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從「上帝視角」 看抗美援朝戰爭

2023-08-08 23:45:34 最後更新日期:2023-08-09 14:18:27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5cfd7b8ce301eda60f2333a5cb392fde XL朝鮮戰爭電影《長津湖》劇照。(Bilibili視訊擷圖)

 

今年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 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到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簽訂停火協定。兩年零9個月的時間,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後,志願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中國也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中國人所說的抗美援朝戰爭,有人稱它為朝鮮戰爭(或韓戰),這場戰爭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在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以前,它確實應該被稱為朝鮮戰爭(或韓戰),但是中國志願軍入朝後它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彈指一揮間,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已經過去70年,這場中國以弱勝強、面對先進武器敢於越維應戰的戰爭一直被後人銘記。

 main qimg c95b0a77c1f8e3060eeb2b0210227ba0 lq編按:二戰雖過去,蘇軍復員,規模有相當大的縮減,但裝甲武力並未消退,對於百廢待興的西歐而言,這仍然是個揮之不去的鋼鐵洪流。(網絡圖片)

 

不可避免的戰爭

有一個觀點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產生,在中美關係的蜜月期間逐漸盛行。這個觀點認為,當年美國並沒有入侵中國的意圖,沒有必要堅決打這一仗。由此推理認為,如果中國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美之間就不會交惡;不交惡,中美就會更早的建立友好的關係,乃至美國的對華優惠政策就會更早的惠及中國,這樣中國就會更早的實行經濟騰飛進而實行富強。

這個觀點是以上帝視角倒推歷史,因為志願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頂住了美軍向北推進的設想,所以美國入侵中國自然不會實現。設想美國打垮了朝鮮,戰火蔓延到鴨綠江邊,它還會見好就收對中國沒有企圖嗎?

事實上,1950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發表了一份重要聲明,當中提到美國國務院稱之為「美國基本立場」的著名講話。他在這篇講話提出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必須保衛的安全防線,即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到菲律賓,而將台灣和韓國劃在美國防禦線之外。很多人認為,艾奇遜的這份聲明是美國放棄韓國和台灣,這也是美國為不會入侵中國做出的保障,但從國際政治歷史的角度看,這個說法是不全面的。

Ehc0yWsUYAE7xRr編按:在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內,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並不見得不想和美國保持友好關係,就好像當時歐洲的南共一樣,甚至想和美國及西方保持相當的經濟聯繫,以重建經濟。問題在於當時美國因為恐蘇恐共民粹又起,杜魯門政府根本沒法維持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加上美國對於國共內戰的態度令中共相當不滿,中共建政後兩方的決裂已成不可避免之事。(網絡圖片)

 

首先美國的保證和承諾時常不靠譜,連長期接受美國援助的蔣介石都說過,美國人是信不過的。其次當艾奇遜發表這個聲明時,正是毛主席訪問蘇聯,所以艾奇遜的這個所謂聲明本質上就是個圈套,他的目的並不是在於放棄台灣討好新中國,而是在拉攏新中國避免全面倒向蘇聯。

在美國人的戰略規劃中,台灣和韓國都是籌碼,是可以犧牲和交換的,目的只有一個——避免新中國成為蘇聯的「傀儡」。當中蘇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後,艾奇遜等人迅速做出判斷:中國已經成為蘇聯的附屬國,從毛主席結束對蘇訪問後,美國就沒有再提這個聲明。所以,當新中國不可能成為美國的附屬國時,這一份所謂的聲明也就此作廢。即使它當時被中國接納,中國倒向美國,以當年的東西陣營劍拔弩張的態勢,誰又能避免另一場戰爭的爆發。

macarthur gives farewell address編按:有一個觀點認為,中國在朝鮮戰爭初期並沒對朝鮮一方有明確的支援,但當朝鮮節節敗退,且聯軍愈來愈接近鴨綠江時,中方就開始因為東北屏障可能失去而警惕起來,尤其是麥克阿瑟被中國視為鷹派,且有機會以追擊朝鮮軍為理由攻入東三省。九一八事件距此時未過20年,加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於同年7月進入台灣海峽,有這憂慮不足為奇。(圖片來自連結)

