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最近寫了篇坦克砲125mm尾彈艙問題,當中也參考了第一個裝備類似彈艙的坦克—黑鷹坦克(640工程)。這坦克的原型車發表於1997年,但因為得不到進一步資金,至2001年計劃便已停止,及後其母廠鄂穆斯克運輸機器製造廠陷入破產重組階段,其武器設計部門各散東西,計劃也時斷時續,最終被宣佈終止(2009年),本廠仍然有軍工生產車間(例如TOS-2),但民品生產已遠超軍品一項了。
去年一度傳出640工程可能以T-100坦克的名義重出江湖,以填補T-14近期都不會量產的空窗期。當初在下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則新聞,但近日翻開一些該車內部結構的資料,再翻看去年德法相繼發表的次世代坦克構型,忽然意識到大家在設計概念以外,內部結構的相似性均很高,640計劃在某些方面甚至成為現時可見四代坦克計劃的「遠祖」!
圖右是蘇聯頂置砲坦克 / 多用途載具Object 299的透視圖,展示其特殊的引擎 / 乘員艙及砲室架構,其車頂和駕駛室前方有厚重裝甲。圖中及圖左則是更為瘋狂的Object 490B型兩段履帶式坦克的全尺寸模型及中間的隔艙架構,分別是前引擎艙、後引擎艙(有兩個引擎)、砲室、彈葯艙及最後方的駕駛艙。這兩種坦克可說是80年代後期最非傳統設計的第四代坦克。(圖片來源 Object 490B及Object 299)
根據1980年代的發展,人們預想中的第四代坦克要素是獨立的車前方裝甲戰鬥室、完全的無人砲塔甚至無砲塔頂置火砲設計,車體獨立彈艙、光電化火控及訊息化指揮系統等,戰鬥員縮編至3人甚至兩人,當時東西方各廠都推出不少詭異的設計,但因為冷戰快速完結,歐洲也進入大裁軍時代,新主戰坦克根本沒有換代需求,整個戰車換代計劃亦慢下來。
195工程是烏拉爾機車車輛廠出品,蘇聯解體前夕才開始設計,算是T-14坦克的前身。該車算是四代坦克很典型的結構—前方三人戰鬥室、無人砲塔及車體隔離彈艙,不過由裝備堆滿的情況來看,這砲塔的高度一點也不低,似乎也預示著俄國人似乎預見到四代坦克想矮也矮不了的情況(笑)。(圖片來自連結)
整個1990年代,北約和俄國都只改進其原有坦克設計,升級火控、彈葯和全新的複合裝甲等,幾近沒有人在關心新世代坦克的問題,此時仍緩慢持續的第四世代坦克只有195工程(設計上為正式的第四代坦克)。當時鄂木斯克坦克廠手頭上只有餘下的T-80U的訂單。這廠過去並非以設計坦克為主,1980年代也沒有參與新世代坦克的設計,為爭取訂單讓設計局繼續生存,該廠開始以手頭上的T-80U坦克設計該廠的新型坦克,以打開內銷及外銷市場。
黑鷹坦克結構圖及上視圖,戰鬥室幾乎全內置(砲塔的戰鬥室空間很少),人員集中於車身戰鬥室內,砲塔作為武器與瞄準、軟硬殺及電戰平台,這都很合乎現時四代坦的發展趨勢。(圖片來自連結)
車身採用延長版的T-80U車身,但車內間隔重新設計,垂員室在砲塔下方,前部姿駕駛室相連呈凸字型,油算仍然放在駕駛室兩旁,但和過去不同,兩大油箱都被裝甲板隔離。車體後方是馬力加至1400匹的燃氣渦輪機組GTD-1400,前方裝甲等效,相當於900-1000mm。而且更為特別的是,三名車組員在座著時,是完全沉入車體內,並沒有曝露在砲塔環之上。為何會這樣?等一會再談。
由合照中,可見到黑鷹坦克相當低矮,而該坦克說明圖亦展示該砲塔特殊的兩層頂甲查伯涵裝甲式結構。而這個砲剩下可讓人升過車體的空間,高度似秋剛好夠一個人頭穿過而已,不過場克要穿過砲塔前方直入戰鬥艙,其實相當困難。(圖片來自連結)
