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由「F-22」生產線拆除看歐洲「口罩危機」

2020-03-30 13:18:0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新冠肺炎疫情,最近在全球已呈現快速蔓延之勢,各國開始逐漸進入緊急狀態,試劑、口罩、手套、消毒液等各種醫療物資成了搶手貨。歐美各國不但大量地在全球(主要是中國)采購各種醫療物資,而且還把目光放到了別國訂購的這類物資上。於是我們看到:德國攔截瑞士的醫療物資、意大利攔截瑞士的物資、美國直接把日本的試劑盒運回了本國……一瞬間仿佛讓人回到了16世紀海盜橫行的年代,美歐各國撕破臉皮,國家形象全然不顧,道德准則拋諸腦後。

由3月開始陸續傳出不同國家的海關截留其他國家經民航貨機轉運抗疫物資的消息,部分國家索性出動自己空軍的貨機或共租運輸機實行物資"直送"。圖為早前捷克租用的AN-124重型運輸機,以運輸由中國訂購的投疫物資。(網絡圖片)

全球哄搶 先下手強

 幾個「文明」國家現在貫徹的一個字就是「」!事情開端是瑞士在歐洲各國搜羅的24萬個口罩,在路過德國時被該國執法部門直接「打劫」;之後中國緊急向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捐贈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總共12,500盒不知去向,經查是美國將這批物資中途「截胡」;再之前,俄羅斯捐贈給日本的2000幾個檢測試劑盒,由於是使用美軍運輸機統一運輸的,結果美軍就「錯誤」地將試劑盒運到了美國;緊接著,意大利又將瑞士訂購的一批消毒劑「順理成章」地扣留。

德國和意大利給出的理由是本國已經頒布了禁令,禁止包括護目鏡、口罩、防護衣、手套等在內的各種醫療防護裝備出口,勉強說得上是有法可依。但是美國的做法就有些不地道,毫無征兆之下就把「自家馬仔」的物資充公,而且連個說法都不給。當然,參見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給出的官方解釋也是一個意外的錯誤,看來關鍵時候美國確實喜歡「犯」各種低級錯誤。

、軍刀不及口罩?

瑞士亦曾是軍工強國,90年代前不單可產步槍、坦克,甚至更能自行設計與生產軍用機,圖為瑞士自行生產的PANZER 68型主戰坦克。90年代後,基於冷戰結束,其軍事工業縮減十分厲害。(網絡圖片)

 

所謂「遇事先知人間冷暖」,這次的攔路打劫風波,除了看清楚國際道德的虛偽,還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產業鏈齊全對一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就以這次被打劫的主要對象瑞士為例,大家印象中的瑞士是一個發達國家:這個以生產各種名牌手表、瑞士軍刀聞名的國家,相信大家並不會對它的工業水平有所懷疑。

瑞士SIG SG 550突擊步槍是聞名旳高精度自動步槍(當然連價格也很聞名),由於瑞士是全民皆兵制,所有已服完兵役並被編入預備役的平民家中都會有一把……(網絡圖片)

 

其實不止這些,根據統計,僅有800萬人口的瑞士,擁有14家世界500強企業,分別是:雀巢公司、嘉能可公司、蘇黎世保險集團、羅氏公司、諾華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瑞銀集團、ABB集團、安達保險公司、瑞士信貸集團、Coop集團、Migros集團、拉法基-豪瑞集團、德科集團。這些公司在業內都非常厲害,除了金融、銀行以外,羅氏、諾華還有ABB,都是實實在在的全球醫藥業和科技製造產業翹楚。作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瑞士還是世界第39大經濟體,瑞士的人均GDP排名第八,遠高於美國。

在創新方面,瑞士被譽為全球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國家之一,這次居然會跌在一件小小的口罩上?口罩也不是什麼很高科技難生產的東西,無非就是點無紡布,一般的化工廠都可以大批量的生產,至於生產口罩的流水線就更簡單了,整套生產線毫無神秘感,也不存在知識產權的問題。

