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溫仕文:從伊朗1979年革命看伊朗的政治發展和宗教影響(上)

2018-08-21 10:33:48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與第二任皇后蘇瑞亞(網絡圖片)

帝國主義的新面孔

1908年,英國發現伊朗西南部的油田中,蘊藏大量易於抽取的石油。此後,英國與伊朗簽訂合約,但伊朗只能得到收益的16%。到了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擔心鄂圖曼帝國攻佔伊朗,又不信任伊朗的沙阿能夠穩定政局,於是派軍前往伊朗。後來,英國政府了解鄂圖曼帝國無力入侵,但自己也沒法維持伊朗的治安,於是暗示支持禮薩(Reza)發動政變。禮薩派兵開往德克蘭後,於1925年建立新王朝巴列維王朝(Pahlavi dynasty)。

1941年9月,英國及蘇聯發動「面容行動」,揮軍入侵伊朗,趕走當地的德國勢力,令伊朗不倒向軸心國,同時保護英國石油與蘇聯南部物資運輸路線。(網絡圖片)

 

 

然而,二次大戰期間,禮薩不願意按照英國要求驅逐德國人離開伊朗,令英國擔心伊朗或會與納粹德國結盟。英俄兩國聯軍攻入伊朗,禮薩逃亡,把王位讓予年輕而且內向的兒子穆罕默德(Mohommad)。戰後,英國依然打算向伊朗購入石油,亦拒絕與伊朗重新就石油收益談判。國民前線(National Front)的領導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sadeq)主張把石油國有化,引起英國強烈不滿。

右圖是面容行動期間英軍守衛煉油設施,左圖為英軍補給部隊在蘇軍BA-6裝甲車護送下開往目的地。(網絡圖片)

 

昔日的帝國不能再派兵攻擊弱小國家,唯有拉攏美國和一眾西歐的盟友,向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大大打擊伊朗經濟。摩薩德民望雖高,但是他的政治聯盟受到衝擊,於是他愈來愈依賴人民黨(Tudeh;共產主義政黨)。不過,人民黨認為摩薩德限制沙阿權力的改革不足以改變現況,鼓吹採用更激進的改革。摩薩台依從要求,開罪了保守宗教派系和部分不信任左派的世俗政要,令摩薩台受到孤立,最終也在1953年的政變中失勢。

美國總統杜魯門與當時仍為王儲的禮薩‧巴列維商談合作事宜。(網絡圖片)

 

摩薩德下台後,美國扶植沙阿,容許他以成立秘密警察、限制政治活動、控制傳媒等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不論是傾向支持民主制度的國民前線或是美國最忌諱的左翼人民黨)。對於政治立場偏向開明的伊朗人民而言,美國居然取代了英國成為了沙阿的靠山,既失望也諷刺。

如是者,在伊朗人眼中,這是美國變作新帝國主義代表的第一則證據。

謝里夫理工大學校址,1966年成立,是巴列維時代高等教育擴展的佼佼者。這大學仿效麻省理工,現時在工程科學、資訊科技研究與其他純理科學(物理、化學等)領域上在伊朗是首屈一指的,在中東及亞洲地區也是名列前矛。(網絡圖片)

 

沙阿的後盾是美國,自然積極推動西化。除了政治只有表面的西化以外,沙阿的文化和教育政策都是明顯複製歐美模式,以大學教育為例,由沙阿登位到1977年,大學由4所增至16所,學生人數更增長10倍(14000人至150000人),而大部分增設的大學,學制及院系結構都是模仿美式精英大學的。不過,部分政策抵觸了烏力馬的地位,引起保守宗教派的不滿,令王室逐漸失去烏力馬的支持。

沙阿工業化政策有強烈的"漢江奇蹟"的味道,但更倚重政府投資及石油收益的支援。伊朗霍德羅(Iran Khodro)是當時創立並受政府大力支持的企業之一,現時仍是中東汽車生產工業的龍頭大哥,主要市場為中東、俄國及東歐地區。以下是其1970年代生產的Paykan系列。(網絡圖片)

 

沙阿打壓政治異己,以世俗政要為首要目標;部分烏力馬也因為過於敢言而受到壓制,包括後來成為抗爭與革命的精神領袖魯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值得注意的是,沙阿對待宗教人物相對比較「客氣」,主要是因為烏力馬不乏其支持者,而且他們與社會各界的群眾有更加穩固民意基礎,所以宗教勢力逐漸變為反政府的核心組織。

1971年10月舉行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紀念大典,帳面耗資超過2200萬美元(當時價格,即今天1.36億美元,有估計指實際耗費是其10倍),甚至把已經無人居住的故都波斯波里斯「暫時」變成一所「超五星級」總統套房酒店。右邊是各國元首豪華帳篷的近照。(網絡圖片)

 最後的沙阿

以懷舊的目光看沙阿的統治,難免看到一片美好而浪漫的景像。推動西式教育、擁抱資本主義、發展石油產業等等,都是沙阿的主要治國方針。伊朗逐步減小對農業的依賴,轉為石油、工業、服務和商貿;德克蘭吸引不少外地商人和專才,也佈滿歐美的廣告和商店。1963至76年的平均經濟增長達8%,除了石油以外,煤產業和其他工業也有大幅度的增長。居於伊朗的美國人數量,也從1970年的8,000人增加至1979年的50,000人。

台灣購自美國的基隆級導彈驅逐艦(美國稱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原為1970年代伊朗巴列維政府向美國訂購,當年最先進大型防空驅逐艦,級名應該是居魯士大帝級,後來由於伊朗變天,美國沒有赴運並留為己用。1970年代,伊朗在美國軍購中的優先地位絕不下於以色列。(網絡圖片)

 

繁榮背後,沙阿的管治除了政治打壓以外,還有新聞審查和貪污腐敗。石油的收益大部分落入權貴手上,使他們能夠過一個極為豪華的生活(包括王室於1971年舉行的波斯帝國成立2,500週年紀念活動);相反,貧困地區的人民依然缺乏教育和工作機會,生活非常艱辛苦,亦看不見上流的可能。

波斯帝國2500周年紀念大典的盛況(旁述是法文)。

 

如果沙阿願意逐步改善政治環境,也許部分人民會樂於耐心等待,但在1975年3月,伊斯蘭議會的兩大政黨人民黨(Mardom)及新伊朗黨(Iran Novin)被沙阿所創立的Rastakhiz取諦(美其名曰「合併」)。人民黨和新伊朗黨其實原本的作用是「公關表演」,營造民主社會的假象。很明顯,沙阿現在連包裝也懶得去做––將來又如何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呢?

不難想像,貧富懸殊和政治倒退,在伊朗群眾心中形成一股暗湧。西方國家普遍視伊朗為堅定的中東資本主義國家,亦沒有什麼專才願意接觸伊朗文化,所以完全沒意識到伊朗的民怨,即將衝擊整個國家……

【博評】溫仕文:從伊朗立憲革命看伊朗的政治發展和宗教影響

【博評】溫仕文:從伊朗立憲革命看伊朗的政治發展和宗教影響

  伊朗給西方的印象傾向負面,其中一大原因是其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保守教派的權力較大,能夠通過部...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8-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