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中國效應在非洲的陰暗面

2016-08-08 17:49:41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國向非洲的援助包羅萬有,位於埃塞俄比亞的非洲聯盟總部是由中國全資援建的。 中國向非洲的援助包羅萬有,位於埃塞俄比亞的非洲聯盟總部是由中國全資援建的。

 

 

就像《化身博士》裡的雙面人一樣,北京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上也具有雙重的性格:它一方面挑戰、顛覆既有的國際秩序,另一方面,它又積極負責的參與全球政治文化。這一雙重身份在非洲體現得最為明顯。人們在研究非洲的時候常犯了以偏概全、過度簡化的錯誤。一般人心目中對於這個多元的大陸的刻板印象,與它的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正如一位英國殖民者所說的:「非洲並不存在。我應該了解——我已經去過那裡。 」儘管如此,關於中國人在該地所產生的影響,的確是有些值得注意的跡象。

中國人在非洲的投資既包括私人公司,也包括國有企業,但是民間與國家的利益在此是密切合作、攜手並進的。中國私人和國有公司在非洲投資的擴張受到了官方「走出去」政策的支持。該政策已將投資擴展到了非洲大陸的各個角落,並通過軟貸款、政府補貼、商業發展中心和資訊計劃等整合運作來幫助企業和官員針對不同的國家調整他們的產品和市場。

中國領導人反復強調,中國在非洲的所作所為可不是慈善事業,他們對那沒興趣。相反的,他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在北京和非洲領導人之間建立「互惠關係」,而後者可以通過提供自然資源、市場以及中國公司的合作夥伴等形式來滿足北京的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公司將大量基礎設施和工業計劃帶到了非洲,且大多產生了正面效果。

從鐵路、橋樑到醫院、學校、公路、電力設備和電話網絡,這些公司為地球上這塊被西方刻意忽略的大陸帶來了現代化的設施。中國政府也總能適時的取消非洲國家的外債。但是,正如塞內加爾記者阿達馬·蓋伊(Adama Gaye)所評論的,中國對非洲突如其來的興趣可不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關心非洲人。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正在產生負面後果,即人力成本遠遠超過了收益。 達格·哈馬紹基金會(The Dag Hammarskjold Foundation)的非洲主義者赫寧·梅爾博(Henning Melber)認為,中國在非洲的作為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跟過去西方沒有太大差別。他說,畢竟,「中國人來到了非洲,他們幹的事只不過讓人想起貪婪成性的資本主義的醜陋面孔,早在多年以前,這片大陸上多數人民的生計就被它給摧毀了。」

與先前的西方殖民者相似,從中國的非洲政策中受益的是精英、寡頭而非平民。如果你控制著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你就會得到中國的大筆支票,而且無需面對尷尬的問題——這與殼牌在尼日利亞的遭遇不同,該公司受制於美國的《反海外賄賂法》。這對領導人來說是好事,但對處於其胡作非為之下的民眾來說就是災難了。 中國嚴格的自我要求不干涉他國主權(雖然是按照它自己的作法),這意味著它從不過問公民自由、法治、人權與民主治理之類的議題在非洲的發展情況。正因如此,中國官員與一些非洲人民之間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非洲民眾與非洲各國政府對中國認同度的差異說明了這一點。在中國的大公司和國有企業進駐非洲之後,隨後一批出口貿易商和小零售商來到當地,提供上至成衣商場、休閒餐飲,下至色情場所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後援網絡往往以低價位、低品質的商品擊垮了當地經濟,並逼走了當地的傳統業者。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可以平等競爭的領域:在非洲的中國商人可以享受到眾多的優勢,包括能輕易地從中國得到資金和供貨,以及得益於勤勞不懈的中國勞動力。

現在,一般的非洲人已經開始對中國人帶來的劣質商品與殘酷的商業競爭感到痛苦。但是,中國在非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不僅止於此。經濟史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只有當它有能力從出口原材料升級至手工製造業時,它才有資格邁入「現代經濟體」的行列。這需要工業,只有工業國家才會變得富裕和強大。傑出的中非關係專家克里斯·奧爾登(Chris Alden)解釋道,如果非洲國家希望像中國那樣發展經濟並使國民擺脫貧困,它們必須要超越僅僅是外部世界資源供應者的角色。 這對很多非洲國家來說幾乎不可能,除非它們能脫離作為原材料供應地和劣質產品傾銷市場的宿命。就此而言,北京當局與非洲大陸的交易問題重重。北京向腐敗的非洲國家注入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和低息貸款。同時,這些國家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那些無法進入西方國家的黑心商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

中國在非洲崛起的時機也是一個悲劇。中國開始積極在非洲拓展利益的同時,恰好也是西方國家開始為過去的種種感到懺悔並尋求彌補的時候。從布什政府的新預防艾滋病措施到法國在科特迪瓦的維和部隊,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見證了西方公開承認其過去在這片大陸上不當行為,以及承諾說要以製度化的方式幫助非洲長期發展,以擺脫貧困與疾病的糾纏。因為過去歐洲的殖民運動和冷戰時期的強硬干預,這讓非洲人很難不對西方國家懷恨在心。這個歷史背景對中國在非洲的佈局是一大利多。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在二○○六年公開說穿了這個關鍵:「西方統治者是妄尊自大的,心中只有自己,不考慮我們的情況,卻又愛多管閒事,而中國卻恭恭敬敬地把你當作一個國家的代表來打交道,中方自己也只代表他自己的利益,因此你只管老老實實做生意就可以了。」

儘管西方在近期展現出了善意並作出了承諾,但非洲與中國的商貿關係已成了一股抵消西方良心的強大力量。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援助計劃流入了被國際人權觀察機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所認定的治理不善的國家。中國的援助往往集中在宮殿、高速公路、鐵路、發電廠、體育場館之類的工程上。其中的一些產生了良好的人道主義效應,如供水系統和小學。但這一趨勢已明顯對西方的主導權構成了挑戰。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援助使他們不但可以求得溫飽,甚至可以緩步發展。這些非洲國家再也不必依賴西方的援助,也不需要迫於壓力而根據西方價值觀進行改革了。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發佈於 讀書
By 2016-08-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