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不久前,筆者看到一個視頻,深圳有加油站用機械人加油,而機械人打功夫的片段,相信就有更多人看過了。最近又有報導稱深圳出現「無人麵店」,由機器人製麵條到煮好一腕麵只需要48秒,承惠 ¥6 [注1]。就此事件,據說有網民因擔心機械人製麵會搶去工人的飯碗,稱會擺食及抵制。
先前,筆者曾有文章,從較宏觀的角度指出現時AI的發展有機會導致全球南北差距擴大和社會內部分層惡化。今次筆者想從較微觀的角度,再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因為現在AI及機械人科技一日千里,對就業環境必然產生急劇的變化,香港社會及政府,除了發展AI產業外,亦應該對未來由AI所做成的社會衝擊,做足充份準備。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回歸盧德運動(Luddite Movement)。
讓我想起了盧德運動(Luddite Movement)的,是有人稱要擺食及抵制「無人麵店」。十八、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因為技術的革新,機器大量取代原有工作,大批手工業者失業,導致群眾反對工業化。1779年,據聞英國萊斯特一個叫廬德(Ned Ludd)的織襪工學徒,用錘子敲打織襪機來抗議師父的斥責。後來,這個傳聞及廬德這個名字,漸漸發展成反技術變革的社會群眾運動及參與這類運動的動亂分子的代名詞。1811年盧德分子於諾丁漢郡暴發騒亂,後擴展至約克郡等,在兩年內擴展至整個英格蘭,整場運動持續了五年,直至1816年才平息。
在這場運動中,盧德分子襲擊紡織工廠以至法官和糧食商,為此,有工廠就建立防禦工事及架設大砲,還僱用民兵來防衛;有的企業家甚至要在自家房屋內再自建內屋,以作躲藏。當時英國政府還得派英軍去保護工廠及企業家,甚至多次鎮壓導致血流成河,而當時正值拿破倫戰爭,有稱在某段時間,和盧德分子作戰的英軍比打拿破倫的還多,可見當時盧德運動的規模。
盧德分子不是一個統一的團體,而是來自英格蘭不同地區的工人,但他們都關注相同議題,而且都有相同的行動意圖。除了英國,法國於1789-1791年,普魯士的西里西亞(Silesia)於1844年同樣發生激進的手工業者以暴力破壞機器、燒毀工廠和攻擊廠主的私人財產等事件,他們以此來反對技術變革。[注2及3]。
英國漫畫家湯姆・亨伯斯通(Tom Humberstone)2023年在《筆尖》(The Nib)雜誌發佈《我是盧德分子 (你也是!)》的漫畫。該作品是對技術創新與資本主義束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的探討。亨伯斯通以 19 世紀的盧德運動作為探索性基礎,追溯了勞動力剝削與所謂的自動化進步之間長達數百年的關係。這幅漫畫來自該作品的封面,若社會不能解決因AI技術變革而產生的就業問題,新的盧德分子可能在200年後再次出現。(《The Nib》網站擷圖)
回顧上述歷史,我們目前將面臨科技變革,對社會的衝擊可能來更嚴重。生成式AI的技術突破,已威脅到傳統的中產白領職業,如AI繪圖、AI設計、AI寫文章能大量減少設計和文案寫作,以及廣告創作工作;至於AI看診和AI法律事務等,一方面提升了醫生和律師的工作效率,但亦會減少此類高薪的專業職位需求。從前,AI主要替代重複性體力勞動(如製造業)和低技能服務崗位,但現在,生成式AI開始威脅高認知技能(程式設計、文案、法律諮詢等),甚至情感交互類工作(如客服、心理諮詢)。
麥肯錫預測全球15%的崗位可能被AI替代,而高收入人群的替代風險顯著上升。例如,ChatGPT-4o已能通過情緒捕捉實現說服策略,削弱人類在溝通中的不可替代性,這甚至對銷售、心理咨詢,社工職位需求造成影響。例如,內地已有養老院,引入照顧長者機械人。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革命初期常伴隨失業潮,當下,AI可能進一步擴大技能鴻溝,未能掌握AI者可能無法轉型並因此陷入長期失業。而且今次技術革命受影響的不只是低下階層,專業人士、中產同樣受到影響,如果社會出現結構性失業,會對社會的穩定有重大影響。
如何幫助就業者適應AI時代的需求,進行該行業或轉行業的AI培訓實屬必要。而且若AI替代速度遠超再就業培訓週期,可能引發大規模抗議。舉例,卡車司機因自動駕駛失業、白領因生成式AI被裁,可能成為新盧德主義的社會基礎。
