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中國的內政問題與其外交衝擊

2016-09-01 16:01:35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Muhammadu Buhari, Presiden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L) and Chinese Premier, Li Keqiang shake hands before the meeting at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on April 13, 2016 in Beijing, China. 尼日利亞總統Muhammadu Buhariand與中國總理李克強。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今天,在充斥著種種矛盾與緊張關係的中國,使整個社會繼續凝聚在一起的無疑是中共維持並改善老百姓生活品質的能力。中國的經濟奇蹟的光芒必須蓋過中國陰暗的一面,包括政治壓制,外國新思潮,社會階層化,貪污腐敗,土地掠奪和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

過去十五年來的記錄表明,中國社會確實是這樣,這些問題並沒有威脅到中共的持續統治。但中國政府若要能長久確保這種穩定,就必須繼續創造出驚人的經濟增長率。對於數以百萬計的下崗工人,離開家鄉到城市的農民工以及受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來講,經濟增長才是能夠提高他們生活水平與就業機會的力量。

從宏觀上看,其結果是,這個國家可以自信地炫耀其驚人的經濟增長,引起許多國家的羨慕崇拜,但在國內卻受限於一種奇怪的慣性。近些年來,中國變得更為自信(某些人會說成是傲慢),想要盡力推廣它的「個體幸福的群體化」理論,藉此把集體價值,個人認同和一個更巨大的國家理論結合起來。

雖然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套治理理念,財政援助以及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的典範,但中國的這套關於個體與群體關係的理論卻無法像一九四五年在歐洲實施的馬歇爾計劃或是十九世紀在拉美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一樣,提供給這些國家一個對未來的願景。因為,「做一個中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根本的疑問仍然沒有答复,而且他們也無法讓個體了解到他們的人生和身邊的他人有何關聯。

當中國的政治家和商人到非洲各國首都或對亞洲的貿易代表團發表講話的時候,他們所能提供的東西,並無法抓住人們渴望自己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的心理。在混合著自由市場和一黨專政的中國模式當中,社會上唯一的指導原則就只有經濟增長,而總體看來,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只有惡劣的工作環境,低廉的工資,貪污腐敗,政治壓制,環境污染,對人權的漠視和傷害。

雪上加霜的是,從蘇丹,巴布亞新幾內亞,再到尼日利亞,各地中國商業計劃近期都引發許多爭議,包含與當地勞工的衝突,工地糾紛以及對中國人日益加深的普遍反感。這種現象很多都起因於中國工人在種族和文化上的認知。

因此,中國的國內問題對它在國際舞台上的外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本章所主張的,它們在內部對中共領導層形成壓力,也因此限制了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上配合,遵守西方自由主義典範的空間。對中共而言,國內經濟增長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持續的增長需要的是天然資源,外國市場以及維持中國全球形象的外交支持。當中國在國內問題上仍然受困於它不完全的改革的時候,它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也不可能有所突破。

我們在本書的結論裡會談到,中國模式內在的瑕疵對於西方來講既是一個問題又是一種機遇。然而,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它也同時蘊含了挑戰與機會,這就是華盛頓對中國的反應:在美國的公共政策辯論中,政府官員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國際政治大戰略以及美國特例主義的意義與作用。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發佈於 讀書
By 2016-09-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