有網絡流言,指美軍8月初時手上只有兩枚原子彈可用,用完若果日軍不投降那就沒戲了,此話當然只說對一小半:美軍八月初的確只有兩顆原子彈,但……同期第3至4枚原子彈的鈈元素核心已經鑄好,8月15日時第三個鈈核心(著名的惡魔之心)已經準備好運去天寧島做最後組裝,八月底可用,第四個8月底就可以運到。同時根據格羅夫斯中將的證言,9至10月最多可組裝每月3個,至11月更最高可達每月5個原子彈。
被稱為惡魔之心的鈈核心(圖中是模型)。這鈈核心原本是用作八月下旬對日第三次原子彈攻擊用,因日本投降後,拆裝進行定期測試時發生臨界事故,直接讓物理學家 Harry Daghlian吸收致命劑量輻射而死。(網絡圖片)
根據某些資料記載,杜魯門甚至曾和英國駐美大使談過若果日軍再不投降,就會把第三枚核彈丟落東京(當然不知是否戲言,因為根據之前的攻擊清單,東京優先次序是放到相當後的位置),然而即使暫時不投東京,若以頻率及產量計算,1946年元旦前,日本還可能受10-16個原子彈打擊,估計還是會對日本餘下而工業已較集中的中型工業城市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屆時會否投降,也真說不定了。
1945年4月27日首次原爆目標城市討論的頭二十個目標,包括:東京灣、川崎、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京都、廣島、吳市、八幡市、小倉市、下關市、山口市、熊本市、福岡市、長崎市、佐世保市。轟炸名單的指標是:夏末時天氣較好、位於日本東京和長崎之間的人口較多地區,直徑不少於 3 英里的大城市地區……[並且]應該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還有就是適合B-29作目視瞄準的戰略轟炸。這些目標後來也成為美軍預期「末落作戰」時需先「照顧」的。「曼哈頓計劃」另一負責人格羅夫斯中將就直言首個目標順次應該是廣島、京都和橫濱。(圖片及資料來自"The Kyoto misconception")
需要留意的是這段時期鈈彈還是不太好用:因為生成技術問題,這時的鈈核心中有不多於7%左右是同位素鈈240,而這同位素衰變時比239有更高的熱能,裝彈後超過10日,持續的衰變熱可能影響炸葯及引信的運作,故裝好後十日內一定要用,否則要全部解體等一段時間後再組裝。不過相比小孩原子彈,鈈彈的使用彈性、成本效益甚至產量還是好太多了。
越戰美軍為減少遊擊隊藏身處而施放足足10年的橙劑,對於越南原始森林的破壞非常嚴重。試想想如何是直接灑在日本本土的農田上,可能會……(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另類化武——橙劑製造日本大饑荒
當然,撇除核幅射的長遠禍害,對於當時「神國日本」而言,最大的傷害其實還是對日戰略轟炸,畢竟一晚(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空襲)焚毀1/4個東京及造成最多12萬人死亡並不是玩的。不過隨著各大工業城市遭遇空襲及被燃燒彈燒毀,戰時已有愈來愈多人口及工業遷移至鄉郊地區。此時日本的漁業與食物入口雖受海上封鎖嚴重影響,城市甚至開始出現饑荒,但鄉村地區的糧食生產沒受太大影響,甚至搞成對城市居民的黑市市場(很多農民拒絕政府征收,寧願在黑市中賺一筆)。
對於沒落作戰需要進入日本本土作戰的盟軍而言,農村本身就可以是個反抗基地,而農業本身仍可支撐「一億玉碎勇士」繼續作戰下去,盟軍方面已開始將攻擊焦點放在小型市鎮和農村上—事實上,就算是轟炸日本城市,就已經炸了供應鏈和農業肥料來源,加上實施海上封銷的饑餓作戰,令1945年日本農業及食物生產量已有相當減產,並導致戰爭最後期的饑荒了。
正在丟低阻高爆彈(疑是500磅級AN M-64 )的B-29轟炸機。這種炸彈不太適宜拿來丟化武。美軍倒是有M-47 100磅級的化學武器炸彈備用,但是否適合拿來散播落葉劑,又是另一回事。(圖片來自連結1及網絡圖片)
事實上,盟軍曾研究進一步針對日本農業的攻擊手段,例如傳說美國正研究在登陸進一步摧毀日本農業,正評估如何使用夷燃彈在45年秋收前攻擊農田,摧毀白米的供應,利用食物減產及國內糧食供應崩潰,迫令日本在46年前投降。這傳說可查資料甚少,但另一個更為嚇人的計劃卻有明確資料可尋:事實上,1944年4月時美國陸軍已在商討如何利用化學品破壞農作物生長,從而減少敵人的糧食供應。至1945年4月,他們在馬里蘭州的德特里克堡基地已試驗超過1000種化學品,同時又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合成超過200種化合物。實驗結果顯示並未有任何一種達到完全成功,但有數種化合物似乎有相當好的效果(尤其苯氧乙酸),值得發展下去。隨後軍方又詳細測試九種由苯氧乙酸衍生出來的化學品,效果最好的當屬LN-8(相當於強力的化學除草劑)。隨後軍方委託陶氏化工搞出三種版本並開始批量生產,實驗結果證明這對蔬果類效果最好,但對谷物類效果較差,另外軍方又開發了LN-14這種化學品,這種化合物有大量的二噁英。
1944至45年盟軍對日本運輸船團的空襲及1945年2月開始執行的、以水雷封鎖為主要手段的「饑餓作戰」,使得日本海運受嚴重破壞,本島自給率已不夠,而朝鮮、台灣或中國日佔區運回日本的補給都大半停頓,本身已接近大規模饑荒的邊緣了。(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同一時間,美軍陸軍航空隊也在找尋這種除草劑在使用B-29戰略轟炸機的情況下,用什麼彈葯或在什麼高度引爆,才可達到最佳的散佈效果。不過到戰爭結束時,團隊還未找到最佳的稻米殺手化合物,同時投射手段還未有最後定案,因為幾種炸彈 / 散佈器不是散佈太高太分散,就是過低且太密集。當然他們也還未知道這些化學品對人體的副作用……事實上,單講LN-8和LN-14沒有很多人認識。但戰後陶氏化工將這兩種高效除草劑混合在一起,造成一種更高效的除草劑並推出市面,這種除草劑,就是臭名遠播的橙劑……
編按:戰後基於農葯的本質,橙劑在越戰中是由運輸機噴滯散佈的,且均勻度更易控制,不過由於散佈區多是越戰中部或南部遊擊隊較多、但沒有什麼防空威脅的地區,這種散佈方法是否適合45-46年的日本本州地區,就是個問題。(YOUTUBE擷圖)
雖是如此,但在1945年7月時,至少已知LN-8可用而化工廠亦已能大量生產,趕在秋收前使用並不是不可能,加上稻田面積大,就算廣範圍投放應還可有效命中,沒能殺死植物,大量毒性都可能有效對平民致病致死……基於45年全期配給制度已面對強大壓力,就算糧食只減產5至10%,都足以引發大規模饑荒。
的確,就算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投下原子彈後就應該投降「止蝕」了,當時美國情報已大抵上猜到日本會進行全民抵抗,若威懾不成的話,為著登陸戰的安全,加上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尤其化工方面),要進行大毀滅性武器攻擊可說易如反掌,到時就真的打出滅國之戰了……
參考資料: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