全車最詭異的其實是砲塔。這砲塔我都不肯定要不要叫無人好了,因為其實空間很小,但隔艙化則幾乎是戰後僅見的,其火力與自動裝彈彈艙特性在上文已講過不敘,但要特別指明的是砲艙不但隔艙化,嚴格來說更是獨立於砲塔外,是可以拆開吊走的設計,而且整門砲和裝彈機構都是放在砲塔的中央裝甲盒內,乘組員要打開活門才能接觸到。這設計再考慮戰鬥室的高度,整門砲事實上已相當接近一門頂置火砲坦克了。
上左圖為Object 640特別的砲塔設計,直接分隔成砲艙和砲手/車長座艙三個部分,互相隔離;右方則是車身前方駕駛手的駕駛室和兩邊油艙是如何分隔的,圖下的彈艙也似乎似乎亦參考了object 490-2的設計,不但幾乎和砲塔獨立成個別結構,而且可隨時拆下運走。(圖片來自連結)
由於已不再採用舊的裝彈機,車體空間進一步增加,車組座位更深入車中,砲塔留給人員的空間也所餘無幾。砲塔前裝加上複合和爆反裝甲,等效相當於800mm,更破天荒的是,砲塔頂部裝甲不但加厚,且還搞出兩層中空夾層出來,抗攻頂彈葯能力將相當可觀。而且整個設計似乎極為重視乘組員的生存能力。
Shtora-2看起來仍然有那個紅外大燈,用來"閃盲"光學制導反坦克飛彈的導引頭,不過這個系統已進化成可面對多種反坦克武器的軟殺反應系統,包括激光干擾、毫米波干擾等。(圖片來自連結1)
火控方面基本上也相當於未來20年的發展水平,雖然仍是潛望鏡式直接觀瞄系統,但經光電系統車長和砲手分享同等的光學/紅外影像並享有同等的射擊權利;電子反制系統Shtora- 2可探測對戶光學(激光)與電子目標鎖定系統(微波)、發出警告同時也自動進行反制,還有主動防禦系統等。設計階段暫未見訊息化系統怎樣處理,但充足的車體空間要設置這些裝備,是絕對足夠的。
德法兩國最新四代主戰坦克,左為豹2-ARC3.0,其無人砲塔其長度乃至體積都縮小至一半左右,砲塔輪廓也更低矮,不過主砲位置則更高,更接近頂置火砲,另外前車身也鋪上一層複合裝甲板。令首上裝甲(尤其是新座艙頂部)更為厚實;法軍的EMBT ADT140也用相同的豹2改良底盤,佔車身一半的新戰鬥室也強化防護,但無人砲塔較高(雖然較窄)且堆的各類軟硬殺裝備更多。這似乎代表未來坦克的整體思路,即在保持基本構形的情況下,達成四代坦克的指標,砲塔則變成無人武器站。(網絡圖片)
回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見到各國重新起動的第四代坦克計劃,除去尚未露面的M1E3和詳細仍未確定的中國次世代主戰坦克外,德國的豹2A-RC3.0和法國的EMBT-ADT 140mm時,會發現概念上都和20年前的黑鷹很相似:底盤修改自三代坦克,配備大型車內戰鬥室,大型無人/近無人砲塔,與戰鬥室完全隔離的大型炮塔/主砲,全部都奔著保護戰鬥員/戰鬥室而去。
兩方唯一不同的是黑鷹砲塔仍有重防禦,但若由另一思路看,砲塔讓人員進入的部分已相當不足,情況反而相當類似490A工程,大可以把砲塔視為戰鬥室的頂部防護結構,那也並不是不能理解的事。這樣看的話,大家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是一方的備射彈都儲存在砲塔內,而另一方則放在尾彈艙而已。
全部電戰和觀瞄裝備都裝上的的640工程想像圖。由於砲塔扁平但很大,看上去仍然不擁擠,不過以今天的情況來看,要多塞的還是要多塞吧。(網絡圖片)
2020年代重新開始發展的第四世代戰車在設計上變得保守,某程度上反而讓早1/4個世紀出現的黑鷹坦克成為先行者,除顯示這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巧合,事實上也在相當程度上展現設計團隊的先見之明。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