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賣碼頭」是很好的國民教育課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國家利益

2025-03-31 13:40:54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31 16:05:45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WorldMap

據報長和賣碼頭一事暫不會簽任何協議,看來此事可能會告吹。事件引致那麼大的爭議性,長和能考慮到公眾關注而三思,暫緩交易,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解決事件方案。

雖然,筆者對賣碼頭一事毫無興趣,但事件卻意外掀起了一場「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的全民思辨,筆者認為這是十分好的一課「國民教育」,比起港府的一般的國安宣傳、愛國宣傳,傳播效果不知好多少倍。雖然如此,但在長和賣碼頭一事上,香港大部份市民,甚至很多的評論員對於「國家利益」一般較傾向民族感情層面,亦未見到有人能明確的以理論表明何謂「國家利益」。但既然是「利益」當然需要有理性的認識,否則只是一味的以感性來認識及追求「國家利益」是會走入民粹主義,或激進民族主義的歪路,反過來便會損害了「國家利益」,如同二戰時期的日本和德國,現時的烏克蘭,甚至是美國。

當你很愛一個人,但若果「愛」的方式是有問題的話,反而會傷害對方。愛國情況也是一樣,在民族感性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建立理性的愛國認識。那我們如何建立理性愛國呢?我們首先要理性地認識「國家利益」。在此,筆者借助國際關係三大範式以解讀何謂「國家利益」。

國際關係理論三大範式

現時國際關係理論有三種主流範式,分別為現實主義(Realism)、自由主義(Liberalism)及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注1、2]。三大範式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皆存在根本性差異,猶如三組不同規格的透鏡,將「國家利益」這一概念折射出迥異的理論光譜。以下是從各範式視角出發分析何謂「國家利益」:

(一)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者以冷峻目光審視世界,其理論基石建立在兩大核心認知:
物質本體論:國際體系的本質是無政府狀態的物質世界
衝突宿命論:權力競逐是民族國家理性求存的必然選擇

現實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衝突是國際關係的常態。在國際體系中,民族國家是以生存為首要目標的主要行為體。

在缺乏超國家權威的國際叢林中,國家利益被定義為「權力最大化」與「安全保障」的辯證統一。如同馬基雅維利筆下的君主,現實主義視域中的國家需通過軍事實力、經濟積累與地緣控制構築生存壁壘,因此國家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維護安全和追求利益。權力被視為實現國家安全和其他利益的關鍵手段,國家通過增強自身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來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以確保自身的生存和安全。

也因為要確保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經濟實力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國家其他利益的基礎。現實主義強調國家應注重經濟利益的獲取和維護,以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會通過發展對外貿易、獲取資源、保護本國產業等方式來實現經濟利益。

在實踐國家利益的戰略考量上,地理位置對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現實主義認為國家應重視地緣政治利益。地緣政治利益包括控制重要的戰略地區、海上通道、邊境地區等,以增強國家的戰略優勢和安全保障。

(二)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同樣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但認為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合作而非衝突,同時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甚至公民個人都是國際體系的主要行為體。自由主義強調國際合作的可能性,認為國家利益不僅限於權力,還包括經濟繁榮、制度合作和價值觀推廣。國家可通過「絕對收益」(absolute gains)實現共同利益。

自由主義,對國家利益的定義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經濟相互依存自由主義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國家利益與經濟合作深度綁定。國家的經濟利益不僅僅局限於自身的生產和消費,還包括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的利益。各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維護開放、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促進自由貿易和投資,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利益所在,例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國際供應鏈的穩定被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

重視國際制度與合作:自由主義強調國際制度和規則對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和建立信任,幫助國家實現長期利益。國際制度可以為國家提供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規範國家行為,減少衝突和不確定性。通過參與國際組織和遵守國際規則,國家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獲得合法性和影響力,同時也有助於實現自身的利益。例如,WTO的規則為各國的貿易往來提供了規範和保障,各國通過遵守這些規則,可以在公平的基礎上開展貿易,保護本國的貿易利益。此外,國際合作也是自由主義關注的重點,國家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可以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傳染病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

