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空警600其中一張清晰近照,標飾似乎是九三抗戰勝利紀念閱兵所屬。(網絡圖片)
九三抗戰勝利閱兵預演 空警600清晰照曝光
空警600預警機其實已試飛接近三年,被拍攝到次數挺多,不過絕大多數都是遠距離手機照,或手機AI加強過的不太清晰的照片,參考性比較低。然而,近日解放軍空軍/海航正於北京附近地區為9月3日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做演練當中,且航線比較固定,民眾基本上可以直接拍攝,清晰度也更佳。
參與空中閱兵分列式的中國海軍航空兵,且全是艦載機。雖然還未到一同合練階段,但最終分列式中殲35的出現機率會相當高。(網絡圖片)
委實說,本機與美國E-2系列在氣動上的確相似度很高,都是多重H垂尾+大型直線主翼+背負式碟形天線罩/單面陣設計。不同點其實只有數個:
1. H型平尾垂尾上半部比下半部更高,這基本和E-2相反;
2. 引擎艙整體外形及滑槳進、排氣口位置不一樣,且進氣口數量也不一樣(和引擎內的發電機組有關?)
3. 駕駛艙更為凸出機身上方,玻璃窗較大但數量減少,而且E-2系列機鼻只有氣象雷達,但空警600有大得多的雷達罩,甚至比戰鬥機的大不少,有可能是和機背雷達罩同款但集中前向掃描,更有人懷疑和戰鬥機用雷達一樣具備射控功能,以配合中國海軍的CEC......
空警600與E-2系列線圖對比,機首的分別算是最為凸出。(網絡圖片)
F/A-18E夜間彈射情況與福建艦2號彈射器擋焰板的燒蝕比較。由艦載機機身高度去比較,似乎是殲15T造成的。二號彈射器左邊一列應該是飛機無人拖車。(YOUTUBE擷圖與網絡圖片)
福建艦正上方新圖 揭示載機運用數量
福建艦一直是西方各軍用民用偵照衛星重點關顧的對像,而且只要福建艦還在江南造船廠原泊位,整個船廠就會被拍攝並留有紀錄,我們也可由很難留意到的角度觀測其變化。
GOOGLE EARTH最新版本江南造船廠衛星照片的拍攝日期為5月12日,當中包括福建艦在內所有船隻的照片也被攝入鏡頭。福建艦五月初剛巧完成第七次海試(現時福建艦剛完成第八次海試)。在局部加強對比的照片中,我們可發現第二彈射器的防焰擋板有燒蝕痕跡,亦即暗示本艦其實已進行了至少第一次艦上彈射,而降落跑道上深色的輪胎痕,更顯示本艦可能已降落多次。
福建艦停機位示意圖。現時並不排除還會有進一步調整,不過佈置機數相當多,這也有點出人意料。(圖片來自GOOGLE EARTH)
不過實際上應令人更在意的,是本艦似乎已劃好預期的停機位線。原論文指出的福建艦甲板大約有26個長期停機位,但現時似乎是增加到可能有33或34個(其中一個似乎被艦上移動吊車蓋著,不太肯定),算是比之前猜測多了至少7個,這其實算個喜訊,即其甲板的裝載與調度能力不會比小鷹級差多少,至少能應付60架艦載機的調度,這也可能是福建艦所屬機群的總載機數。
相信是2022年一篇刊出的某航母機庫與飛行甲板飛機停泊佈置狀況,荒地村機場的練習跑道也有類似佈置,但現時航母的泊位布置也有不一樣之處,似經改良。無論如何,本艦有人艦載機運用上限應該是60架左右。(網絡圖片)
BTW,話說上星期有個網上科技雜誌引所謂無知網民(天曉得是否他們自己創作的),指福建艦的照片那麼清晰,可能會被銷定云云。不妨說一下:首先,鎖定和標定可是兩回事,標定只是確認一個不移動物體的位置,鎖定可是用雷達或光學 / 紅外光追蹤移動目標,且其移動速度與方向也已輸入到射控電腦中進行射擊解元,可以進行射擊並命中。這點可是很多非軍迷都誤會的。
其次,福建艦可未建完,除開海上試航都是泊在同一個舾裝泊位,民用的偵照衛星如ESA的哨兵或GOOGLE EARTH常用的 MAXAR科技的GeoEye-2等,平均兩天就會飛過江南造船廠正上方一次,拍不到只能用三件事解釋1. 它出海試航了;2 .有雲或天氣差,光學衛星拍不到;3.衛星壞了。
現時武漢航母樓最清晰照片應是上兩星期的事,6月6日雖有新照,但因為距離遠而相當模糊,似乎只能確認已建到想像圖中多面體鼓包一層。另外,煙囪建築其實是與主建築分隔的。(網絡圖片)
航母樓新艦島與新……煙囪?
另一方面,武漢黃家湖的航母樓測試中心擴建工程已接近完工,最主要是新的艦島已經接近完工。由現時的圖片及擬真圖可見,其並非單純的把福建艦艦島扣去煙囪部分,反而在艦島主雷達(346B相控陣雷達)位置上方出現新的建築。一般而言,這可能是將電子戰系統集成到這裏,甚至包括將可能存在的高功率微波半硬殺天線陣列(用以破壞無人機以至反艦導彈的電子元件)。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該艦橋電磁測試模型長出了一個煙囪來。該煙囪高度不高,最高處大約只到達艦橋頂部操舵中心位置。這模型煙毒最不合理的也是其高度:就算是常規航母,其煙囪都需要建在艦島最高點位置,一來讓熱氣流遠離艦載機操作甲板,二來更是不要讓熱氣影響艦艇及電子儀器操作。
新航母樓的煙囪有窗戶,似乎就是修改自舊航母樓煙囪及對下三層辦公室,不過需留意的是窗戶有點位移,結構有機會是重新整理過的。(網絡圖片)
有人指這煙囪是作為中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的後備緊急動力系統,甚至可能能是大型發電機組的進排氣口。但即使有這些功能,都需避免影響操艦、電子系統與飛行作業。很明顯,這煙囪高度也反映這並非004型航母的所有物。
事實上,由於該煙囪是舊測試艦橋拆下來的,煙囪下方一直有辦公室與資料室,作為電磁兼容測試的工作室。由於現時艦橋大幅縮小,可資辦公的地方遠沒有之前艦島那麼多,故設計所可能保留這一煙囪,方便工作而已。
伊利沙伯級航母採用了極為特殊的右邊外飄動力機組設計(燃氣渦輪置於紅框內),以犧牲防護性為代價減少船身內的管道佈置重量,但其煙囪仍要遵守高於艦島並盡量和電戰系統隔開的設計。即使新航母有相當強大的備用動力,其煙囪設計仍需遵守艦船設計原則。(圖片來自英國國防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