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張競:港人避走寶島,影響兩岸關係?

2020-05-01 10:07:34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總統選舉期間支持香港反修例事件的台灣社運人士。(網絡圖片)

 

香港社會去年因為立法會修訂逃犯條例,引發抗爭運動與嚴重警民衝突,如今在疫情衝擊下,回首當時社會氛圍,必定讓人心感受良多。但是由於當時臺灣綠營執政判斷香港情勢發展,將有利於其操作選情,因此在選舉過程中,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定調為選戰重要標語,刻意營建臺灣社會恐懼與仇恨中國大陸思維。蔡英文總統更出面呼籲「一起撐香港」,要國人公開表達關注,因此在最後勝選後,政治觀察家都普遍認為香港情勢確實是對臺灣構成政治推移效應。

儘管臺灣多位政治人物在選戰中,確實成功將香港社會動盪情勢,順利轉化成政治選票提款機,並讓選舉結果獲得豐收。但事過境遷,最近對於香港政府開始搜捕涉及暴動罪相關人士時,綠營視而不見默不作聲,顯然證明香港社會當時各項訴求,對於臺灣綠營執政者來說,只是爭取選票論述口實,以及掌控權力操作工具。

編按:民進黨政府口頭上一直十分支持來台的香港抗爭人士,但說到法律與實質支援上,就普遍迴避甚至拒絕。(網絡圖片)

 

其實從當初香港學運領袖黃之鋒來臺尋求支援,希望獲得綠營政府修訂難民法提供庇護,受到當時閣揆蘇貞昌斷然回絕;浸信會大學學生會長方仲賢在社交媒體,以沾血饅頭來質疑民進黨收割選票,但除口惠外卻不願提供實質支援,引發綠營覺醒青年網路施壓,最後迫使方仲賢不得不馬上改口致歉,就更可以看出臺灣社會當權人士,其實並未真心關切香港民眾內心感受。

編按:方仲賢批評民進黨食香港抗爭者之「人血饅頭」,結果招來台灣疑似網軍「出征」,當即道歉並推翻自己說過的話,兩邊關係誰處強勢、誰處弱勢已經很明顯。(網絡圖片)

 

最近臺北又因林榮基先生所經營銅鑼灣書店在臺灣高調復業重新開張,當時綠營執政高層冠蓋雲集前往致賀,甚至蔡英文總統本人也送花致賀,因此又引發媒體關注,但是社會迴響其實相當有限。但很不幸地該書店在開幕前,發生潑灑紅色油漆事件,證明臺灣社會對於政治異議人士仍然缺乏寬容,由此顯現臺灣社會政治對立黨同伐異,最後還是走上只論立場不論是非之途,確實讓人相當遺憾。

不過當時臺灣社會綠色媒體順勢推出報導,提及香港民眾避禍來臺,運用去年香港社會事件各項政治標語及訴求,經營各項商業活動號召特色,引發許多臺灣與香港政治評論者與社會觀察家開始思考,港人如此避走寶島,是否將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在此提出數項觀點,作為各方思考此項問題時,值得深入觀察面向,希望能夠有助於相關學者專家理解掌握真實樣貌。

編按:有香港律師在臺北出資開設食肆,讓逃到臺灣的「手足」能有生活依靠。然而,這些「手足」連正式移民都不是,亦非反修例事件中的著名人物,在「寄人籬下」又因刑責問題不敢回港的情況下,又怎能蓄積政治能量?

 

首先必須指出,去年香港社會事件嚴重化後,港人移居來臺或是移民外國是否真如許多媒體推論般,形成嚴重外移現象,這是必須先確認之基本形勢。至少就香港人士移居臺灣來說,並未見到任何特殊變化或是顯著成長;同時香港民眾外移時,若要在移居地生存求活,必須考量很多客觀經濟條件,經濟強勢者採取投資實業,具有特殊專長者獲得就業機會,這都是相當複雜與艱難過程,因此若無確實證據,確實很難證明港人移居臺灣,足以產生嚴重社會衝擊,或是發生社會與政治影響力。

編按:要留意的是,臺灣社會中部分人的排外情緒其實比較嚴重,對於想在臺灣蓄積政治能量、在政治上支援香港社會運動的移民或「手足」而言,事實上也存在很大困難。(網絡圖片)

 

特別是香港民眾移居來臺,基本上都是散居各地,從未構成像是緬甸僑胞般之明顯聚落,因此當被稀釋在各個地方社區後,香港人士在臺灣恐怕很難在特定社區形成數量優勢,而民主選舉是依據選票多寡來決定權力分配,不形成優勢就無法獲得政治地位,所以就這個面向觀察,港人移居臺灣恐怕無法產生政治效應。

同樣再從經濟實力與社會風潮引領力量來說,香港人士要在臺灣社會很快站穩腳步,成為帶動輿論或是公眾意見之領航者,真是談何容易?就算是曾經匯入大量資金經營實業之港商,從來就未曾在臺灣社會能夠真正呼風喚雨、引導社會思維走向,最多僅能順勢而為,偶而會有些發聲空間,但絕對無法貫徹政治意志,產生明顯政策推移效應。

編按:銅鑼灣書店雖在臺北成功再開業,但筆者指出臺灣本來就有不少類似書店,加上林榮基先生亦已遠離香港,很難再取得相應的政治能量。(自由時報照片)

 

最後就要提到林榮基先生所經營之銅鑼灣書店;平心而論,其所以能夠在香港社會成為反抗意識之指標人物,或是抗衡大陸政治壓力與迫害之核心象徵,那是因為香港社會與銅鑼灣書店所構成之反差架構所致。政治的種子能夠開出花朵,必須仰賴適當土壤加上陽光與水分,但若是臺灣社會本來就有許多同質性書店,若所販售書籍或各類資訊媒體內容,在其他書店根本就是司空見慣時,林榮基先生銅鑼灣書店在臺灣復業開張重起爐灶,就無法保持在香港社會同等程度吸引力。

換言之,銅鑼灣書店之所以能夠受到重視,其實是因為受到打壓而仍然不屈不撓奮鬥;但在臺灣開幕時,當權政要紛紛前來道賀,豈不是讓書店經營者看起來像是當朝權貴所喜之紅頂商人,請問在如此反差下,對於位在臺北中山區南京西路的復刻版銅鑼灣書店來說,怎麼可能是像好兆頭呢?

回想過去數十年來,大陸異議人士流亡海外,推動民主運動風潮不斷,從北京之春開始到日後六四民運人士,最後結果如何?政治運動必須要有適當社會條件,植物脫離土壤就是無法存活!香港人士避走臺灣原因很多,但熱衷政治者畢竟都是少數,經濟發展與社會條件才是最主要考量因素,假若無法認清此點,所有政治判斷只受媒體報導操弄,又不去觀察思考臺灣社會現實狀況,豈不就是閉門造車?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5-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