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敘土之戰 戰場無人機群打擊的啟示

2020-03-09 11:18:2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5:4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018年2月被敘利亞民主軍(庫爾德人部隊)擊落的一架Bayraktar Tactical TB2。(網絡圖片)

敘利亞政府軍在二月底向叛軍最後根據地伊德利卜省發動進攻,加上曾攻擊伊省內屯駐的土耳其軍車隊,炸死多名土耳其軍,土方遂於3月1日發動名為「春之盾」的報復作戰,支援叛軍並阻擊敘利亞政府軍攻勢。至3月7日,在俄國介入下,兩國停火並由俄土兩軍共同巡邏兩軍分隔線。

整體上土耳其在行動中並沒有達到戰略目標之餘,敘政府軍卻已確保阿勒頗向南交通的控制權並佔領伊德利卜省南部重鎮薩拉奇;另方面土軍表現也乏善足陳,反而在部分陸地戰場上讓敘政府軍佔了先機。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春之盾行動及薩拉奇(Saraqib) 攻防戰初期,土耳其空軍不但峙著空中優勢,在不越境的情況下壓制了敘政府軍空軍在伊德利卜戰場的活動,而且其無人作戰飛機(UCAV)部隊也協助叛軍對政府軍重要目標多次襲擊,一度令敘政府軍進退惟谷,甚至在重要武器上遭受嚴重損失。

土耳其攻擊無人機系統簡介。(網絡圖片)

 

土耳其無人機系統有何特色?

土軍今次較特別的地方,在於使用大量無人機,協助叛軍對付敘政府軍的高價值戰術目標,而且採取了至少兩種無人機與地面電戰技援部隊混編的支援攻擊體系。當然,就數字上而言,土軍被擊落至少八架無人機(每架大約500萬美元),但也換取擊毀了多輛戰車及俄制短中程防空系統,代價少而戰果明顯。

土軍以Bayraktar無人機攻擊敘政府軍目標的片段。由爆炸力不太看來,幾乎肯定是MAM-L彈械。照片拍攝方應為ANKA無人機。

 

由近年的戰例已可證明,若雙方都沒有絕對制空權,或者任一方都不想派出空中力量進入對方國境內轟炸(以避免事態升級),用無人機攻擊可能是有效打擊對手高價目標的方法。去年以色列為免空軍冒險,就派出大量巡飛彈 / 自毀無人機進行搜敵與攻擊任務,「造掉」了多個敘軍空防單位。

敘軍面對的困境其實和去年面對以色列時沒有分別:他們的空軍戰鬥機部隊及陸上防空部隊早已因內戰七零八落,加上原本就「很窮」,無法建立大縱深與多層次的防空系統,若沒有俄國全面防空情報與網絡支援,很難面對敵方即使是少數的空中集中攻擊。

Bayraktar Tactical UAS / TB2 UCAV,只使用熱訊號低的活塞引擎推動,載有四枚小型的MAM-L攻擊彈械,類近小型反坦克導彈,重量只有地獄火導彈的一半。(網絡圖片)

 

土耳其軍明顯學習了以色列「無人機防空壓制」的經驗,不過以更正規也更複雜的方式發動攻擊。土空軍的方法是長航時巡航的數種無人機及地面支援設施組成的偵察 / 攻擊系統,而且當中各有司職,例如地面電戰組除指揮車外還有KONAL電戰車,負責對敵方防空雷達遳進行電子干擾及對各在空無人機進行中繼通訊支援;ANKA無人機於9千米高空進行索敵及目標指示任務,至於攻擊任務則由潛伏附近空域的Bayraktar Tactical UAS 進行。這種多種類複數機群及地面電戰站協同作戰方式,只有很少國家可以進行,而該區甚至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這樣做,就是以色列也未見相關系統公開過。

KONAL電戰干擾車,專責針對前線敵方防空及砲兵雷達。塔台較高且有多片天線板的是R-ESS,每小隊四台,可探測不同波段及其方向;另一台是可視任務換裝各種模組化電戰天線R-EAS,可對目標雷達進行干擾、蓋頻及製作假目標用。由於地面設施發電能力可顯著增強,局部而言可以比飛機有更強的干擾能力,不過就很受地平線限制......由下面片段觀之,敘軍那部鎧甲S1防空系統的雷達很可能受嚴重干擾,甚至連在空監視的ANKA都沒法應對。(網絡圖片)

