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由海軍70周年紀念艦艇開放日看「非典型」軍艦

2019-04-28 14:24:4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軍艦參觀門票上標示給予開放參觀的外國軍艦位置。本圖並未標出接受民眾參觀的三艘解放軍艦隻。(照片來自超級大本營)

4月23日海上檢閱式完成後,解放軍海軍持意安排於4月24日上、下午兩段時間讓持票市民前往碼頭,參觀中外部份受閱軍艦。就現時參觀者所發放的照片所見,三個碼頭上包括中、俄、日、印、泰、馬、菲及緬甸的艦艇都有開放給持票市民參觀。這次開放亦令華語地區一般只注意美國、西歐、日本及中國海軍的軍迷,得以近距離一睹平日甚少接觸的「非典型」軍艦。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將集中講三艘。

辛標信號全景圖。(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江喜陀級護衛艦辛標信號:

緬甸海軍的辛標信號(F-14)算是本次參與檢閱的異類。緬甸在2010年以前以封閉及軍人獨裁見稱,而且本身只是農業國家,軍費不充裕之餘也要投入大量金額於最大隱患-邊境少數民族衝突上,故海軍長年處於低水平,沒見什麼進步也沒什麼大型艦隻。

自2010年代初政權轉移回文人政府,加上登盛於2007年成為總理(後成為總統)後,經濟改變非常明顯,政府收入增加,緬甸海軍在經費稍足的情況下,開始籌建較大型艦隻,最先是購入經武器升級的中國江湖2型輕護衛艦,之後就開始建造雍笈牙號護衛艦(2500噸),沒多久後就開工建造另兩艘更大型的江喜陀級護衛艦,而今次訪問的辛標信號就是二號艦;

辛標信號近觀,艦橋下方的魚雷管發射器可以簾幕遮蓋。快砲正前方位置就是六聯裝肩托式簡易防空導彈發射裝置,能發射俄式的"針"系列防空彈。嚴格來說,這個其實是由人操作及瞄準的飛彈掛架而已。(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由於從未建設過排水量3000噸的軍艦,緬甸找上了廣州船舶設計及海洋工程研究院提供初步方案,然後再購入中國及印度相關電子設備(印度仿法國木星雷達的RAWL-02 Mk III L頻遠距搜索雷達及聲納系統;中國則主要是桅頂的364型雙波段超低空搜索雷達的外銷版,以及H/PJ-13型快砲的射控雷達)與武器拼湊而成,而且缺乏電戰反制措施(只發現兩部疑似雷達警報器的儀器),估計內部CIC亦只是十分初級的水平。

辛標信號3月底在蘭卡威西海軍防務展的照片。本艦雖然造型比較簡潔,但前後主桅似乎太高,令外觀有點不平衡。另外外國資料指這條船有四個中速柴油機,速度可達30節,但緬甸海軍似乎不需要這樣高速,而且主機排煙道只有兩個,故可能只裝兩個柴油機而已。(網絡圖片)

 

武裝主要是意大利OTO76MM快砲(有消息指可能是伊朗的仿製型號)、三聯裝魚雷發射管、8發C-802A艦對艦導彈、3門H/PJ-13型6管30毫米快砲以及一個簡單的六聯裝肩射防空導彈武器站,以及可裝載直升機(奇怪的是並未裝有直升機輔降系統),可以說雖然有隱身外形,但只有基本的防空與反潛能力,只相當於60-70年代的水平。不過對於此前只有製造導彈護衛艇經驗的緬甸而言,其實已經很超前了。

 

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特寫。(圖片轉自超級大本營honor8兄)

 

俄國之盾: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

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可說是俄國海軍近年的「希望」所在。蘇聯解體後,俄國有一段長時間無暇顧及海軍發展,甚至2008年以前還沒有一條服役的船是始建於俄羅斯聯邦成立之後。俄羅斯在成立頭10年也並不是沒有新設計船艦,不過絕大多數都胎死腹中,沒能建成(例如1244.1型雷級輕護衛艦)。

左圖為戈艦兩種主雷達的特寫、中圖為有點像機械人的3M89 Palma-SU 近迫防空系統(未裝上導彈);右圖為戈艦後部特寫,箭嘴所指處的後部為可搭載反潛導彈的四聯裝多用途發射管。(圖片轉自超級大本營honor8兄)

 

2000年後俄國經濟以較快速度恢復,但海軍建設因為技術斷層太大而極之緩慢,造得最多的還是那些能搭載巡航導彈並維持俄國常規遠程攻擊能力的輕型巡邏艦及2000噸級警戒艦。幸而北方設計局及聖彼德堡北方造船廠大約在1997年接到印度的訂單,設計克里戈克4型護艦(Project 1135.6),也進行了956EM工程(為中國建造的現代級改進型),保持設計人員及經驗,才得以維持建造能力。北方設計局於2002年取得設計合同,2005年11月完成整個設計,並由北方造船廠承造,不過由於船廠設備老化,主砲等設備跟不上研究進度,以及烏克蘭危機令燃氣渦輪機交付延遲,一拖再拖至2016年底才交付,俄國又用了年多時間測試,才於2018年7月服役。