 

麥克亞瑟的野心

說到抗美援朝,不能回避的人物是美國五星上將的麥克亞瑟,「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這句話大家都熟知,它是麥克亞瑟從朝鮮戰場上被撤職後,在美國國會的那篇著名演講《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麥克亞瑟對於朝鮮戰爭乃至於對整個東亞地區戰爭的執著,可不單只是一個老兵的執念。

麥克亞瑟作為美國陸軍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將軍,享受著極致的榮耀,美國國會給他頒發了一枚獨一無二的勳章,勳章上面鐫刻著他的肖像和「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可以說二戰後的麥克亞瑟儼然到達了軍人的頂峰,如無意外,入主白宮也是理所應當。

macarthur hle編按:麥克亞瑟曾作為駐日盟軍總司令,對戰後日本的各方面進行「清洗」及進行各種改造,由1947年至51年,是日本名符其實的太上皇。(圖片來自連結1)

 

因為當時的總統杜魯門任期已經滿兩屆,在1952年肯定要下台的,而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熱潮尚未退卻,軍人在美國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當時就有人預言,1952年的美國總統必然會是一位二戰的英雄。

那麼1950年前後,美國人心中二戰最偉大的英雄,從軍銜和履歷來看有三位:解放歐洲的艾森豪、打敗日本海軍的尼米茲和解放亞洲的麥克亞瑟。尼米茲將軍很早就表明自己無意政壇,他對當總統沒興趣。那麼有機會角逐總統一職的就是艾森豪和麥克亞瑟,最後確實是艾森豪贏得了總統大選。

800px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Nikita Khrushchev 1959編按:不過單就軍人而言,艾森豪將軍作為歐洲盟軍總司令,在協調、處理盟國和對蘇關係上的確有深厚經驗,這種經驗是麥克亞瑟完全比不上的,故就內在因素而言,老麥的確需要新的「戰功」。(YOUTUBR擷圖)

 

但是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之前,當時美國做的民意調查,麥克亞瑟一直是領先的,特別是他《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演講以後,曾經有接近70%的支持率。麥克亞瑟也有自己的弱勢,對比歐洲來說,當時的亞洲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不如歐洲重要。

特別是此時冷戰的鐵幕已經拉開,歐洲的安全成為美國的國家戰略重點,而二戰以後歐洲的傳統國家基本被打得稀爛,整個歐洲除了英法以外,基本沒有像樣的軍隊,卻要對面的蘇聯僅在東德、波蘭和捷克就有四個齊裝滿員的集團軍,外加兩個加強的坦克師。美軍必須要把自己的軍事力量投放在歐洲以保衛自己的盟友,所以此時作為北約盟軍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其地位是明顯壓了在亞洲做日本太上皇的麥克亞瑟一頭。

 蘇聯第一枚核彈(RDS-1)1949年試爆,標誌了蘇聯成為地球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代表歐洲方面的冷戰會變得更激烈。

 

更何況此時在亞洲,美軍還孭著丟失了中國大陸的「大鑊」。如果此時此刻競選美國總統,麥克亞瑟是無法贏過艾森豪的,因此他需要一次重要的行動來證明,他還是那個無所不能的「上帝」,他有能力繼續領導美軍乃至美國繼續前進。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半島南北兩邊進入戰爭狀態。朝鮮戰爭爆發後當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當時的美國陸軍參謀聯席會馬上給出一份麥克亞瑟提交的方案,方案除了立刻援助韓國轟炸北朝鮮,並調兵進入韓國以外,還有就那個臭名昭著的派遣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

3 7編按:1950年進駐台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網絡圖片)

 

就在白宮做出派遣第七艦隊決議的當天,駐日的第七艦隊馬上就開拔,這時間快得驚人。要知道未進入戰備狀態的整個艦隊,出動需要的準備工作也不簡單,第七艦隊能做到命令一下就出動,只能說明麥克亞瑟早就做好了軍事預案。