 

無人機的另一特點是可以飛得慢,容易隱藏於地形中,且只要飛行方向得宜,使用都卜勒效應分辦多個目標的雷達甚至會把這些看起來”不太動”的物體過濾掉,再加上體積較小,RCS也相對較小,導致大部分雷達的探測距離都減少,更有效於雷達有效探測範圍的邊緣活動;更有甚者,很多UAV也是以複合材料製作,引擎動力也小(Bayraktar更只是活塞引擎而已),熱能釋出亦低,以紅外線進行導引的防空導彈要對付也會遇上不少困難。

ANKA無人機主要負責在高空巡邏,利用機肚的天線進行電波偵測,亦利用機艏光學與紅外光電球搜索目標。不過本機搭載量較低,光電球也更像警用款式,主要還是針對低烈度地面衝突。(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由於土耳其發展了專用的小型激光制導攻擊彈械MAM-L,射程有8公里,GPS制導型更有14公里,足夠攻擊短程防空導彈車甚至防砲車;就算是少數具多目標攻擊能力的短程機動防空系統,若面對多架UCAV協同攻擊,也很難全身而退,其他高價值目標如指揮所、指揮車或補給車等亦遊刃有餘。

鐵穹之核心:EL/M-2084主動相空陣雷達及20發單元的塔米爾(Tamir)末端主動雷達導引攔截彈。(網絡圖片)

 

反制方法?

若果沒有足夠制空權,要徹底壓制甚至摧毀這種攻防一體的系統也殊屬不易,而可以預見的是,將來區域軍事強權間的衝突,雙方可能都沒有壓倒性的空優或空中電子戰能力,那究竟應如何反制?

1. 小型的低性能防空導彈?

這個名詞大家應該很陌生,不過小弟所指的就是以色列的鐵穹。鐵穹系統事實上連一般超音速戰鬥機都打不下,只能拿來攔截火箭彈或制導炸彈之類。然而其飛彈較低價格(40000美元一發)、所針對目標的速度以及”天女散花”式攻擊,剛好可以有效對付空域內小群無人機。

塔米爾導彈發射圖。EL/M-2084型雷達具備很強的多目標中繼導引能力,加上每枚彈都有自己的末端導引頭,故可一口氣發射多枚,而即使命中率較低,也可以透過2至3枚對付同一目標,以提高命中率。(網絡圖片)

 

事實上,由於美軍亦同樣在中東地區常遇到平價UAV及火箭彈的騷擾,他們亦已看到類似防空系統的價值,並已於去年8月通過購買兩個營的鐵穹,以作進一步驗證;另外,雷神公司亦已與Rafael 合作,並以鐵穹為基礎發展天獵者系統,作用也是以較低價格保護陸上戰術目標免受攻擊。

以軍仍在發展中的IRON BEAM激光砲,不過其對付目標仍然和鐵穹一樣。(網絡圖片)

激光砲 / 激光眩目裝置?

UAV的優點是小型、便宜及易隱藏,但缺點亦很明顯,例如防護普遍比有人機脆弱,且由於體形較小兼要顧及造價,普遍只會安裝任務所需的感測系統,一般有人機會配備的紅外 / 紫外線飛彈警報器與雷達波偵察 / 警報系統,廠方都不會裝備。二十年前的科索沃戰爭中,曾有北約的無人UAV在偵察途中,被由後方”摸到來”的塞軍直升機近距離擊毀。雖然無人機一般被視為可犧牲的,但這概念亦令UAV面對攻擊時更脆弱。

美軍現於驅逐艦USS DEWEY上試驗的奧汀激光砲,其實就是一種對付無人機感測儀器而射程更遠的激光眩目系統,本質上和161呼和浩特艦上的激光儀沒有大分別。(網絡圖片)

 

地基激光可說是對UAV更便宜的迎擊方法。軍迷界對於實用激光武器的一個古老諷刺是:永遠都是十年後實用化的裝備。的確,現時激光作為硬殺裝備,要對付有人高速戰機或飛彈,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其功率卻早已能應付外殼更簿且多由複合材料(燃點較低)所造的UAV,加上如上所述,UAV的軟殺防衛裝備普遍不足,甚至已被雷射照射都未必知道,其實更為脆弱;再講,一般激光也不需擊毀它,只有具眩目強度的激光器,就足以燒「盲」它們的光學感測鏡頭,而且每發的成本更低。當然,眩目性激光現時仍面對不同天氣下有效射程的問題。

在頓巴斯戰役中出現過的多種俄國電戰車,部分的性能與用途仍然不明。(網絡圖片)

 

地面的大型電戰系統?