俄國軍事雜誌繪製的科爾什科夫號線圖。(網絡圖片)

 

戈爾什科夫號是俄國第二艘具隱身設計的大型水面作戰艦,亦是俄羅斯聯邦第一艘全新設計的大型作戰艦。相對於前蘇聯的艦艇,該艦在結構上大幅簡化,第一甲板的過道、凹凸艙面及武器平台都被舷板蓋住,以減底雷達截面積,然而艦橋左右邊擺放電子儀器的平台及幾乎沒做外形處理的電子設備則似乎大大削弱效果。

 

本艦亦是俄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相控陣防空艦,艦橋上部署了四面5P-20K 「塗金膠料」型主動相控陣多功能雷達,能處理200-300個目標並同時導引飛彈打擊16個,探測距離200公里以上;桅頂同時配備一座5P27「弗爾克4」型被動相控陣S波段警戒雷達,探測距離大約也是200至300公里,處理目標大約也是200個左右,戰情中心同時亦配備西格瑪作戰指揮系統,可同時處理256個目標並指揮小編隊內9艘艦艇及16架飛機進行作戰。

3K96冷垂直發射系統,主要搭載9M96/9M100系列防空導彈(陸上版稱為S-350系統),留意俄軍以很高的舷牆遮蔽了艦上的裝備,以減少RCS。(圖片轉自超級大本營honor8兄)

 

本艦亦配備兩種冷垂發系統,分別是16個主要搭載大型反艦彈、巡航導彈及反潛導彈(同時可兼容多種防空彈)的UKSK垂直發射系統,另外是32個3K96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可配備三種不同射程的防空導彈(遠程的9M96E2、中程的9M96及近程且一井四發的9M100)。連同反潛火箭發射管及近迫防空系統的載彈,整艘軍艦最少有80枚導彈可以立即接戰。以其滿載排水量5500公噸而言,火力是同類噸位中最強大的,也是自1945年後蘇聯/俄國5000噸級戰艦中火力密度最強的。

俄國似乎非常喜歡這樣在艦橋或主桅左右側集中佈置電戰系統,不過這樣對RCS似乎有不利影響。(圖片轉自超級大本營honor8兄)

 

不過單艦擁有超強火力其實仍代表俄國在量產方面面對重大困難,只可以火力彌補數量不足的弱點;另方面,本艦CIC接戰系統最多處理功能只有256個目標,只比最初期的神盾基線一型好,相對於現時各國的防空艦動輒400個以上,後期型的神盾或類近系統甚至可以處埋過千個目標,戈艦的能力並不出眾。只是,未來10-15年俄國仍必須依靠這種不算大也欠缺空間作進一步改良的軍艦,作為其防空核心了。

 

 

正靠泊青島碼頭的加爾各答。由此可見,即使是燒輕質油的燃氣輪機,在靠港怠速時也會有燃油料子燒不盡、煙霧瀰漫的時候。(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半途改建:印度加爾各答號防空驅逐艦

今次檢閱式的另一焦點「怪船」,無疑落在印度海軍最新型加爾各答級防空驅逐艦(P-15A)加爾各答號上。它可說是印度海軍邁入新世代海軍的重要象徵。不過,很少人知道這條船是在建造途中臨時修改設計的。本艦早在1986年時就開始設計(當時德里級的設計才剛完成),但由於德里級建了整整10年才服役(印度海軍之日常),所以細部設計其實大約在1997年才開始,而且也只是將德里級的外形作適度簡化及加入少量隱身設計,以及加裝垂直發射系統,結構、動力及電子裝備都沒有變過,基本上仍維持蘇聯於70年代提供的卡辛級驅逐艦的內艙架構(即兩部燃氣輪機主機的艙室相隔很遠,沒有集中佈置),而且仍然採用單臂發射架(發射俄制9M317型防空導彈),可說非常「80年代」。

德里級(加爾各答母型)與早期卡辛級的結構比較,引擎艙布局幾乎相同(印度由俄國購買了5艘加裝機庫的卡辛級改進型驅逐艦)。(網絡圖片)

 

 

