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正在進行海試的最上號護衛艦。雖然海自目前並未有為該級艦配備垂直發射防空導彈的計劃,OPY-2型主雷達也欠缺X波段照射雷達,但以未來幾年的財力而言,最上級很有機會透過短期改裝獲得,令其性質更為接近通驅。(圖片來自連結)
根據海軍新聞11月3日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確定在2023年度編列最後兩條(第11及12條)最上級護衛艦(30FFM)的預算後,由2024年開始為後續的新型FFM編列預算,並計劃由2024-28年共建造12艘,亦即是說,兩級FFM有機會達到24艘(而不是當初22艘)。
新系列的FFM改進型護衛艦(第13至24號艦,暫時被稱為6FFM),相信還是最上級的改良型,但長度加長9米,闊度增加0.7米,標準排水量加大接近1000噸,甚至超過海自的泛用護衛艦村雨級,而由噸位估計,滿排可能達6000至6500噸,已相當於護衛隊群所用的大型通用驅逐艦(村雨 / 高波 / 秋月 / 朝日)水平。
海自發放的6 FFM預想圖,可見雖然放大了,但看上去除主桅因要增加照明雷達而改成削光八角錐體外,外沒有很大的改變。(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
這級艦暫時的配備與任務特性是否和最上級有別、會加強多少,尚且不明,不過由一開始就會增設垂發裝置,且由噸位、長度以及初步CG判斷,雖然聲稱只裝16個垂發,但實際上裝32垂發並沒有問題;由於防空能力大幅強化,複合雷達主桅最大變化是會加上X波段的射控雷達,以進行防空作戰,並可能搭載ESSM中程防空導彈或同等性能規格的A-SAM國產防空導彈;除此以外,其他特徵如能把戰術資料整合到360度全週界投影牆上的先進整合戰情中心(Advnaced Integrated CIC)都會保留,同時由於最上級較早期艦被艦員反映艦尾特別裝備出入艙門比較容易進水,故也會修改部分開口設計。
2020年9月初仍在施工的最上號,艦尾有兩個大門,較小的一個是收納及吊放水雷及其他水中偵察用的ZQQ-5水下自航載具(UUV)用的,較大的一個是給收納無人艇(USV)用的。由之前未封頂時的照片得知,這部分艦體內有較大的儲存空間及滑走平台,可搭載使用更大型的載人 / 無人突擊艇。這點可說是FFM還保留有最初期「小型版LCS」概念設計的一些特色,不過由於運用上出現小問題,這些艙門在近一級中亦可能作更大改動。(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網站)
地方隊配屬艦隊機能全面強化、「正規」化?
最上級及6FFM已知都會全部編進海自五個地方隊的自衛艦隊,並非直接隸屬四個護衛隊群中。海自的五個地域配備部隊,原本只屬於五個地方隊(相當於過去的鎮守府)的小型地方艦隊,主要負責近岸反潛、護航及水雷 / 反水雷任務,過去除專屬配備小型護衛艦外,主要都是作為「養老院」,配屬由四個護衛隊群「退下來」的上一代主力護衛艦。雖然很多時也會與四支護衛隊群共同行動,但仍改變不了地方隊艦隻戰力較弱較落後,只能進行次級支援任務的特點。
2014及2015年分別由海自及三菱重工造船集團提出的DEX計劃(30FFM的早期計劃名),可見雖然同是輕武裝,但瀕海戰鬥艦的影響正在迅速消退。事實上這在某程度上亦代表地方隊的傳統角色正在漸漸消退。(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
然而當真正護衛艦化(而非早期設計瀕海戰鬥艦化)的最上級陸續入役後,地方隊的配屬護衛隊固有形象為之一變,遠洋任務能力亦大幅強化;再加上述述所講6FFM的性能及噸位進一步提升,和原本的艦隊護衛艦(DD,相當於通用大型驅逐艦)已相差無幾,而且相當於把海自一線「護衛艦」級別的艦艇由2020年左右的54艘,進一步上升至2030年前後的64艘。
2019年舞鶴地方隊配屬的第14護衛隊的三艘「老艦」:由左至右分別是松雪DD-130)、川內(DE-232)、瀨戶霧(DD-156),其中松雪已於2021年4月退役。(圖片來自連結,拍攝者幽影)
中圖為陸自及海自的12式 / 17式長程反艦系統(中及右)。左為十二式的改良型,但氣動全改、加張,保留的可能只有引擎及燃料箱。事實上這根本就是具備準隱身能力的長程巡航導彈,若整合至垂直發射井,日本海自甚至連過去的地方護衛隊都有強大的陸攻能力。(網絡圖片)
再講,FFM 24艘船,被直接編入地方隊,其實相當於將地方隊護衛隊群化,不但沒有代差,甚至連性能都可能比稍老的通驅「更強」,而且更容易加入進行更具攻擊性的任務(例如以巡航導彈進行遠程對陸攻擊任務) ,地方隊能更適合與護衛隊群共同作戰,強化護衛隊群的任務能力,在未來東亞海上衝突或在其他大洋上進行遠洋任務的能力與重要性也大幅提高。
由三菱重工在2019年提出的各種建基於最上級 / 30FFM的方案,其中FMF-AAW方案已接近8000噸且有兩組80個垂發,看來三菱也看準2030年代海自通用護衛艦大型化的趨勢。(圖片來自連結)
另一方面,由9月底日本防衛省公佈「防衛力の抜本的強化-令和6年度予算の概要」的文件中,新型神盾搭載艦和新的FFM改良型加入日本海自,其實引伸出另一個海自未來十年發展的問題:金剛級和村雨級各艦將於未來10年陸續進入30年艦齡(金剛號已30年),需要考慮代艦方案。若果海自並不需要發展像朱特沃爾特的隱身萬噸驅逐艦,那新神盾搭載艦的改良型應該可以勝任金剛代艦的需求;至於村雨級嘛……6 FFM已經擴大至接近甚至超過村雨級的水平,海自未來如果仍要維持通用驅逐艦這種中間艦的級別,新通驅可能提高至如26型或KDDX-2的8000噸級水平的全新艦級。屆時日本新世代水面艦系統又會和其他海軍大國一樣,構成三級艦系統,即重型防空艦(神盾護衛艦),大型通驅 / 防空驅及5000-6000噸級別的「多任務護衛艦」。這明顯是針對中國海軍近年大幅擴張以防範美國海軍的威脅、在台海方面阻止台獨的舉措,以及可能於釣魚臺或與那國島水域與日本海保 / 海自發生的海上衝突。
未來海自地方隊原有的巡邏任務,將由去年宣佈得標的日本海事聯合的近海巡邏艦方案承繼,估計會籌建22艘。不過比較奇怪的是,至現時為止好像還未見海自提出編列預算購艦以及正式開建財年的計劃。(圖片來自連結)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