現時大部分軍用UCAV還需要後方控制,能進行自主控制的,還需要接收GPS的定位訊號,並在攻擊時由後方下達射擊指令,或者需要向控制終端傳輸資料訊號,而類似土耳其這種攻擊系統,更需要大量資訊傳輸,這些都是電子作戰能好好發揮的場所;然而可能發生衝突的國家,絕大部分都沒有專職電子作戰飛機,在這個情況下也並非不能進行電子作戰,但就要由空中轉至地面了。

Krasukha 4(左)及Krasukha 2(右)。Krasukha 4甚至可以更強力的電磁潻定向攻擊,以更高能量的蓋頻破壞對方電子零件。(網絡圖片)

 

由1950年代開始,蘇聯空中電子干擾的水平一直落後北約,故過去也一直發展陸上電戰系統,以保障進擊中前線部隊的安全。正如前述,地面電子戰雖受地平線局限範圍,但電力供應更充裕,部分電戰能力如干擾及蓋頻等可進一步強化,有利有弊。不過這個部分的資料到今天仍鮮有公開,小弟掌握的資料也很少。冷戰後俄國雖然一度陷入極大的財政困難與研究斷層,但地面電子作戰仍然是發展重點。2008年至2019年一系列俄國邊境衝突、以及伊朗「擄劫」RQ-170事件中,相關部隊或裝備也似乎扮演吃重角色。

Borisoglebsk 2系統,主要由MT-LB履帶運輸底盤或BTR-80運兵車搭載,不過天線也有好幾種,可能和不同用途(搜索、定位、干擾、蓋頻等)與所針對的不同波段裝備有關。留意的是其主要干擾高頻與極高頻通訊,有可能是針對資料鏈的。(網絡圖片)

 

現時俄國公開而可以針對UCAV相關系統的新型地面電子車大約三種,即Krasukha 2/4(顛茄)及Borisoglebsk 2,Krasukha 2與4型前者針對空基雷達,後者針對衛星通訊、空基與地基雷達,而Borisoglebsk 2則可針對GPS與地面通訊。有消息指當薩拉奇攻防戰前期敘利亞政府軍因受到土耳其UAV大規模攻擊並被迫後退時,俄國運輸機運載了不明裝備來,此後土耳其UCAV有多架忽然失靈,攻擊次數大減,甚至連對敘利亞軍機的跨國界遠程攻擊都忽然失手了,隨後敘軍再收復薩拉其,而土耳其亦承諾與俄國停火。有指俄方很可能是將部署在俄烏東部邊境的電子作戰大隊搬到敘利亞來。事實上,俄國類似裝備在過去幾年俄烏衝突中,即曾對烏克蘭無人機及黑海上北約對俄國的試探,發揮不少的干擾作用。

美國陸軍也有類似的空地電戰組合,名為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Warfare (MFEW)與Terrestrial Layer System,不過其干擾系統Nero Jammer是由無人機MQ-1C灰鷹所擕帶。(美國陸軍圖片)

 

總結:

這十年來利用UCAV進行反恐作戰或一次性攻擊戰略戰術目標不在少數,其中以色列更是玩得出神入化,不過在攻勢作戰中利用多種無人機及地面支援車進行大規模攻擊這方面看來,今次應尚屬首次。雖然整體上土耳其軍行動乏善可陳,也沒法有效支援叛軍,而且行動的戰略目標也未能達到,但事實上也為日後中等強權間區域衝突及陸上進攻模式,帶來新一輪的啟示。

 

【軍事博評】William:由以軍空襲大馬士革機場看以軍獨特的防空壓制戰術

【軍事博評】William:由以軍空襲大馬士革機場看以軍獨特的防空壓制戰術

1月21日,以色列再次對敘利亞境內發動空襲,目標是距離以色列邊境不遠的大馬士革國際機場。是次空襲有數座俄制Pan...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3-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