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1958年水俁市窒素株式會社水俁工廠照片。一個企業可以帶起一座市鎮的發展,但也可讓這個城市的人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圖片來自連結)
「水俁」原是九州的一個漁村,現在卻成了「水銀中毒症」別名。
水俁病(日語「水俣病」)是日本四大公害之一,水銀中毒會造成神經系統受損,視覺、聽覺殘障,語言能力、手腳協調能力喪失;水銀毒更會經孕婦血液傳至胎兒,令嬰兒一出生就發病;患者會終身殘障,甚至死亡,至今仍無有效的治療法。1950年代,水俁病發生於日本熊本縣水俣市,1968年政府承認病因,2004年法院判定國家和縣政府對水俁病的責任,2017年管制含汞產品的《水俁公約》生效,事件歷時60多年,受害人高達萬人,死亡人數逾千人。期間,日本政府與企業官商勾結,蓄意隱瞞事實,值得後人警惕。
Minamata by W. Eugene Smith, Aileen M. Smith (圖片來自連結)
水俁市與窒素株式會社
水俁市位於日本九州熊本縣的西南角,距熊本市約八十公里,人口大約四萬,大多是純樸的漁民。水俁川由此注入富饒的八代海(不知火海),水俁灣更是魚類的產卵地,漁獲豐富。但這一切隨著化工廠的建設而改變。
1907年,日本碳化物商社和曾木電氣公司合併,改組為「新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在水俁灣畔建廠,初期原以生產氮肥為主(「窒素」是日文「氮」的意思)。隨著日本工業發展的需要,工廠生產各種化工原料如氨、碳酸鈣、乙烯、乙酸及合成樹脂等。到了1932年,水俁工廠開始大量生產乙醛(acetaldehyde)。二戰後日本工業復甦,對乙醛的需求大增,至 1960年,窒素公司生產的乙醛佔全日本產量約 4 成,其化工地位可見一斑。
在生產乙醛的過程中,工廠以有機汞作為催化劑。為了節省成本,工廠將未經處理的含汞毒廢水,直接排入水俁灣中。
浩瀚的大海默默地藏污納垢,日積月累,十多年後終於迎來了爆發的一天。
編按:含汞廢水在完全沒有任何化學過濾的情況下,排入水俣灣,(圖片來自連結,由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類文明誌研究部教授平井介之助博士提供)
「貓舞病」蔓延至平民
1950 年代,水俁市沿岸的水俁灣及不知火海開始出現異像,海上出現大量的死魚和死貝浮屍,其餘海魚、章魚和烏賊死氣沉沉的浮到水面,任人捕捉;在空中飛翔的海鷗突然失速,跌落海中。水俁的漁獲在幾年間大減八成,由1950年的12萬噸,到1956年只有2萬5000噸。
異像漸漸蔓延到陸地上。日木的漁村一向喜受飼養貓隻,但1952年開始,水俁市的家貓和野貓皆出現不尋常現象,走路顛顛跌跌、抽搐痙孿、流口水,甚至發足狂奔或原地打轉,居民稱為「貓舞病」。1953年1月,有貓隻發瘋般打轉後跳海自殺,而這種「狂死」的行為似乎具有傳染性,一年內投海自殺的貓總數達五萬多隻,不知火海周圍漁村的貓幾乎絕跡。
編按:患上貓舞病的家貓野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這是甲基汞侵害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的徵兆。 (Brittany Janette/YouTube)
1954年8月,當地報章《熊本日日新聞》以「貓因癲癇而全部死亡,水俁市老鼠數量劇增」為題報導了當時的情況。居民全然不知道災難已降臨自己頭上。
1956年4月,5歲小女孩田中靜子成為怪病的第一位確認患者,她出現了關節變形、渾身抽搐的症狀,被送至窒素公司附屬醫院。她的病情一直惡化,一個月後雙眼失明,最後全身痙攣而死。靜子的妹妹田中實子也有同樣情況,不久其他村民也陸續病發,輕則手腳麻痺、移動困難,聽力、視覺、言語失能,重則發生全身痙攣、神經錯亂乃至死亡。
