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軍隊中出現「炸營」 後果有幾慘重?

2023-10-24 17:36:47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24 17:42:56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UPXTu4z4編按:洪水行動中,受到第一擊的某基地以軍,似乎沒法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個別的甚至束手就擒。筆者認為可能也和部分士兵受襲時嚇矇了並「炸營」有關。(片段擷圖)

在筆者此前的文章《阿克薩的洪水流向何方》中,曾提到以色列軍隊面對哈馬斯突襲,反應太慢導致造成重大傷亡。其實還有一個可能原因,那就是「炸營」。這是一個軍事用語,通常指軍營裡因為一些突發事件引起軍隊的異常反應,多發生於戰事突起的日子。炸營的發生,可能引發士兵之間的騷亂和混亂,甚至導致部隊潰散。

 unnamed 12編按:一幅「淝水之戰」追擊戰的畫作。在敵軍放出假消息後集體無序潰退,其實也是「炸營」的一種。(網絡圖片)

炸營事件 古而有之

淝水之戰是中國冷兵器戰爭中以少勝多的代表。「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這句成語出自淝水之戰前。公元383年,躊躇滿志的苻堅率前秦大軍,準備一舉滅晉統一天下。但是在遭遇洛澗大敗後,苻堅和符融登壽陽城察看對手時,被晉軍所震懾,以至於感覺連八公山上的樹木都是精銳的晉軍,這為後來淝水之戰的大敗埋下伏筆。

於是在晉軍提出渡河對決的提議時,苻堅有了「半渡而擊之」的對策。但當晉軍渡河後大喊「秦軍大敗」,就有了秦軍陣前自亂陣腳,後軍不戰而逃、自相殘殺的潰敗,苻堅的這次大敗,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炸營」事件,

 unnaA1編按:「夜驚」(夜間突襲兵營)算是古代戰役中經常展現「炸營」效果的戰術,對手大都睡覺、警戒不足時發動突襲,很多時都因指揮系統無法立即建立,抵抗能力也隨之瓦解,軍隊集體潰散,過去能頂住夜驚不讓指揮系統崩潰的將領不多,比較有名的是公元255年魏國毌丘儉文欽之亂中的樂嘉堡之戰,司馬師在受到文鴦半夜突襲後仍能穩住形勢及擊潰文鴦全軍。(擷圖來自連結)

炸營分為兩種,其一叫「營嘯」,指全體官兵盲目緊急集合的反常行動;其二叫「嘩變」,是指軍隊或船員突然造反、叛變。對於這兩者產生原因,一般對「營嘯」的解釋是:因為士兵長期緊張累積的心理壓力導致的集體行動。而「嘩變」則是預謀的兵變現象引起的集體決定反抗行動。換句話講,「營嘯」是士兵無序的集體行動,「嘩變」是有預謀的反抗行動。但是兩者會有機結合,預謀「嘩變」的叛軍會找機會挑起「營嘯」,進而達到自己兵變的目的。

在古代,因消息來源遲緩,以訛傳訛造成「炸營」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很可能是因為一句話,一件小事就引起「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動盪。歷來軍營中對於「炸營」都是高度警惕和戒備的,而最重要的預防機制主要就是紀律,嚴明的紀律是防範「炸營」最有效的手段。

軍隊紀律的核心就是四個字「令行禁止」,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但凡事無絕對,戰場上瞬息萬變,什麼樣的事情都會發生。例如,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就出現了一次損失慘重的「營嘯」事件。

unnamed 11編按:淮海戰役中孫元良所率第十六兵團被圍經過。(網絡圖片)

飛將軍的再次逃脫

1948年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率領孫元良、李彌和邱清泉離開徐州南撤。這次撤退行動本來計劃周密,瞞過了當時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戰前準備。不過中途由於蔣介石的干預,強行命令杜聿明集團往西去,解救當時還沒被全殲的黃維集團。結果解救黃維失敗,卻讓華東野戰軍有時間堵住杜聿明的退路,隨後杜聿明制訂了突圍方案。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國民黨孫元良的16兵團卻發生了一次讓人震驚的「炸營」事件。

在確定突圍方案後,孫元良回到兵團指揮部,就下令士兵們將電台線路全部切斷,在突圍期間不能和別的隊伍聯繫。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帶不走的重型武器全部原地銷毀,這支擁有5萬人的國軍部隊就此消失在大眾視野中。

v2 a856f2dc4656750aed2c8d97ca7bffd5 720w編按:孫元良(中間)和其他國軍將領合影。孫元良有一個諢號叫「飛將軍」,但這不是指他行軍像飛一樣快,而是被圍時第一個跑掉.....(網絡圖片)

突圍行動的當晚,孫元良部開始銷毀所有重型火炮,一時間陣地上炮火連天。由於事前孫元良下令切斷所有聯絡方式,這導致國民黨軍無論如何都聯繫不上孫元良。在他周邊的其他國民黨部隊判斷是解放軍夜襲孫元良,於是便沖著孫元良部隊駐地一陣炮轟助攻。一時間,國民黨上至南京,下至陳官莊的杜聿明都認為,孫元良部不是被解放軍全殲,就是集體投誠了。

其實當時的實情是,孫元良部隊經過一晝夜狂奔沖到蕭縣的時候,是幾乎從華東野戰軍的包圍圈裡跑出來。這時候的16兵團官兵,已經被解放軍和自己人圍毆一夜未眠,全軍疲憊不堪,於是下令部隊就地休息。可能是這一夜太疲憊緊張,整個兵團全體官兵幾乎倒頭就睡,甚至沒有安排放哨,當天上午就被解放軍的追擊部隊發現,並迅速發起了戰鬥。

v2 a856f2編按:西漢時匈奴騎兵長期擾邊,漢軍防不勝防,但為何到武帝一朝為之一變?除騎兵改革、武帝傾國之力營建騎兵力量外,幾位大將如衛青及霍去病等均多用奇襲,主動突擊匈奴騎兵及牧民,由於匈奴騎兵組織鬆散,受突襲後無法有效指揮,甚至時有發生一哄而散或大舉投降的場面。(擷圖來自連結)

