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深圳東門是港人北上消費的熱點之一,圖為 7 月 31 日在深圳東門商圈拍攝的影像。(新華社圖片)
早前,由人力資源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inal發表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顯示,香港結束了連續「四年冠」,將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寶座」讓位予紐約,自己則仍坐在全球第二把交椅。即使新加坡生活成本急升,由原本的第 13 位上升至第 5 位,在生活成本上和香港仍有段距離 [註1]。
2023 年 6 月公布的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 20 個城市排名。括號內的數字為去年同一調查時該城市的排名。(網站擷圖)
生活成本高的地方,對有錢人來說可以代表經濟繁榮,但對於普羅百姓來說,卻代表生活壓力,生活質素下降。所以香港從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退回至第 2 位,是好事還日是壞事?
或者,對有錢人或商人來說,可代表香港競爭力減退,對資金的吸引力減弱;但對普羅百姓來說卻是一個喘息的空間,雖然這個空間只有一點點,畢境香港的生活成本仍然高據全球第 2 位。
去年 11 月,有調查顯示香港人的身心健康指數是亞太地區最低,只有 56.1 [註2],指數愈低代表生活壓力愈大。該調查指出,受訪的 1000 名香港人中,87% 感到壓力過大,19% 自認無法應付壓力。而在同一調查中,新加坡指數為 59.8、內地為 66.6、印度為 72.1,整個亞太地區平均則為 63.6。
香港人壓力大的原因,40% 是對未來的不確定、34% 是擔心財務狀況。由此可見,香港人十分缺乏安全感。擔心未來雖然比較空泛,但擔心財務狀況卻十分實際,而且如果有足夠的積蓄,香港是一個全球範圍相對安全的城市,又何需擔心未來呢?但如果每個月所餘無幾,擔心未來就不是多餘,一個高生活成本的城市,一旦失業就不能「捱」太久,如果有未償還物業按揭,分分鐘會「斷供」,當然會擔心未來。
自今年初通關以來,大量港人北上到深圳消費,這個給港人「喘息的空間」似又擴大了一點。
據深圳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5 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1.5%。而另據香港入境處數據,僅 6 月,就有約 408 萬人次從各個陸路口岸北上深圳 [註3]。港人赴深圳消費不是今時今日才開始有的現象,1980、90年代亦有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港人北上消費,是因為香港生活成本高,衣、食、住、行樣樣都貴,放假時想吃、喝、玩、樂輕鬆一下,「玩豪些、食豪些」,當然是選擇生活成本低的地方,至少在吃、喝、玩、樂的時候沒有生活壓力,不用惦念著這個要幾錢、那個要多少塊,能過上一兩天無拘無束不用為生活成本煩惱的生活,多好!
港人北上深圳消費熱潮近日成為內地網絡熱議,各社交平台都出現「深圳正被香港人擠爆」的主題標籤,除了來自自媒體的評論文章,還有不少 KOL 拍片撐熱度。(微信擷圖)
不過對於港人北上消費,正如本篇開頭述說生活成本一樣,對商人來說不是好事,因為大量市民北上消費,代表在本地消費的人客少了,錢賺少了;但對普羅市民來說,能減低生活成本,吃、喝、玩、樂,何樂而不為?生活壓力減少,身心健康都有所改善。
這算不算是「階級矛盾」?
其實,問題最主要的根源都不是香港人北上消費,而是香港對內地旅客的吸引力下降,加上疫情後內地客的消費模式改變,導致內地客源不足,自家人又北上消費,使本地消費市場疲弱。如果內地客充足,又何懼港人北上消費?香港和大灣區內人口若能互動消費,反而商機更大。
老本是不能永遠吃下去的,如何創新吸引大灣區旅客來港,旅發局和商人們應該動動腦筋,即使香港人不北上消費,香港市場這麼小,塘水滾溏魚,香港又能捱多久。至少,現在普羅市民每逢周六、日及放假時,還有這點「喘息的空間」。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2023生活成本最高城市 香港結束連續 4 年冠紀錄 新加坡升 8 位都唔夠香港高》 2023/06/07 經濟一周
2.《【2022年全球健康調查指數調查】調查指香港身心健康指數連續 3 年位列亞太地區榜末 近 9 成港人壓力過大 精神健康響警號 籲僱主提供相關支援》 2022/11/08 明報JUMP
3.《往來頻繁、消費猛增: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流動呈現“雙向奔赴”態勢》 2023/08/02 人民網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