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在事件被揭發後約一周,李家超召開高層督導會議。(特首李家超社交媒體圖片)
早前粉嶺皇后山邨食水含瀝青事件,居民發現自來水中漂浮著可疑的黑色物質,正當恐慌情緒在社區蔓延時,政府僅通過社交平台發佈水質檢測合格的消息;其後特首李家超召開高層督導會議,但會後也僅在社交媒體公布,政府新聞處則一直未正式發新聞稿。此番操作有違政府一貫發布資訊的習慣,近日還引起社會討論 [注1]。在今次事件當中,港府於社交媒體的簡短聲明與沉默的新聞發布會,加上政府近來著重在小紅書引導輿論,又著重透過KOL來說好香港故事,是否代表了港府有新的傳播策略?如果是,港府偏重社交媒體卻輕忽傳統傳媒又是否一個好的傳播策略?
香港政府在8個社交媒體平台開設賬號,但今次皇后山邨食水含瀝青事件,政府只在社交媒體Facebook上發布水質檢測結果。從社交媒體上的簡短聲明與沉默的新聞發佈會,構成了香港特區政府資訊傳播的新圖景。
這次政府處理訊息發布的方式,引發了公眾對政府資訊透明度與責任承擔的質疑;面對批評,特首李家超斷然否認政府「資訊流通弱」的說法。若從傳播學視角審視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特區政府傳播策略的轉變及其與公眾期望之間的鴻溝,其背後涉及議程設置失效、公眾知情權保障不足以及數位時代政府傳播的深層矛盾。
在這次事件中,特區政府選擇跳過傳統媒體管道,只依賴社交媒體發佈關鍵資訊,這一做法與當代傳播理論所強調的「多管道整合」原則相悖。社交媒體平台雖然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廣泛覆蓋率等優勢,但其傳播模式本身存在結構性缺陷,難以承擔重大公共事務資訊的完整傳播職能。
議程設置理論的失效風險。當政府資訊僅通過社交媒體碎片化發佈時,關鍵議題的凸顯性建構能力被大幅削弱。正如麥庫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納德.肖(Donald Shaw)的《議程設置理論》指出,媒體通過資訊篩選和優先順序排序,影響公眾對議題重要性的認知 [注2]。皇后山邨事件中,政府通過社交媒體輕描淡寫地宣佈「檢測合格」,卻未能有效提升「水質安全」在公眾議程中的位置,反而因發佈管道的隨意性,導致公眾對此議題的「重要性」存在認知偏差。
居民面對肉眼可見的水質問題與官方簡單的合格聲明形成鮮明對比,自然產生了更強烈的不信任感。反之,如果政府當時能有較好的議題設置能力,例如強調關注該區市民飲用水情況,在化驗結果找出原因前派出運水車到該區向居民供水,甚至由關愛隊向該區每家每戶派發飲用水,再讓記者現場拍攝採訪,引導議程往「解決當下問題」來發展,這不單止能提升政府關心市民的形象,更能同時提升關愛隊的功能,讓市民實際上感知關愛隊的工作。
沉默螺旋讓該社區和官方塑造的意見氣候出現落差。諾依曼(Noelle Neumann)的《沉默螺旋理論》指出,當個體感覺自身觀點屬於少數時,會傾向於保持沉默,諾依曼稱這種氛圍為「意見氣候」[注3]。今次政府光依賴社交媒體發佈資訊,導致持懷疑態度的居民因缺乏公開討論平台而被迫「沉默」。當反對意見在官方管道被邊緣化,居民的真實擔憂無法通過有效管道表達,社會上兩種「意見氣候」形成巨大落差,該區居民感受到被「孤立」,最終演變為社區內的潛在憤怒。這種情緒積累在後續社會討論中爆發,反而加劇了官民對立。
數位鴻溝帶來的資訊獲取不平等。特區政府若過度依賴數位平台發佈重要資訊,實質上將不熟悉或不使用社交媒體的群體排除在關鍵資訊之外,尤其是長者、低收入群體和新移民等弱勢社群。當資訊獲取管道存在結構性不平等,政府宣稱的「資訊流通」只能覆蓋部分人群,無法實現真正的資訊普惠。
李家超否認政府「資訊流通弱」並提出辯解,與這事件中呈現的資訊傳播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從傳播學視角看,政府資訊流弱化不僅體現在管道選擇上,更表現在傳播內容、回饋機制和制度化保障等多個維度。
公眾知情權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訊息碎片化與語境缺失:
危機傳播中的信任修復機制缺失:
傳播要素 |
傳統政府發佈管道 |
社交媒體發佈管道 |
資訊完整性 |
完整通稿,包含背景、資料、決策過程 |
碎片化資訊,常缺失關鍵細節 |
權威性保障 |
新聞處正式發佈,具有制度權威性 |
平台演算法決定傳播範圍,權威性被稀釋 |
公眾回饋機制 |
記者提問、新聞發佈會等雙向溝通 |
評論、點贊等非正式互動,缺乏實質回應 |
弱勢群體覆蓋 |
通過主流媒體覆蓋各年齡段和社會階層 |
數字鴻溝導致長者、低收入群體覆蓋不足 |
歷史可追溯性 |
政府檔案系統存檔,便於長期查閱 |
平台資訊流快速更替,重要資訊易被淹沒 |
上表:傳統政府資訊發佈管道與社交媒體管道對比
