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3月1日(左)及3月27日(右)庫斯克地區兩軍形勢勢圖。烏軍佔領區大小約相當於一個香港。俄軍可在3星期內奪回700-900平方公里的地方,行軍速度在戰役中其實相當快了。(戰術地圖來自邱世卿老師FB)
今天(4月4日)是兒童節,也是俄軍發動庫斯克收復作戰後的一個月時間,俄軍已基本收復庫斯克州所有失地,甚至有部隊部隊突入烏克蘭蘇梅州境內,烏軍只據守著庫斯克邊境兩據點及相鄰地區,大部分烏軍雖成功撤退但損失慘重,尤其大量重裝備丟失或被無人機擊毀更直接削弱撤出部隊的後續戰力。
關於是次戰役中的奇策如天然氣管道突擊戰等,我覺得不是甚麼重點,比較特別的還是俄軍的半包圍戰術:不強求全殲對手,包圍但留一條重裝備難離開的「生路」,等對手軍心崩潰經這圖逃離時進行火力覆蓋或無人機定點清除車輛,減少自身傷亡時能盡量殺傷對手/讓所有重裝備以至交通工具都沒法回到後方。這種戰術相當現實但又可謂殺人誅心。
在庫斯克地區進軍中,在烏軍丟棄裝備前留影的圖瓦族俄軍士兵(這可不是朝鮮軍啊)!(網絡圖片)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戰略問題:整場戰役在戰略上有沒有任何意義?有沒有達到其原有戰略的?對於其他戰線的發展是否弊大於利??
首先需要留意的是,2023年6月由所謂的札波羅熱大反攻開始,烏克蘭就犯了不少戰略錯誤,尤其事先張揚的攻勢、硬攻高強度防線與沒法消除俄國在間瞄火力及局部空優上的最大優勢是其關鍵,但攻勢失敗後並沒有認真檢討,才是最大的敗筆。
烏克蘭國產155mm卡車砲2S22“博丹纳”剛剛於去年中才開始量產,是一種相對先進的自走砲裝備。不過產量還是不及俄軍同類的2S43錦葵。俄軍更多是靠大量部署但附有無人機校射的老式自走砲或拖曳砲,這點烏軍就有相當大劣勢,因為存量早於戰爭中期就打光了。(網絡圖片)
此時烏軍仍有內戰作戰優勢(而且理論上到今天仍有),預期23-24年的西方裝備的補充仍然無缺,烏軍想要將來反攻的話,至少應該做以下三點:
烏克蘭費了很多心力去打擊俄國黑海艦隊和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設施,然而雖然損毀了不少船,但黑海艦隊主要戰力尤在,而克里米亞半島的損失也在可接受範圍內,烏軍反而丟了很多寶貴的遠程精確攻擊彈葯。(網絡圖片)
不過烏軍似乎沒有真正吸取教訓,第一及三項基本沒做或者起步太遲/效果有限,第二項有做但似乎做不到連續打擊效果,而且中後期似乎因俄軍防空火力和電戰效果而大幅減弱;更有甚者2023年下半年開始攻擊大量克里米亞設施及傳聞一直準備的渡過聶伯河攻勢,最後卻變成一味消耗精確打擊彈葯,除了造成黑海艦隊較嚴重損失外,並沒有實際的減輕前線壓力。
烏軍在俄烏戰爭中期開始,雖仍保有人力優勢,但動員兵質素參差不齊且缺乏適當訓練,尤其是北約的軍隊訓練方式在缺乏足夠空優和重火力支援下,根本無法抵擋俄軍的火力與無人機優勢,當中大約只有無人機操作員才能較有把握阻擋俄軍中小規模進攻。(網絡圖片)
2024年俄軍陸續展開的多線進攻,尤其是3月在阿夫迪夫卡與10月在胡歷達爾-庫拉霍沃與大諾夫爾斯克與的重大突破,都和庫斯克被收復的情況有點類似:在經過數個月的消耗敵軍防守後,突然快速攻佔關鍵節點並迅速在周邊村鎮較稀疏的地方快速擴大佔領,造成包圍形勢迫守軍撤離,並在撤離時適時進行間瞄與無人機打擊,最大限度削弱敵人或迫令其放棄重裝備逃跑;隨後完全佔領目標城鎮並以此為基點,擴展對附近廣大田野與稀疏居民點的控制,直到下個大型城鎮附近。這種攻擊甚至出現在最新且相對沉靜很久的紮波羅熱戰線西側的新攻勢上。
3月中下旬,當庫斯克烏軍被迫大幅後撤之時,超過一年沒大行動的俄國西南軍區第58軍一部突然發動攻擊,在札波羅熱戰線最西端打出一個大型15公里級突出部,更奇怪的是烏軍到今日(4月5日凌晨)為止都沒有像樣的反擊。這似乎是烏軍防線半年來的常態,烏軍最多也只能擋住缺口進一步擴大,但失敗甚多,更惶論側翼打擊了。(BILIBILI擷圖)
這點很會欺負守軍,但並非沒有應對之法:由於兩軍並非有嚴重代差,且烏軍人力上也是憂於俄軍的,這樣一個打法會形成巨大突出部。此時在內戰作戰的烏軍若有足夠而具機動性的預備部隊在兩翼任一點或數攻擊並突破,是有可能包圍俄軍或迫令其撤回的,但這段時間烏軍在幹什麼?