事件的轉變發生在開工之後三年(2006年),當時解放軍海軍的052C型正式服役,而054A型防空護衛艦亦接近完工,印度海軍亦似乎感受壓力,要求設計方(Mazagon Dock Limited)修改當時剛剛下水的班加羅爾號的設計,以換裝相控陣雷達及垂直發射系統。由於當時俄國提供不到可靠的海軍用相控陣,印度逐向歐洲搜求,連帶發彈也要選擇相應的配套,最後印度看上了以色列當時尚未研究完成也未進行試射的EL/M-2248 MF-STAR四面相控陣雷達系統以及與之配套的閃電-8型中程防空導彈,甚至還注資該項目(情況和印度注資俄國發展寶石艦對艦導彈一樣)。

外國網友製作的卡爾各答級導彈驅逐艦武裝位置圖。(網絡圖片)

 

MF-STAR原本是以色列為其輕護衛艦配備的輕型主動相控陣雷達,每面只有1.5噸重,四面連整套系統也只有7噸,算比較輕,所以加爾各塔裝上後雖然變成「巨頭船」,但對於該艦的重心影響還不至於太過份。MF-STAR雷達的探測距離為250公里左右(對戰鬥機),和SPY-1F差不多,但精度更佳。資料並沒有透露該系統可追蹤目標數量,但以以色列的水平,追蹤400個以上目標應該是最基本要求。本艦的中央作戰指揮系統則採用印度自行研發的CMS15A戰鬥管理系統,但水平到現時為止仍未公開。

加爾各塔號主桅"巨頭"MF-STAR特寫。本艦電子作戰系統基本上都是來自以色列。(網絡圖片)

 

本艦同樣建造了十二年才成軍,原因除了中途修改設計、以及印度造艦工業技術不足等原因外,MF-STAR及閃電-8也是重要原因!皆因直到2012年,該系統仍在進行各種測試及修正工作,而閃電-8型更要到2015年才完成全部試射,此後印方才能展開全系統測試,甚至有大約有一至兩年時間,本艦是「無防空彈可用」。

本艦雖然在架構上仍採取60-70年代蘇聯的設計,火力有俄系艦艇的特色,都是強調重火力,例如反艦火力就是使用UKSK垂直發射系統的布拉莫斯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16發),防空火力則是32個使用閃電-8型飛彈的垂直發射器。藉著這個防空系統,印度終於擁有強大區域防空能力的防空艦。

參觀當日,有鑑於南亞地區接連發生死傷慘重的恐襲,印軍亦加強保安,自己再加一重金屬探測器。多年前外國軍事網站中有人發表過一則"美軍軍官印度軍艦見聞錄",把印度海軍人員素質及最新型驅逐艦內的通道、設備及廁所描繪得像"地獄鬼國"般,由今次參觀觀之,該是杜撰而已。不過細心的軍友發現飛行甲板有機油跡、電線外殼保護層有嚴重锈蝕剝落,以及艦上高壓墮性氣體消防樽的外殼有锈蝕跡象。(圖片轉自超級大本營)

 

不過 MF-STAR雖然性能不錯,配屬的閃電-8型卻是問題所在:該彈原本只作為以軍輕型巡邏艦的中程防空導彈,構形其實是以軍德比中程空對空導彈再加一節推進器,重量非常輕,而且採用主動導引雷達與紅外導引影像雙重制導,射程甚至比重一點的ESSM還長,號稱70公里(動力射程,實際有效射程可能只有35公里),但問題在於時速只有2馬赫,最大射高也不超過16公里,對於打擊高速飛行的反艦彈,這速度顯然並不足夠,而且只有2馬赫的極速,也對燃料燒完後彈體的剩餘能量有很大的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中段以後導彈動能不足,根本沒法對付有較高機動能力的目標,「捕捉到目標也打不中」。

中間即為加上火箭助推裝置的閃電8型飛彈。(網絡圖片)

 

由此可見,對於印度海上防務需求而言,MF-STAR配閃電8型飛彈,雖然賦與印度新世代的艦隊防空能力,但其實並並不太合乎印度海軍的要求;印度現時也沒有自產合適的防空彈可與MF-STAR匹配,且要取得MF-STAR的原代碼以令自產武器可受其制導是更艱鉅的工作。印度海軍似乎還是要等閃電-8ER發展完成,才有較完善的區域防空能力了。

結語

「非典型」的軍艦 / 裝備,很多都是條件不足的國家在發展海軍時無奈的舉動;因為資源與技術的不足,在發展上往往將貨就價,要將國際上的貨架產品「湊拼」一起,或者偏重某一方面的性能,甚至將一些還未完全成熟的產品「趕忙」搬到艦上,以應付當前的需求。類似的「非典型」軍艦,除能讓軍事迷們增廣見聞或滿足某種「獵奇」傾向外,其實也有助了解該國海軍的防務需求、發展方向與所遇到的困難。

 

最後附上一輯民眾參觀涼月號的照片。開放日當日涼月依然保持進港時的全套掛旗禮儀。(圖片來自超級大本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4-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