如有留意外國的移民資格,會發現燒焊工是非常吃香的工種,這是因為歐美地區重事焊接工業的老技術工人大都已退休,而自動焊接技術卻又不能代替所有的焊接工序……(網絡圖片)

不單瑞士,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防疫物資上幾乎都大批「跣低」。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句話:「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由於受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影響,特別是受比較優勢理論及其在這一理論下所形成的「以市場換技術」邏輯的誤導,加上地球村的概念以及人工成本高漲的原因,很多國家對於不少低端生產製造業(或者缺乏價格優勢的中低端製造業)逐漸失去興趣,大部分國家已經沒有產品的全產業鏈了,國民已經把熱情轉向了各種高科技行業。但是要知道就算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也只能通過技術勞工的知識和經驗,其合格產品才能在生產線的下遊誕生。但是,如今在世界很多國家,這個群體一直在萎縮。

 

F-22的重新量產計劃因生產線已拆除而告吹,不過之前洛馬亦研究過以F-35的生產技術及裝備重新生產F-22。只是這種工程等如要重新設計F-22的規格,很多零件都要重新設計,其工程的浩大幾乎是研發新戰鬥機的60-80%,加上測試時間也要3年左右,全部加起來至少要5-8年才成事,根本就遠水不能救近火……(網絡圖片)

「F-22」的啟示

 這裏我們可以參考美國「F-22」生產線的例子。當初,美國率先在世界上研發出第五代戰鬥機「F-22」,飛機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性能上都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對全世界的空軍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孤獨求敗的美國政府仿佛突然腦抽筋,宣布停止采購「F-22」,同時在完成187架的生產任務後就拆除整體生產線。

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其他軍事大國異軍突起,美國一家獨大的態勢正在被改變,面對這種局面, 無論是美國海空軍還是五角大樓,似乎都顯得無可奈何。這個時候有人建議,美軍應該重建位於喬治亞州的瑪麗埃塔工廠裏的「F-22」生產線,這個建議恐怕無論是設計方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是製造廠瑪麗埃塔工廠都做不到。

F-22的脈動生產線。(網絡圖片)

 

首先,瑪麗埃塔工廠,它充其量也就是個總裝配地罷了,「F-22」的發動機、電子系統、雷達等都是在別的地方生產好發過來的,它們只負責組裝,就是說重啟「F-22」的生產線,不光是瑪麗埃塔工廠的事情,而是一系列子公司的事情。

其次,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該公司曾不止一次的強調其完整地保留著「F-22」所有的設計圖紙。但除了圖紙,生產的模具和材料呢?在停產了10多年後,當年生產「F-22」的絕大多數專用模具和夾具都已經超過了應有的使用壽命,包括「F-22」所使用的隱身材料在內的絕大多數關鍵材料已經不再生產,想要在短期內集齊幾千種,包括已經停產的材料在內的完整的基本原料,這難度可想而知。

編按:事實上若解決原料問題,外科口罩生產就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成都飛機公司拿了平時生產飛機零件的器材在一星期內就自行組裝成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很多歐美製造業公司要做到也不難,問題是……個半月的時間究竟他們做了什麼?(網絡圖片)

 

最後,即使擁有圖紙、材料、技術和機具,人員也成問題。當年參與「F-22」設計生產的科研工作者和組裝工人大部分都已經退休,想要組織幾千名熟練的組裝工人必須要大量的培訓時間,而最短周期至少也在5年以上。總結就是美國拆了「F-22」的生產線,現在想重建代價是高昂的。

就在此文章寫成之時,大批的歐洲國家仍在為各種醫療物資奔波,而且各國國內的疫情愈加嚴重。小小的一個外科口罩,無論從材料還是技術包括生產能力都不是很複雜。但卻反映出前幾年高喊的去產業化、去工業化帶來的弊端。小國尚且如此,大國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3-3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