事件發生後,面對社會的批評,但李家超斷然否認政府存在「資訊流通弱」問題,這一回應本身值得從傳播政治學角度深入剖析。其背後折射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傳播策略選擇,更反映了深層治理理念與公眾期待之間的鴻溝。
框架理論的策略性應用。社會學家戈夫曼(E. Goffman)的《框架理論》指出,人們通過特定「框架」建構社會現實 [注7]。李家超否認「資訊流弱」的聲明,實質上是試圖重構公眾對事件的認知框架,將資訊傳播管道爭議轉化為「資訊內容正確性」的討論、將傳播方式質疑轉化為對政府專業性的挑戰。通過轉移爭議焦點,政府回避了對傳播制度缺陷的深入討論。
技術官僚思維與傳播效能的錯位。本屆政府強調「結果導向」的治理理念,認為只要最終檢測結果符合標準,傳播方式不過是技術細節。然而,現代傳播理論表明,公共傳播本身就是治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永年教授指出香港需要「一個有能力、有紀律、能採取實際行動的政府」時,他恰恰強調了政府傳播能力與治理能力的不可分割性。事件中,合格的檢測結果因傳播方式不當未能轉化為公眾信任,證明信息傳播效能與專業技術判斷同等重要。
弱政府治理困境的延續。鄭永年教授曾分析香港深層次問題,認為「在之前的英式民主化過程中,香港造就了『弱勢政府』,行政當局非常弱,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民生問題才因此轉化成政治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注6]。這一判斷同樣適用於傳播領域。當政府回避正式資訊發佈管道,選擇更易控制的社交媒體平台,實質上反映了其面對媒體質疑和公眾問責時的能力欠缺與自信不足。信息傳播的「弱化」恰是整體治理困境的一個症狀。
針對特區政府當前面臨的資訊傳播困境,基於傳播學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可構建多層次、系統化的改進方案,在保障資訊效率的同時強化公眾信任與制度權威。
1. 建立分層發佈系統,尊重管道特性
2. 構建透明化資訊溯源機制
在涉及公共安全的專業檢測資訊發佈時,應同步提供完整資料溯源路徑。以本次事件為例,政府公佈水質檢測結果時,應同時提供:
通過開放資料平台提供完整技術資料,讓專業人士和公眾代表能夠追溯結論形成過程,增強資訊可信度 [注7]。
3. 危機傳播中的信任修復制度化
面對公眾質疑,政府應建立標準化的信任修復流程:
4. 消弭數位鴻溝的資訊普惠設計
針對社交媒體傳播固有的數字鴻溝問題,面對今次這種社區危機,政府應建立多管道互補的傳播網路:
粉嶺皇后山邨食水含瀝青事件引發的傳播方式爭議,揭示了香港特區政府在現代治理轉型過程中的深層挑戰,部分決策者尚未充分認識到:在數位時代,資訊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基礎治理能力,而非單純的技術性工作。
當鄭永年教授強調「香港需要一個有能力、有紀律、能採取實際行動的政府」時,他不僅指向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樣指向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品質。有效的政府傳播不是對公眾的「恩賜」,而是現代治理的基本責任。它要求資訊發佈兼具專業準確與程式正當,傳播過程既尊重效率又保障公平,危機應對既堅持原則又體現溫度。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社會穩定與繁榮高度依賴公眾對制度的信任。正正這一背景下,政府資訊傳播已超越技術層面,成為香港核心價值的重要載體。
解決當前的資訊傳播困境,需要特區政府從根本上重構傳播理念——從「資訊控制」轉向「信任共建」;從「單向宣告」轉向「雙向對話」;從「技術正確」轉向「程式正義」。只有當政府傳播既能堅守專業精神,又能體現對公眾知情權的制度性尊重,香港才能真正實現「同為香港開新篇」的治理願景。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出帖即向500萬人講話」 李家超否認政府資訊流通弱|明報 2025-06-15
2. 議程設置理論|MBA智庫
3. 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文百科
4. 民研:44%市民最關心民生 經濟問題關注度升至9年最高 | 香港01 2022-01-04
5. 形象修復理論|辭海大百科全書
6. 李家超上京.二|林鄭任內未解決市民難題 香港問題癥結何在? | 香港01 2022-05-29
7. 框架分析|中文百科全書
8. REACH|新加坡政府網站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