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上)

2019-07-18 13:58:0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DF-21D及DF-26算是使用同一種機動彈頭但火箭載具完全不一樣的導彈。有資料顯示DF-26比DF-21長大約2米

 

 

根據西方媒體報道,6月底時中國海事局發布了「瓊航警0075」,內容是將南沙群島中部周邊海域在6月28日至7月3 日列為禁航區(後於7月2日取消),內容是“在南海海域進行軍事訓練(military exercises)”,而具體禁航範圍為:北緯13度48分、東經114度10分,北緯12度48分、東經114度10分,北緯12度48分、東經116度2分,北緯13度48分、東經116度2分之間。原本估計這可能是艦隊及守島部隊的火力演習,但據後續報道得知,解放軍於7月1日向該區同時發射多枚導彈。換言之,今次是把該區列為靶場。

紅色的是的禁航區,黃色的是6月30日晚才發出,並於7月1日午後已取消的空中禁航區通告 ((NOTAM) A3298 / 19,有效期是7月1日早上7時至中午12時)。為何在導彈飛行路徑途中劃出禁航區,仍是耐人尋味,不排除這區是導彈再入滑翔段開始的地區,或者是下文提到的偵察彈的飛行區域,解放軍在下方有觀察機群負責監控。(網絡圖片)

 

然而,更為爆炸性的消息是,近日美國方面的消息指今次試射的有可能是東風26 B型反艦彈道導彈(下稱ASBM),而且一次過發射6枚,明顯有演練大型攻勢的意味,而且也側面證明中國的ASBM事實上也有大規模集群攻擊的能力。暫不知是否單純的試射固定靶,還是以可遙控移動的報廢艦船作為靶艦。

2017年5月於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一枚導彈,第一節火箭燒完後墜回地面。該導彈上寫有E/ADF-26B號碼,有可能是東風26B型ASBM。(網絡圖片)

 

事實上,由十多年前開始傳出解放軍海軍發展ASBM以來,美軍由輕蔑、無視到開始認真研究可行性,到現在已視為不能不重視的威脅,甚至視此為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重要例子,當中轉變十分巨大。恰巧近日亦有人找到中國ABSM的相關導引方式的文章,小弟覺得也是個機會重新探討有關中國ASBM的一些梗概了。

整個R-27K系統。透視圖中的柱形物體就是十字型被動訊號偵察天線(中圖)的收納處,右下方是重反大氣層時會脫離的彈頭,右圖是整個攻擊過程。事實上,R-27K更像個帶了彈頭的亞軌道衛星。(網絡圖片)

簡單而粗暴的早期嘗試與技術索源:

蘇聯早於60年代已開始發展所謂ASBM,作為岸防反艦的機制,主要是防範沿海範圍1000公里之內的北約優勢航母戰鬥群。導彈基本上以現成的SLBM R-27(射程2500公里)改良而成,並被命名為R-27K。R-27K射程只有不足1000公里,基本上是靠第一節送入太空後分敵,然後彈頭會伸出十字型的、以小型化的US-P衛星被動感測天線作為目標搜索手段,並在大氣層外作最多兩次軌道調整,然後以十馬嚇的速度重返大氣層。其CEP大約400米,故直接擊中船艦的機會不高,只能用核彈頭了事。不過據所知當年26次成功試射中,至少有一次是直接命中靶船的。

蘇聯甚至曾為R-27K開發艦射版並以1080型導彈巡洋艦作為主要載體,據資料顯示搭載量達32枚。當然,這計劃只停留於設計圖紙上。(網絡圖片)

 

為對R-27K潛射版進行試驗,蘇聯海軍把一條629型(即北約高爾夫級)彈道導彈常規潛艇 K-104號修改成605型潛艇,不但加入18米長並具四個發射筒的彈艙,艦橋也加裝了神話衛星系統用的珊瑚B1型衛星戰術資料接收天線(半球柱形)及可向在空導彈發出指令的樹皮型遠程通訊天線。這是後來蘇聯反航母潛艇的標準裝備。(網絡圖片)

 

當然,這種武器系統基本只能搭載核彈頭,一發射就是核戰爭的開始,故在常規戰爭中實在難以使用;另一方面,本系統和同期其他蘇聯反艦系統一樣,依靠神話天基海上搜索系統及原有的海基/陸基海洋搜索體系進行索敵工作,但仍面對在軌衛星系統太少、無法提供更實時的情報更新的問題,而且導彈被動探測器的探測窗口亦不足,需要極精確的目標座標才能在十分短的時間內準確有效的捕祝敵人的通訊訊號。本系統只實驗性部署了幾年,就於SALT 1 簽署後的75年放棄了。

去年公開的DF-26沙漠地區發射演習。留意一下簡單的發射陣地,該彈似乎只要有簡單的發射陣地輸入目標資料,即可展開射擊。

 

 