而很奇怪的是,朝鮮半島打仗與台灣並無關係,朝鮮戰爭爆發時正是6月份,中國根本就沒出兵的決議。這一切只能說明麥克亞瑟他一直在盼望著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能讓他名望大增的戰爭。他的計劃就是要利用這場戰爭,一舉解決他認為的亞洲問題,這裡面包括入侵朝鮮半島和干涉中國的統一。在麥克亞瑟看來,一旦他解決了亞洲問題,那麼他的特質勳章就會變成一句話「亞洲之王 (King of Asian」,這樣他登上白宮寶座是指日可待的事。

 Julius Caesar編按:美國政壇曾經有句戲言——我們是行共和制,不是民主制度!事實上至少在某個階段(如美國內戰或二戰後),軍人似乎更容易以自己戰功進入政途,甚至反恐戰爭後亦如是,甚至有少數達到州長以至總統的級別,實在有點像羅馬共和國的獨裁官…….圖為著名羅馬獨裁者朱利亞‧凱撒的雕像。(網絡圖片)

 

不教胡馬度陰山

再來看中國對這場戰爭的判斷,我們知道毛主席說過一個詞:紙老虎(Paper Tiger),我們對這個詞的理解都是嚇唬人的、外強中乾的。事實上並不完全對,它最早出現是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特朗訪問,對於二戰結束後世界局勢的判斷所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當時中方的翻譯余光生鑒於英語裡並沒有這樣的單詞表述,就直接把它翻譯成稻草人(scarecrow),毛主席知道後明確指出,他說的紙老虎並不是稻草人,紙老虎是可以轉換的,並不是像稻草人那樣只會嚇唬人,所以此後多了個英語詞彙「Paper Tiger」。

可以看得出對於紙老虎的含義,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是可以轉換的,紙老虎還是真老虎主要就是看它的需要。設想一個好戰的將軍,如果平推了北朝鮮陳兵鴨綠江,而他的海軍又駐紮台灣,且最早提出「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航母」說法的正是麥克亞瑟本人。麥克亞瑟同時在中國的南北兩處擁有重兵,為了他夢寐以求的「King of Asian」名銜,那時候他豈有甘當紙老虎之理,一定要變作真老虎肆虐亞洲。

0396A2編按朝鮮戰爭中,中國於195010月介入時,聯軍已挺進至朝鮮與中國邊境,由此人民志願軍利用聯軍挺進太遠開始進行包抄與側翼進攻,迫令聯軍開始全線撤退,此後兩軍展開大規模的山地戰與運動戰,志願軍五次大規模攻勢,逼使聯軍撤退至38線以南,連漢城(今首爾)都兩次易手,至19516月,聯軍才趁志願軍補給及彈葯大量消耗補給不繼後前推回38線附近,自此雙方展開為期兩年不大不小的陣地戰,但就沒再展開大攻勢,直到53年停戰協定簽署為止。就算這不是戰勝,也是打成平手,而且是美軍1942年以後首次平手(圖片來自連結)

 

當年,敵人有多強大,志願軍就有多艱苦。然而那些經歷過這場戰爭的老前輩,他們都說到過一個觀點,在戰前所有人對這場戰爭都是充滿自信,他們自信的來源就是作為打了這麼多年仗的軍人,無論是和國民黨還是日本侵略者,從來都沒試過有一整個國家在後面支持他們作戰。而以農民為主力軍的志願軍,他們身後是剛完成土地改革,給予他們當家作主尊嚴的新中國,他們定當以生命去保衛。

有一位當年志願軍司令部的參謀曾跟筆者說過,當年他坐著火車走了兩天兩夜達到鴨綠江口,準備入朝時,他的感慨是:「原來我們的國家是這麼遼闊,我們有這麼廣大土地和人民給我們作保障,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保護他們!

0396A編按:朝鮮戰爭雖沒造成對美長期泥沼化,但對於越戰前美國的心理打擊也是挺大的。科幻名作家海萊恩思想上更接近美國的右翼,而在其鉅著《星船傘兵》中就有意無意將人類頭號敵人蟲族外星文明和中國對比起來,並形容其社會性強,即使正面戰場通常不敵人類聯邦的軍隊,但擅於利用優勢(如地底空間),來造成聯邦軍的嚴重打擊。(YOUTUBE擷圖)

 

 

PS: 封面圖片來自徐宗懋先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8-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