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顆「三體」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將組成中國首個天基AI算力中心

2025-05-15 13:02:39
五郎

評論員,關注戰略問題、軍事歷史、軍事裝備。

339319 618a2c6d 9051 427e b0b4 a6b78d91c85f5月14日,一次搭載12顆算力衛星升空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科技日報圖片)

5月14日12時12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12顆搭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的計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批衛星具備在軌計算能力,而且可以實現整軌衛星互聯,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此項目稱為「三體計算星座」,本次被送上軌道的12顆衛星為第一批組網衛星,項目規劃將超過千顆衛星送上軌道組網,建成後總算力可達1000POPS(每秒百億億次運算)。

綜合《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15日報道,「三體計算星座」由淅江省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實時處理數據,解決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效率瓶頸問題,推動人工智能在太空的應用與發展。

報道稱,以往,衛星數據的處理,都要依靠通信系統回傳地面,然後由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對其進行解析,但受限於地面站資源、帶寬等因素,這種「天感地算」的模式下,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衛星數據能傳回地面,導致大量數據無法利用;與此同時,數據通信也需要時間,這也造成在某些數據處理中存在時效性差的問題。構建的「三體計算星座」就致力於突破這一瓶頸。

天基AI算力中心

據之江實驗室介紹,「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建成後總算力可達1000POPS(每秒百億億次運算)。本次首發入軌的12顆計算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衛星互聯後可具備5POPS計算能力和30TB存儲容量。

339319 c9033ff6 54ec 4fed aee0 3cc4dd57958f12顆組網衛星「全家福」照片。(國星宇航圖片)

衛星體積有限,為了在有限空間盡可能多地部署算力,之江實驗室對星載計算軟硬件技術開展攻關,將星載智能計算機的算力從T級提升到P級,此次升空的計算衛星最高單星算力達0.74POPS。另外,作為星座天地網絡互聯的核心設備,星載高通量路由器將承擔星間、星地和星內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遲網絡傳輸的任務。而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統就像「星座資源管家」,能對星座的算力、存儲、網絡等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在軌計算任務編排調度及應用狀態監測。

本批次衛星同時還搭載了80億(8B)參數的天基人工智能模型,能調度衛星協同處理多源遙感數據,實現在軌自主完成對地觀測任務。衛星還加裝了星間激光通信系統,可實現最高速率最大可達100Gbps的通訊。

「一魚三吃」一組衛星承擔多個任務

本次發射任務除負責牽頭的之江實驗室外,來自四川成都的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重要的參與方及投資方,本次入軌的12顆計算衛星就是由後者研製,12顆衛星也承擔國星宇航規劃的「星算計劃」實驗任務。

「星算計劃」將由2800顆算力衛星組網,旨在建設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算力網絡,若計劃實現,將是全球首個建成太空智算基礎設施。

除計算與互聯能力外,首發星座衛星還配置了對地遙感載荷,借助星載計算能力,將實現數據的實時在軌處理,探索驗證「天數天算」,通過有效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延遲,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同時通過衛星靈境引擎,可以為應急安全、低空經濟、具身智能、遊戲文旅等行業提供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和應用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衛星還搭載了廣西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 X 射線偏振探測器,將通過天基天文時域模型對伽馬射線暴等各類瞬變源進行在軌快速探測、證認、分類,並觸發雙星協同觀測,實現秒級判斷和99%的識別準確率,以「人工智能+」推動太空科學研究範式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表示,隨著衛星對地觀測的分辨率越來越高,數據量也在不斷增大,將數據全部送至地面再進行處理,不僅傳輸量大,數據應用的及時性也受到影響。通過太空計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處理完再下傳,將對產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發佈於 科學新知
By 2025-05-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