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新艦平台究竟要試驗什麼?
解放軍遼南船廠的新型高隱身護衛艦曝光已有約一星期,不過這是否作為新一代量產艦隻、或是有其他用途,都是不得而知。這是因為過去最新型作戰艦艇首艦都是由江南造船廠、滬東中華造船廠與廣東黃埔造船廠負責的。而本身是北海艦隊主要修船廠(同時也在旅順區軍港內)的遼南船廠,只負責維修及建造後勤艦 / 特種艦船,後來才開始建造056系列輕型護衛艦。
另外由於照片是遠拍並高度放大,雖然船形及大小還是比較清楚,也幾乎肯定有垂發預留位置,但隱身艦砲外形、舷側任務艙口,以及和推進系統相關的進氣口或傳感器平板天線不是看不清楚就是根本找不著,這一切都要等更清晰的近距照片才能知道。
不過最近流出該艦下水禮的主禮人員合照,卻透露了該艦的一些重要訊息:首先由海報上看,這條船是有煙囪 / 和動力系統有關的甲板上結構的,只是現時流出的照片中,那位置只是給船廠起重機遮住的,其次這條船其實是一條暫時還不肯定是什麼項目的試驗平台。
不過這個新試驗平台要試的卻有點模糊,因為複合主桅其實在055及054B上已大量應用,新世代作戰系統也沒必要在這條船上測試—解放軍的專用武器及作戰系統試驗船起碼有四至五條。需要到一條全新且接近作戰艦水平的高隱身試驗艦,就新世代技術而言不外幾個:1. 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的軍艦級咂試驗船;2. 高度自動化甚至全無人化中型作戰艦的可行性;3. 能前線運作的無人載具作戰系統測試艦。最後兩項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單單測試綜合電推似乎不太需要建一艘軍艦級別的試驗平台。
新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已正式服役?
另一則消息則和空軍有關:日前八一軍網刊出一幅某殲擊機團進行日常空中訓練的照片,參與訓練的殲16都帶備相當數量的等重訓練彈(藍身白翼),當中兩架更是接近全裝狀態。不過特別的地方在於有一架帶了兩個大型長彈架,而另兩架則各帶了一發相當幼長的大型訓練彈。
這看似普通的消息其實深藏更大的訊號:前幾年仍在測試的新式遠程空對空導彈已經正式服役,因為已下發部隊的彈械才會獲分配重量及部份航電系統和實彈一樣的訓練彈。
這種疑似編號為霹靂17(PL-17)的遠程導彈,據知有效射程達到300至400公里,這可不是笑話,要知道彈徑更大的俄國R37遠程空對空導彈的打靶最遠紀錄是340公里,而剛進入測試階段的SM-6空射型據知也有最遠360公里的有效射程(AIM-260及波音的方案還未有實際圖片不好說),一種明顯彈徑更小、無彈翼且推進段更長的長程空對空彈,火箭燃燒時間更長而阻力更小,射程可以搞更遠不是沒可能。
至於有論文提到的A射B導(由預警機或殲20進行中繼導引)、利用空戰網絡讀取目標數據,或者超高彈道這種說法,暫時還要由實際訓練項目或公開打靶結果來判斷,不過中程及以上的空空導彈爬升到高空並俯衝,以換取動能及射程優勢,這已經是一般中程主動空對空導彈的常規操作(只是沒爬那麼高而已),不過以本彈長度而言,如果採用兩段式彈體加上雙脈衝模式,像彈道導彈一樣,的確可以進一步增加動能並延長有效射程。
另外過去的近照顯示前部彈身有修形的凸起物,有較大可能是兼用的紅外尋的頭,據知現時解放軍部份防空導彈已有雙尋的頭模式,在面對更遠距或具一定隱身能力的目標,可以透過目標對比以協助確認目標,增加命中率。
需要留意的是,由於絕大部分都在發射後首20秒至30秒燒完燃料,就算用衝壓、雙脈衝火箭還是兩節式,除燃燒時間較長,其實沒什麼分別,所以到最大射程的一半後,速度與能量的損失會愈來愈大,就算此時開啟主動導引頭,到接近最大射程時速度和對機動目標的機動性會更低,命中通常要靠運氣了。所以真正的有效射程,通常都是最大射程的2/3至3/4,而且有效射程和命中率更要看目標RCS、速度與機動力而定,紙面射程只能作個參考而已。
就戰術而言,大部份都會講這是針對戰場後方的支援機群。如果空戰網絡能偵得目標準確座標,這種戰術想定的確很合理,但本人覺得這種戰術其實可以有更多用途,如過去防空高砲更多是用來阻礙敵機進入或干擾其攻擊/轟炸,這種導彈的確可以威脅支援機進入戰區以完善空戰網絡,從而在相當程度上確保區域空權;更有甚者,若果載機是有具強大雷達的戰術飛機(如有攔截能力的超音速戰術轟炸機),那似乎更可作為遠程攔截機使用,大幅延伸空防攔截距離,甚至主動發動遠程空戰的能力。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