一般相信現時老解有兩種ASBM,即射程大約1700-2000公里的東風21D型及射程達3700公里的DF-26A/B型IRBM,至於盛傳另一種中短程彈道導彈東風17B型,則暫不可斷定是否具備反艦功能。兩種導彈均有共通點,即彈頭段應該使用同一種機動彈頭。這種機動彈頭與著名的潘興2型彈道導彈在外形上十分相似,均採用二重錐體,並在尾端附有彈翼。當年潘興2型彈道導彈是打固定目標的IRBM,由於配備地形對比系統,準確度達到史無前例的30米CEP。潘興2型IRBM在重返大氣層後先利用彈翼改變姿勢,在高空減速到4-5M並進行橫向飛行,至目標附近進一步減速並以雷達掃描地形,從而與記億體中的目標附近地形對比,找到目標所在地後再俯衝而下,觸地時速度大約就2M左右。據估計現階段該機動彈頭可能也有類似的戰術動作。

由於老解尚未公開展示東風21D及26型機動彈頭,現時只能由已公開的、相信是同系列產品但只作對地用途的東風15B所用的機動彈頭進行研判。(網絡圖片)

 

不過這兩種導彈在很多方面都於潘興2型不同,首先推進段大很多,不但有更高的射程與彈道高度,所能搭載的彈頭與儀器也可以更重;其次,由於是反艦用途,減速進入大氣層後雷達只需在高空(例:30-40公里)開機找尋目標即可,甚至可以使用光學導引頭尋找目標,不用像潘興2型般飛到更低高度及更近距離掃描地形(而且相關的地形對比技術已相當落後,今天基本上不會再用),故應能保持更高的墜地速度,從而達到更佳的突防性能。

有跡像顯示老解正發展一種具空中受油管及以發射小型ASBM為任務的H-6N型轟炸機。目前已發現這種新飛機的幾張模糊照片及衛星照,不過未見掛載該彈。(網絡圖片)

 

ASBM的真正難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法:

2011年6月1日穿梭機奮進號正於黑障區拖著長長的等離子雲、準備降落的情況。(網絡圖片)

黑障問題:

黑障是所有重返大氣層飛行器都要面對的問題:極高速度(>6倍超音速)重返大氣層的情況下,彈身與空氣的激烈磨擦後會產生大片的等離子體雲,不但完全隔絕電磁波傳輸,也會造成超高溫,令彈頭的雷達與紅外線尋的頭在相當長時間都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連接收電波指令改變軌道都沒有可能,要減速或者到30公里的低空後才可脫離黑障區。此時若不減速,只需很短時間就會墜地,根本不足以讓尋的頭索敵並進一步調整彈道以擊中目標。

 

左下為一處部署地點不明的中國天波OTH雷達,右下是廣東省惠來縣海岸的地波OTH雷達的接收天線陣列,長達600米。上圖則是中國沿海地波及天波OTH雷達陣列預計覆蓋的範圍(網絡圖片)

索敵及射擊管制的困難:

要在廣闊的大洋上找尋敵軍艦隊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現時搜索方法可分成陸基的長波超地平雷達、海基的艦艇/潛艇、空中的長程巡邏機及近地軌道的海洋衛星搜索/目標信號截收系統,不過各有各的難處,主要面對的是準確度、效率及時效性問題,例如陸基超地平雷達很受大氣層狀況影響,而且由於波長過長,就算多雷達聯網三角定位都很難找出目標精確位置;類似前蘇聯的海基及空基搜索效率不高且易成先制打擊目標;衛星偵察算是最好的方法,但由於地球自轉關係,近地軌道衛星每繞地球一圈都會移位,要重返同一區域都要等至少兩至三日,故若在軌衛星不多,也很難持續追蹤目標。由於ASBM索敵時間不足,若缺乏對目標的持續監控能力,即使發射導彈也很容易丟失目標,廢時失事。

US-A衛星每次回歸上一次通過地點時所形成的軌道覆蓋。由於每次公轉,投影點都會向東移一點,而且雷達覆蓋範圍比較狹小,加上幾乎沒試過同時有兩顆在軌,航母戰鬥群只要不往下次公轉的投影點駛去,理論上就可避過偵察。(網絡圖片)

 

神話衛星系統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分別是US-A核動力雷達偵察海洋搜索衛星,以及以太陽能電池驅動的US-P被動式電子訊號搜索衛星。以搜尋方法來看當然是US-A最好,但已發射的衛星中最長壽命也只有四個月,且經常故障,大大打擊了神話系統的可用性。(網絡圖片)

續下篇: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下)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下)

  續上文: 可能的解決方法: 解決的方法不是沒有,不過成本不低也是事實。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更重要的...

參考資料:

1. 〈失敗的先驅者—蘇聯對反艦彈道導彈的探索與嘗試

2.  "Chinese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ASBM) Development: Drivers, Trajectorie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Andrew S. Ericks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3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7-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