根據解放軍的戰史記載,當時孫元良部的幾萬人,全部橫七豎八躺在地上睡覺,整個駐地靜悄悄的,連一個崗哨都沒有。當解放軍開始進攻時,這些正在睡覺的人很快就被突如其來的槍聲吵醒。由於過於疲憊,這些士兵的意識還是完全混亂的,幾萬士兵的精神也已接近崩潰,遇到襲擊後全軍驚叫起來,甚至開始自相殘殺。就這樣16兵團幾萬人的隊伍瞬間崩潰,解放軍僅用不到一天就完全解決了16兵團。

當然,此役唯一遺憾就是16兵團的孫元良跑掉了,這位孫元良即是台灣著名影星秦漢的父親,是當之無愧的「飛將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每遇險境都能丟下隊伍金蟬脫殼,逃跑技能點滿。只是苦了他手下的官兵,總是因為群龍無首而被殲或俘虜。而這次事件也被稱為世界現代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炸營」,整件事符合對「營嘯」的定義——士兵長期緊張,累積的心理壓力到達頂點,導致(無法依從命令行事)的集體行動

 1284 1編按:「支部建在連上」其實就是黨組織到軍隊基層的一種體現,除對官兵進行政治宣傳及目標指示外,其實還發揮理解、向高層反映與解決基層士官兵的困難(如伙食或駐防情況),甚至作出一定心理輔導,務求進一步團結基層戰鬥部隊的士氣。(網絡圖片)

消除心魔,避免炸營

其實部隊本來就是經常要高強度體能輸出的,集體疲憊這種情況經常出現。解放軍的歷史上也經常有長途行軍的戰例,那麼解放軍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的呢?答案很簡單,支部建在連隊

「支部建在連上」是解放軍從紅軍時期就確立,並保存至今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這個制度是在鬥爭實踐中逐步建立,之後更升級為解放軍加強基層建設的優良傳統。它使上級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有了不可替代的制度構架,同時發揮了基層指揮部上下啟承的橋樑作用,最大程度避免基層出現「營嘯」的情況,同時也能及早發現部隊裡可能出現「嘩變」的跡象。解放軍之所以在數十年艱難奮戰而不潰散,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1990年代,解放軍駐浙江某軍的炮兵師,在某年4月執行新兵野外拉練任務。按任務要求,這次將以連為單位在野外作訓場地進行一周時間的戰術訓練,訓練科目包括野營、轉移、炮兵偵查和反偵察,最後是新兵們入伍後的首次實彈射擊。

 2022102610353919560編按:支部親近部隊基層,更能直接找出部隊問題,穩住部隊士氣。(圖片來自連結)

在一開始的第一二天,沒發生任何問題,訓練正常進行。第三天開始,新兵們開始越野訓練,人人背著幾十斤的裝備開始50公里野外行軍,到了晚上回到營地後,大家都很疲勞,晚飯後開完例行會議後戰士們就休息了。

按照解放軍的條例,晚上連隊指揮員是要進行例行查崗的。夜晚的野外哨位實行雙人崗,凌晨時指導員查崗時,發現營地有一個哨位的兩名值班戰士情緒不對,於是對他們進行詢問。最後士兵才支支吾吾報告,這個崗哨有點邪門,連續三個晚上在這裡站崗,都看見遠處小山包上,有個身穿白衣服的女人走來走去,但白天過去察看過,發現那邊只是一個荒廢很久沒人住的房子。 

2022102610360224777編按:收集部隊意見也是支部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盡快找出部隊現時問題,並盡快改正。(圖片來自連結)

針對這件事指導員查完崗後,第二天一早就召開了支部會議,然後吩咐各班排長下去瞭解情況。當天下午再次開會匯總後,發現不止一個戰士看見類似的情況,別的班也有戰士晚上站崗時在那個哨位看見過類似的東西。一時間這個以新兵為主的連隊議論紛紛,狐仙鬼怪的傳聞開始出現,戰士們情緒有點低落。

連黨支部的緊急會議後,當晚起該哨位由連領導帶兵一起站崗。接下來連續三晚情況都很正常,同時連領導帶著戰士一起去當地瞭解情況。據說那間爛屋過去有幾戶人住的,解放前因為遭過多次土匪洗劫過,原住民早都搬走,舊屋已經丟空幾十年,人跡罕至。訓練的最後一天,是實彈射擊時。經過請示上級特別批准,該連實彈射擊目標地特地改為那個小山包。完成了實彈射擊後,戰士們的心結終於放開,整件事得到了圓滿的解決。若用現在網上時髦的講法,連隊這種做法正叫做:物理驅魔

2022102610364197125編按:組織基層部隊學習風氣也是支部發揮的其中一種功能,且不單止政治,其實還包括一定的學術、軍事研究等最新領域的知識。(圖片來自連結)

這個案例中,黨支部的存在,就是可以及時掌握戰士的心理變化,瞭解自己部隊裡的負面情緒,並加以有效的疏導

古往今來,「炸營」最終都會釀成大禍,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從狐鳴魚書到天下石人一隻眼,古往今來在處理部隊情緒方面,若是做得不到位,都會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釀下彌天大禍。

2022102610362336032編按:維持軍隊士氣及領導力有很多方法,若做得好的話,不但作戰更勇猛,而且也能減少很多問題,例如軍中欺凌或官兵的情緒問題。(圖片來自連結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10-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