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香港需要成為「成長型思維」社會

2025-02-11 11:56:01 最後更新日期:2025-02-11 12:14:08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20250209newsgovhk2 月 9 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 ,在陳國基、孫東等港府官員陪同下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調研,並聽取園區最新建設進度等情況的介紹。其後,夏主任還在前海召開座談會,聽取特區政府介紹經濟金融工作部署。(政府新聞網圖片)

上篇說到,不是香港青年人真的想「躺平」,其實是香港社會在「躺平」。至於青年人為何在面對社會時有無力感?答案仍是:因為香港社會在「躺平」!

延伸閱讀:【博評】無雙直傳:青年人「躺平」現象的社會根源與政策反思

在筆者看來,香港是一個「固定型思維社會」,香港仍留戀過去成功模式,仍想繼續階層固化;各方既得利益不想有任何改變,以維持他們的利益、固化利益。一句到尾,就是不想改變,使香港失去成長的動力。

首先,政府表面積極,實際上在交功課,應付中央的要求。例如,中央政府要求香港搞創科、搞旅遊,北部都會區預留創科土地,但請問創科局有有沒有一個明顯的、專項的創科發展策略和方向規劃呢?低空經濟算是創科?邊一個創科項目是香港的戰略發展項目?有沒有五年後或十年後的發展規劃?

至於所謂振興旅遊業,「熊貓旅遊」固然是一個好的切入點,香港有熊貓 BB 出世也是可喜可賀之事,但只有你香港才可以看熊貓?內地「大把」,連海外動物園都有。顯然,熊貓經濟不是旅遊發展戰略,充其量只是一個旅遊「公關 Show」;但觀乎港府的操作,以為「得熊貓、得天下」,真是笑死人。

而更嚴重的是,發展高科產業和高地價政策是矛盾的,但政府從來無交待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現在樓市低迷,我們日後是否仍然維持高地價政策?如果不是,那政府從那裡獲得充足的收入?加利得稅?消費稅?還是薪俸稅?我們稅制應如何走?如果不改,仍然以高地價收入維持,那如何發展高科產業?又或者,我們是否走回舊路,經濟以金融地產為主導不改變?而且,一涉及各種利益,港府的政策就會無模稜兩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網約車和的士集團的矛盾。

至於基層房屋問題,去年政府提出解決劏房政策,訂立最低標準以取替「劣質擋房」,改稱為「簡樸房」並成立登記制度。本質上,這是好事,但實際運作上呢?例如規定要有窗,廁所要有抽氣扇等排風系統,有人就批評此舉未必合乎實際,隨時引致供應減少而弄巧反劣。

香港的居往環境,真未必有很多地方完全符合政府新要求,如筆者的居所,也有一個房間是沒有窗戶的。「簡樸房」用心是好,但只可以是過渡政策,即使能治標都不能治本,治本始終是足夠的公屋供應,但又不見政府有較長遠解決問題的規劃。

由此看來,這些政策怎會不是應付式的交功課。可見,香港政府實際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

至於香港社會的上層,先前在低息環境下借貸投資,但三年以來利息不斷走高,樓市也低了三成,各大地產商的壓力也不小,筆者固然能理解。只不過一些有地產背景的所謂財經評論員,無視客觀事實,利率略有調整,就把樓市吹到全面榮景,這一方面表明有壓力要「出貨」,另一方面也表明想重回過去金融地產炒賣模式,不想變更不想改。當下明明是世局嬗變,現在已不是地產天下了,最賺錢的已變成是創科公司,美股都是靠創科公司撐場。回不到頭卻幻想回頭,只有固定思維,沒有成長思維。

而香港社會中、下層的價值觀,也仍然是數十年前的模樣,希望子女入讀大學做三師(醫生、律師、會計師)。幾年以來,外國都不知幾多高學歷人士失業,而且現在進入 AI 年代了,人型機械人都可上央視表演,將來哪一個傳統高薪行業能躲過被淘汰都未可知。給子女太多學業壓力,到頭來可能只是一場空。

說到教育,香港教育被批評了數十年,說什麼活動教學,最後又只是變相填鴨式,一樣以背誦為主,一試定生死。教育制度不是在教育學生,是在篩選學生,淪為社會上層對中下層的篩選機制。即使入了大學又如何?有多少大學生走課?教育署又知不知呢?都進入AI、機械人年代了,現今教育制度一定需要改變,但卻沒有人提出。

學院式的學習是否唯一途徑?職業導向的學習是否不可取?而且一說到利益,就個個跳出來維護。政府三年財赤,高官和公務員不想減薪,某界別就叫減長者「二蚊車」;財政預算咨詢,各界別就跳出來叫政府不好減自己界別的資助。連近日大台講「千團」的電視劇,都有一集劇情說到,有些公司去同一些「創科」公司合作,把一些舊 APP 改頭換面,又當「創新創科」去向政府申請資助。這些情況其實社會一早流傳,不用看電視劇都知,但月薪數十萬的高官們都不知是否知道,還是扮不知道。

香港社會固定思維、固化利益可以恐怖到這個地歩,香港社會「躺平」如此,還好意思批評年青人「躺平」?年青人是在無聲控訴啊!

香港社會需要成長思維,經濟、教育、整個社會都要改變,否則香港不能適應 AI 科技發展?世界局勢的嬗變,導致未來社會形態也必然會產生變化。

發佈於 博評
By 2025-02-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