去年6月時,俄軍越境佔領了哈爾科夫州邊境城鎮沃爾臣斯克的一半,立時引來多一倍(約3萬人左右)的烏軍攻擊,雙方在此一直僵持,然後烏軍於8月初即發動庫斯克攻勢,派出至少4至5萬部隊及大量機動兵力突入庫斯克州範圍。雖然庫斯克攻勢首兩星期相當厲害,但大約一個月後突入部隊已無法進一步推進至庫州腹地。
庫斯克攻勢中烏軍進一步損失不少重裝備,但當中有很多是被無人機打到故障棄車的,由於難以被拖回,故也無法修復,結果很多就相當完整的給俄軍原車接收,例如這輛烏軍深度改裝的M1A1坦克。(網絡圖片)
那麼大支軍隊沒法突破後還搞出這麼大突出部是很危險的,若是要羞辱俄國,其實已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再久留似乎沒大意義。然而烏軍一直沒有撤退跡象,一直以來有指此舉可吸引更多前線俄軍回防,牽制俄軍(不過此舉也沒法保證俄軍調其他軍區部隊過來),然而另一派則認為此舉烏克蘭當局相當有可能是想保留這塊佔領地並與俄軍談判時能以此為取回部分失地的條件,同時也可向西方展示烏軍還有作戰下去的價值,應與以繼續支援,而且愈往後這種猜測愈加明顯,但……結果呢?
最新一種俄軍現地改裝烏龜運兵T-80系列坦克,外形比之前功整得多,組件包括戰車掃雷剷、電戰塔和金屬板外罩連兵員室,臨時兵員艙門口應為箭嘴所示。一波功擊中出現了三至四台,顯然這個可能已是標準化的量產模組。這外形要擋下兩三發FPV並不是問題。(網絡圖片)
這段時間俄軍不但向紅軍村方向突進得更遠更闊,上面說過的庫拉霍沃-胡歷達爾-大諾西爾斯巨大突破口也是在此時形成的,甚至連紐約鎮-捷爾任斯克都在這段時間內陷落;同一時間,烏軍將大量休整過稍有力量的舊部隊與新組成部隊都調往庫斯克,加上沃爾臣斯克又莫名其妙的牽制了二萬人,結果就是……烏軍根本沒有足夠預備隊打擊突出部側翼,結果烏軍對俄軍的反擊若不是聊勝於無,就是只能持續數天就陷入停滯,這根本是預備部隊數量與補給均嚴重不足之過呢!試想想沒有庫斯克的攻勢,這些部隊至少可以用來做什麼?
俄軍的FPV攻擊鏡頭。事實上由於無人機潛伏容易且防不勝防,機械化部隊盲衝的話很容易就給打到損失泰半,主攻的俄軍通常要在火力準備充份兼做足電戰支援且有大量無人機預先洗地的情況下,攻擊才能較安全,這也是2023年後俄烏戰爭中雙方整體進攻速度都變慢的原因。現在就算俄軍攻擊已快得多,但比起二戰機動作戰來說,仍然是慢。
有些莫名其妙的是,你有相等數量的部隊,切切實實把一次俄軍的大攻勢打掉,讓其損失更多裝備或人員,至少令他們要從頭來過,對比衝進俄國境內並佔領至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拿來作談判籌嗎的策略,究竟哪個難度更大?哪個更有價值?世界沒如果,但後者在現實上需要達成目標其實更困難且損失更多,不但讓一支機動兵力無法參與防衛,更在半年時間內把這兵力連同大量裝備消耗掉,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由戰略目的來看,兩個對於庫斯克攻勢的戰略目標猜測都算失敗、失算了,烏克蘭不但沒法保住庫斯克,且前線兵力困乏的情況愈加嚴重,防守愈來愈困難,也拉不到什麼支持,反而給美國帶來不平等且足可影響數代烏克蘭人的礦物協議,甚至可能比俄國提出的休戰協議更苛刻……雖然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但戰爭有自己的規則,為政治而強行改變軍事規則,逆天而行,那無論戰爭還是政治,最終都會失敗。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