編按:患上水俁病的人患者,由於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攻擊破壞,輕者口齒不清、步履瞞珊、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圖中是其中一位受害者植村智子,也是震驚世界的「智子入浴」照片的「主角」。(圖片來自連結)
厚生省:未有充份證據顯示水俁所有海産均受污染
怪病令水俁市陷入恐慌,市政府在1956年5月成立「怪病對策委員會」,並在8月委託熊本大學醫學院調查病因。研究初期曾一度懷疑怪病是傳染病,但在1956年11月,熊本大學發表初部報告,指怪病有可能是水俁港灣捕獲的魚貝類引起中毒,但中毒性物質是什麼尚未明確。
當時假若禁止食用水俁灣的海產,還有機會阻止怪病蔓延。1957 年 8 月中,熊本縣向厚生省提出,根據食品衛生法禁止捕撈及販賣水俁灣魚貝類。厚生省在9月11日卻這樣回應:
「水俣灣的海産可能導致不明疾病,可是,現時未有充份證據顯示所有水俣灣的海産均受污染。因此,食品衛生法並不適用。」
多年後,熊本大學副校長被揭發要求厚生省拒絕行使食品衛生法。水俁市市長橋本彦七亦反對執行食品衛生法,他本人曾經擔任窒素工廠的廠長。
1975年,水俣市漁師市場外才豎起一才有一個禁止捕魚的警示公告。留意這通告是1975年才發的。可惜的是,某新聞照片網站已買了那張歷史照片版權,媒體無法免費轉載,只能提供連結,並以GOOGLE EARTH街景服務指出現在可能的位置。
通產省:窒素工廠絕對不能停下來!
1959年1月,厚生省成立「水俣食物中毒特別部會」調查怪病的成因。1959年7月,熊本大學醫學部水俁病研究小組發表報告,指出導致水俁病的物質最有可能是有機汞。熊本大學研究小組發現,水俁病的病理特徵與英國1940年發生的一系列有機汞中毒事件十分相似 (Hunter-Russell syndrome),而水俁病患者尿液中含有汞,死者和死貓經解剖後發現大腦、肝臟和腎臟含大量的汞;水俁灣沉積物及海產中的汞含量極高,而遠離窒素工廠排水口的地方汞值較低,顯示怪病與工廠有關。
1959 年11月,經詳細審視熊本大學研究小組的報告後,「水俣食物中毒特別部會」向厚生大臣報告,指水俣病的成因是水俣灣周邊的魚貝類含中所含有的某種有機汞化合物。
不過報告並未獲得日本內閣認同。在1959年11月13日的內閣會議上,通產大臣池田勇人(後來成為日本第58、59、60任首相,以推動日本經濟稱著)提出反駁,指其他同類化工廠的排水沒有引發同樣的病症,否定了厚生省的報告,並警告厚生省「窒素水俁工廠排出有機汞的結論過於草率。」在通產省追求「經濟第一」的壓力下,厚生省在同日把「水俣食物中毒特別部會」解散。
特別部會解散後,取而代之的是由經濟企劃廳長官、通産省、厚生省及水産廳組成的「水俁病綜合調查研究聯絡協議會」,調查怪病的主導權由主管福利事務的厚生省,轉移到經濟企劃廳和通產省手中。議會招開過幾場討論,只成為學者提出千奇百怪病因假說的平台,卻始終沒有總結出水俁病的病因。
通產省的立場十分明確,官員曾致電窒素公司表明:「窒素這樣的產業一旦停下來,哪裡有什麼日本的高速增長啊!絕對不能停下來!」
編按:池田勇人,時任通產相,不足一年後即遷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直至1964年11月喉癌過世。任內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讓日本GDP產值在十年內翻倍,結果僅用了6年時間就完成目標。由1960年到1977年,是日本經濟爆發性增長的17年.......(照片來自東京首相官邸藏)
