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近來,于品海先生十分關注香港的改革,多次出席有關香港改革的討論會、撰寫有關文章及發表意見。他在一篇《發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的文章中指出:「香港政府官員近年頻繁談論『高質量發展』,如今又開始關注『新質生產力』。鑑於國家領導人不斷強化相關論述,在香港與內地高度融合的今天,即使香港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徹,模仿學習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注1]
誠然,香港發展要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因為這才是香港的未來前途,但現時港府的做法就是:中央做什麼就做什麽。即使如此,但正如于品海先生指出,「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徹,模仿學習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有「模仿學習」當然好過無,好過怎麼都不做;但香港要達到成功,就不能不對「模仿學習」有更深入的了解。
十多年前,筆者的著作就曾以威尼斯來警惕香港:「…香港正處於持續繁榮和衰落的十字路口,不好忘記威尼斯曾是歐洲的經濟中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保證持續繁榮,除了自身不斷自強。」[注2] 如果以香港這一個城市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明單位,香港現時就是一個衰落的文明。
過去,人們認為文明衰落是必然的結果,稱為決定論。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把決定論歸納為四種,而這四種決定論都只有一個結果,文明衰敗是不能改變的,如同生命周期、如同生死輪迴的宇宙規律。但對於這些觀點,湯因比認為都是錯誤的,認為這些觀點都過於著重外力因素,而否定了人的內在意志。
他認為只要人類發揮創造本能,文明就不會衰落,一個文明的衰落,通常不是他殺,而是自殺,失去自決力才是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所以為何筆者在改革大辯論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就先要指出香港要改革「感性」的市民「士氣」要先行,有「士氣」,有內在意志,才能有「主觀能動性」、有為積極。
湯因比認為社會的文明成長,是由少數有創造力的人推動,他稱這些人為「英雄」。而大多數人是沒有任何創造力,需要由「英雄」引導。如果「英雄」能將創造性的心靈傳遞給社會大多數人,讓他們成為有創造力的人,社會就能保持自決能力,文明就能發展。但傳遞創造性的心靈的「英雄」實在太少,因此,大眾一般是模仿「英雄」的行為,以維持社會活力。可是,湯恩比指出,模仿只能模仿他人行為,而不能模仿他人的心靈,所以往往是機械性的模仿,而這只是一種人對外部的反應,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不是源於模仿者的「主觀能動性」[注3]。而社會各個個體失去「主觀能動性」,社會就會失去自決能力,文明亦只會衰敗 [注4]。
在1988年電視版《銀河英雄傳說》動畫中,第11話「女優退場」劇情中,貝內蒙德侯爵夫人在保皇派貴族的唆使下計劃綁架並殺死安妮羅潔,以此來打擊當時屬改革派的萊因哈特;計劃最終被萊因哈特搗破並將她處死。製作人在這一幕就用了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樂「英雄」的第二樂章作為背景音樂。
因此,湯因比認為,機械性模仿亦是一個社會創造力喪失,致文明衰敗的原因。筆者引用湯因比這個論述,除了「英雄」的創造性的心靈傳遞外,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是「創造性模仿」。
于品海先生認為香港模仿學習國家的長處,亦是值得肯定的,筆者十分認同,但需要補充的是,這個模仿學習,是要能引發大眾意願,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模仿」。「創造性模仿」,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主動地、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規劃的模坊學習。可惜,筆者現時未能看到香港政府是模仿學習是「創造性模仿」。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于品海|發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 | 香港01 2024-12-11
2. 《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序言 第6頁 |劉礎慊著 城市智庫 2007
3. 主觀能動性|百度百科條目
4. 《歷史研究》導讀|湯恩比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