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張蒲:《西廂記》的瓷器因緣

2018-02-18 09:00:40

明萬曆廿四年(一五九六年),國人首度將瓷器帶到印尼萬丹、峇里銷售,遠銷海外。一六零二年,荷蘭公眾首度接觸瓷器藝術品,始識中國瓷器之美。瓷器漸漸成為西方的潮流象徵,在十七世紀末成為荷蘭、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等皇宮城堡的裝飾,也在全球博物館中展出。

當時,歐人購買瓷器比較轉折,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明萬曆卅二年(一六零四年)尋求直接與中國通商。台灣徐文琴教授發現英國向晚明中國訂購青花瓷器的函件、定單底稿。其中,英國向景德鎮訂製仕女瓷器,製造商以《西廂記》為設計主題,完成訂單。後來,一六四三年的南中國海沉船也發現《西廂記》主題的出口瓷器。

清代持續有《西廂記》主題瓷器的產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不久前結束的「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展出清康熙年製「青花西廂記草橋驚夢圖碟」與雍正年製「粉彩描金西廂記乘夜逾牆圖碟」等兩種《西廂記》瓷器。

至於《西廂記》的翻譯,集中在二十世紀初。

  • 一九一六年意大利漢學家奇尼翻譯《西廂記》意大利文本,
  • 一九二六年德國漢學家洪濤生翻譯《西廂記》德文本,
  • 一九三五年熊式一譯《西廂記》英文本。

換言之,歐人接觸到眾翻譯本以前,已率先從瓷器的圖像,認識《西廂記》的存在。所以,戲曲史家蔣星煜的《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指出《西廂記》最早由瓷器傳到歐洲。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Jane Austen,《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生於一七七五年,一八一七年逝世,正值《西廂記》瓷器於歐洲傳播百年至翻譯外文之間。一八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她獲邀到攝政王(即稍後的英皇喬治四世)的王室居所。喬治四世收藏中國瓷器,其訂製的景德鎮青花寶塔今藏於英國白金漢宮。奧斯汀氏躬詣攝政王府邸,接觸到中國瓷器,並非沒有可能。

那段時間,奧斯汀氏正創作《勸導》(一八一五年八月至一八一六年八月)。香港詩人劉偉成發現《西廂記》和《勸導》兩部經典有許多巧合相似之處。奧斯汀氏理應未曾讀過《西廂記》各種歐語譯本,但對於瓷器,乃至於《西廂記》瓷器是有機會接觸到的。目前,奧斯汀氏與《西廂記》瓷器的關係資料不多,兩部作品是否有直接連繫仍有待考證。不過,假使她看過《西廂記》瓷器,或受其啟發,也不減《勸導》的價值。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自已的際遇,可能比作品本身更要傳奇。《西廂記》以瓷器作紅娘,中國海上貿易繫紅絲,飄洋過海到歐州,為歐人所識,誠可謂一部文學經典的海外奇緣了。

延伸閱讀

  1. Hsu, Wen-Chin (1986). Fictional Scenes on Chinese Transitional Porcelain (1620-1683) and Their Sources of Decoratio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58, 1-146.
  2. Volker, T. 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s Recorded in the DAGH-REGISTERS OF BATAVIA CASTLE, THOSE OF HIRADO AND DESHIMA AND OTHER CONTEMPORARY PAPERS 1602-1682. Leiden, 1971.
  3. 徐文琴:〈「西廂記」與瓷器——戲曲與視覺藝術的遇合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頁137-166。
  4. 黃興濤:《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劉偉成:〈參辰卯酉干連着血肉——《西廂記》及《勸導》對讀分析〉,《字蝨》。
  6.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18-02-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