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準備降落中的殲36,未能完全確認它是否並列雙座機,但機背進氣口外形與高度也比較清楚了。(YOUTUBE截圖)
成都飛機公司新世代重型戰鬥機(暫定代號殲36),於3月26日上午分別試飛了兩次(而且有可能是兩架不同塗裝的原型機試飛,但為方便計算,在下把上下午都計入第三次試飛),這次試飛雖然仍在黃家壩機場附近空域進行,但因為天氣晴朗,更多人用手機拍攝到試飛照片或片段,現時只有少量流出,都已展現更多不同角度及測試項目,包括收回起落架、空中放油、滾轉機動等,然後於旁晚再迴轉進場,降落回黃家壩機場。
關於殲36比較難以解釋的可動W尾,其配置有點像FB-23的引擎噴口,和W尾有一段距離,有軍事BLOG主指出一般人會直接認為是SERN噴口(Single Expansion Ramp Nozzle),但卻遺漏很多細節,他認為這個設計其實是 ①機腹的隱身蒙皮一直鋪到機尾末端②機腹尾噴口的地方存在多道裂縫,和YF23的經典SERN設計不一樣 ,更加接近前段SERN+後段康達效應(Coanda effect)可動面的組合式向量推進噴口,其中前段SERN負責氣流擴散收斂,後段康達效應可動面負責引導氣流方向。 好處是:1. 在SERN的基礎上增加了向量推進的功能;2. 康達效應需要表面存在曲率,也就是可動面需要一定的厚度,這樣可以塞入降溫措施,防止灼熱氣流燒壞下表面的隱身蒙皮,做到全向隱身甚至能為尾噴降溫。 壞處是:整套系統佔用空間大,需要超大型戰機才能使用,而且康達效應似乎沒有經典二元向量機械偏折氣流的效率高。(網絡圖片)
殲36正在進行空中放油測試,放出的油料立即化成雲霧。(網絡圖片)
是次試飛有很多特別之處,除了繼續單機飛行,部分空域似乎還降低高度,而且在旋迴時展示了比較清晰的機背結構,進而解答了一些之前未知的問題,比如說側視艙口陣面直徑其實和殲10的主雷達基本一樣,角度上除正後方外,可涵蓋270度視角,相對其他傳統戰鬥機來說非常闊。
這角度也基本見到三個並列引擎的配置, 由外形及大小判斷,應該都是同一種引擎。(網絡圖片)
另外由降落前進場動作來看,殲36的超機動能力肯定沒餘下多少(基於翼形所限及可動翼面減少),但轉彎半徑和翻滾速度仍保持相當於一般重戰水平,加上三引擎架構及無垂尾平尾所帶來的減阻設計,加速度和搶發射陣位的能力也不會差;另外背部進氣口也進一步清晰化,大概構形也最終確認了。
轉到YOUTUBE上的殲36降落片段
航母樓展近妝?艦橋更靠後?
暫時來說這條「軍艦」似乎是真正的軍艦,而且底板剛好就是二重體,稍後這些大件會由特定工作區轉移至船身附近,方便將來組合。(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