「污水只是汪洋中的一小滴,只要大量稀釋就沒有問題」
1958年,窒素公司打算增加乙醛的生產,以應付市場的需求。窒素的工程師們認為,就算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質,只要以大量海水加以稀釋,就可以解決問題。窒素化工廠的污水本來在水俁灣百間港排放,而水俁灣形狀像口袋,水流較緩而阻止了污染的擴散。於是在1958年9 月,窒素公司把污水改為經過八幡池而排放到水俁川。
與窒素公司工程師的預期相反,水銀污染並沒有因為海水的稀釋而消失,反而順著水流擴散到不知火海的全部區域,不但導致水俁川河口的魚貝大量死亡,不知火海對岸十多公里外的禦所浦、獅子島和長島也在1959年5月開始出現了貓隻狂死的情況,水俁病也向北擴散至津奈木、蘆北、田浦等地,水俁市以南十多公里外的出水市亦出現水俁病患者。
1959年10月,通產省指示窒素公司停止向水俁川河口排放污水,並指導窒素公司建設污水淨化設備。
編按:窒素公司一向在百間港排污水,因為水洖灣狹窄令污染沒有擴散,後來在水洖川河口排放就大件事了,沒多久又改回在百間港排放,結果.........(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窒素社長當眾表演喝「處理過的水」
1959年,漁民開始向窒素公司進行示威抗爭,公司於是在同年底答應給予受害者一份微薄的「慰問金」。慰問金協議內列明「將來即使確定水俁病是由窒素工廠排水引起,也不要求任何新的賠償金」。慰問金並不是賠償,恰恰相反,窒素公司並不對污染事件負責,慰問金旨在壓制家人的要求,把水俁病事件草草了結。
1959年12月,在通產省再三催促下,窒素公司名為Cyclator的污水淨化裝置提早完工。1959年12月24日,窒素公司舉行污水淨化裝置竣工儀式,窒素社長吉岡喜一邀請福岡國際貿易工業局局長和熊本縣知事出席,並在儀式上當眾喝了一杯他稱之為「處理過的水」,隨即宣布污水問題已徹底解決。
事實上,窒素的污水淨化裝置只是簡單地中和污水的酸性,並以沈澱法降低污水的污濁程度,完全沒有淨化水銀毒素的功能。而且,吉岡喜一所喝的水並非處過的排放水,而是自來水。
編按:窒素社長吉岡喜一。事件發生後他還繼續「步步高陞」,退休前擔任日清化學工業公司董事長。直至1976年,熊本地方檢察官辦公室以職業過失導致死亡或受傷的罪名起訴他,並被判.......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網絡圖片)
編按:電影 Minamata 劇照,重演當眾喝「處理水」一幕。為何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圖片來自連結)
以虛假的水樣本欺騙研究人員
1960 年初,由於新的水俁病患者病例仍然出現,有輿論質疑污水淨化裝置的效用,廠方於是向熊本大學醫學院入鹿山且朗教授提供水樣本進行測試。窒素公司分別提供了處理前和處理後的污水樣本,測試顯示未經處理的污水汞含量為20 ppm,處理後的污水汞含量則為0,顯示淨化裝置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水銀。入鹿山教授當時並不知道,窒素公司提供的水樣本是假的。教授信以為真,在隨後的文章中形容淨化裝置有效除汞。
即使明知沒有淨化功能,窒素公司對外大肆宣傳污水淨化裝置的效果,對當時的學者、傳媒和公眾造成深遠的影響,大家都認定水俁病問題已徹底解決,水俁病開始從大眾的目光消失,居民也再次食用海產。時任熊本縣知事寺本廣作回憶道:「當Cyclator淨化裝置開始運作後,大家都以為水俁病的爆發已經結束了。」
(待續)
本文所用檔案及文獻材料將刊載於下半篇結尾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