強調跨國行為體的作用:自由主義認識到跨國行為體,如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等,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這些行為體的活動也會影響國家利益。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的投資和經營,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狀況;非政府組織在環境保護、人權宣導、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的活動可能會推動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政策調整,以符合國際社會的期望和標準。國際關係的自由主義從多個角度定義國家利益,突破了傳統現實主義僅從權力和安全角度看待國家利益的局限,更加注重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利益,以及國際合作和制度建設對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三)建構主義

與上述兩種「主義」不同,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觀念而非物質,國際關係的本質是衝突還是合作,並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取決於國家間的社會建構過程以及由此塑造的體系主導性文化。它的核心理論就是:
觀念本體論:國際關係的本質是觀念建構的社會事實
文化決定論:國家利益隨身份認同與話語敘事而流變

在國際關係的建構主義視角下,國家利益不是外生於國家的客觀存在,而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的,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定義國家利益:

觀念塑造利益:建構主義認為,國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觀念和話語構建的,而不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不同的觀念和文化背景會導致國家對自身利益的不同認知。例如,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由於各自秉持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將對方視為威脅,形成了以對抗為特徵的國家利益認知。而全球化時代,一些國家受相互依賴觀念的影響,更傾向於通過合作來實現自身利益。

身份決定利益:國家的身份是其在國際社會中自我認知和被其他行為體所認可的角色定位。國家根據自身身份來界定其利益。比如,一個將自己定位為 「地區領導者」的國家,可能會將維護地區穩定、推動地區經濟合作等視為自身的重要利益,以鞏固和提升其領導地位;而一個奉行中立主義的國家,則會將避免捲入衝突、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為核心利益,以維護其獨特的身份。

社會互動構建利益:國家利益是在國家與其他行為體(包括其他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演變的。通過與其他行為體的交流、合作與衝突,國家不斷調整和重新定義自己的利益。例如,在WTO的框架下,各國通過貿易談判等互動方式,逐漸明確了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包括擴大出口市場、保護本國產業、爭取更有利的貿易規則等。

規範影響利益:國際社會中的規範、準則和制度對國家利益的定義具有重要影響。這些規範可以塑造國家的行為模式和利益認知。例如,國際社會關於環境保護的規範日益強化,促使各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納入國家利益範疇,即使這可能在短期內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但從長期來看,符合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利益。

國家利益非一成不變且有不同層次

從以上可看到,國家利益並非固定不變,不同理論範式揭示了其多重面向——現實主義強調物質權力,自由主義關注合作機制,建構主義則凸顯觀念的塑造作用。而實際的國家利益往往是三者的混合體。

在不同的國際局勢時期、國家發展時期、政策時期,國家利益仍會有不同的側重點,需按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而且,整體的國家利益由不同層次的國家利益所組成,最核心的是核心利益,依次是次核心利益,非核心利益等不同層次。而在層次內的利益順序,不同時期和局勢會有不同的先後變化,但總的來說,國家的生存、安全及發展卻是較穩定的核心國家利益。

以長和賣碼頭為例,以葉劉淑儀為代表的觀點,就是傾向以現實主義來看國家利益,筆者上一篇文章的觀點,提出需要考慮國際外交形象及海外投資,就是傾向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觀點,來看國家利益。

至於,用什麼觀點來看國家利益其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能理性考慮及分析當前的國際形勢,如何才是最重要的國家利益,如何能以合適的政策來維護國家利益。在現今中美博奕愈演愈烈之際,傾向以現實主義來看國家利益是十分正常,最重要是我們能通過理性分析,得出最優的政策選擇,來維護國家利益。

下一篇再會以上述三大範式和大家談談中國的國家利益。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國際關係理論教程》|作者:曹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0-09-01

2. 國際關係理論|維基百科條目

發佈於 博評
By 2025-03-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