AlphaGo、ChatGPT、DeepSeek等里程碑事件加劇了公眾對技術失控的焦慮。霍金、馬斯克等科技領袖對AI風險的警告,與盧德運動反對機械化的思潮相似,可能催生抵制AI的社會運動。若AI決策系統出現重大事故(如醫療誤診、自動駕駛致死),就可能成為導火索。
立法規管研究
早前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就指出,將圍繞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加強立法研究,啟動法律清理工作,指導地方探索區域協同立法 [注4]。香港政府在這方面似乎還未有所準備,香港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及早籌備相關的立法工作。
教育體系與勞動力轉型
需培養「人機協同」能力:低技能勞動者應接受AI運用、創意設計等複合崗位的培訓;高等教育則需強化批判性思維、人際溝通等AI暫時難以替代的技能。例如,德國已有試點「AI技師」職業認證,將傳統技工培訓與AI工具使用結合。至於我國,亦發布了《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修訂版),圍繞物聯網、智能芯片、機器學習、服務機器人等9個方向,涉及56個具體崗位的能力制定了要求 [注5]。北京的中、小學亦推行每學年最少8小時的AI課程,以從小培養學生運用AI、駕馭AI的能力 [注6]。
至於香港,除在中、小學甚至大學都需要學習北京的做法增加AI課程外,港府亦需要與各行業僱主、工商界及各行業工會討論,如何制訂各行業對AI需求認証和AI再培訓課程,以減輕AI轉型所帶來的社會陣痛。特別要防止社會因AI變革,導致結構性失業情況。
歷史上,蒸汽機、電力等新技術的出現雖然在短期會引發社會動盪,但長期來講卻創造了更高價值的經濟形態。AI的衝擊可能更複雜,因其直接影響認知與文化領域。參考日本應對老齡化時機器人技術的成功經驗,社會需在「效率優先」與「人文關懷」間尋求平衡 [注7]。如孟涓涓教授所言,AI應作為「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工具」,而非替代人性的威脅 [注8]。
盧德運動期間正值拿破倫戰爭,整個歐洲經濟都陷困境,而當時英國並無工會,亦沒有保障勞工的法例,導致失業工人絕望,進而引發激進行為。發展人工智能已是國家的國策 [注9],在面對AI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就業上的轉型,工商界、工會和港府應積極研究,共同合作,如何有序迎接新的生產關係到來。
未來,AI與人類的關係將取決於技術可控性、社會適應能力與倫理共識的三重博弈。只有通過勞、資、官三方合作才能跨過轉型陣痛,避免重蹈反科技運動的覆轍,實現技術紅利的最大化。
人世就是這樣,社會的變革不停,我們只能勇於面對,希望迎來美好。來聽聽Joan Baez 以歌聲唱出北美農業、礦業式微鄉村的《North Country Blues》。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深圳現「無人麵館」 機械人48秒即煮好一碗麵 售價僅需...|香港 01 2025-03-09
2.盧德運動|維基百科條目
3.Luddite|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4.人大常委會:制定金融法等,加強AI等領域立法研究|經濟通etnet 2025-03-10
5.《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修訂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2023-09-20
6.北京推中小學 AI 課程 每學年最少 8 小時培養科技人才|unwire.hk 2025-03-10
7.人工智能技術將從三個層面改變社會|科技行者 2019-11-19
8.人機交互:AI對人類行為和社會公平有哪些影響?|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2024-10-18
9.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17-07-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