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名嘴談軍事 可以錯得有幾深?

2020-11-09 13:30:0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據中時電子報報道,李姓名嘴指「F-5E服役47年,掉了35架。前幾年整備期間還好,後面幾年幾乎每一年掉1架……」問題是國軍F-5E戰鬥機同型機上一架墜毀已是23年前的事,就算計上RF-5E或F-5F,都是9年前的事,每年掉一架都不知如何說起。  (照片來源:Blair's 軍事,警察及消防攝影)

 

小弟開始構思這篇文時,驚聞國軍空軍機師駕機時發生事故,意外殉職。先在此表示哀悼……然而同時看到的,卻是一堆名嘴大罵戰機老舊導致飛行員喪生,順道視乎自己立場將矛頭指向不同政黨之類……小弟心想:連飛機都未打撈,事故原因調查才剛開始,怎麼這些人像先知或專(磚)家一樣一錘定音?

 

需要指出的是,現時在飛的美軍B-52H都是1961-63年出產,而T-38C (F-5E型的母型)都只是1961-70年生產的T-38A型的期改裝項目。這些飛機都比國軍失事F-5E老7-17年.....(來源:美國空軍)

 

可惜的是,華文網絡界不少名嘴(或可稱KOL)很喜歡化身成包括軍事專家在內的各種知識領域的專家,並適時發表各種「偉論」,不知就裏的粉絲可能照單全收,但遇上懂的人或該門知識領域的受好者,就會原形畢露。不過,基於愛好者(尤其是了解得深入的)人數總是遠少於不懂的人,加上網絡的傳播速度,嚴重誤導甚至是故意騙外行人的說法總會成為主流,實屬可恨,這可能也算是在軍事界中的「另類常識 /另類事實」吧。

以下是盤點近年來較具代表性的KOL軍事及軍事技術「誤讀」……

 

本年三月試射失敗的長征7B型火箭。這是該系列第二射及該型號的第一射,現在可還未知失事來源,但由發射片段和長征7原發射片段比較,事故可能發生在第一節及助推段脫離時,有可能是脫離時超過負荷的震動甚至撞擊,令第二節火箭故障。(資料來源:航天愛好者網)

沒有最新芯片,舉國軍工及航天會「扒街」?

城中某位著名的潘姓工程師在其FB上變身軍用或航天芯片的名嘴,指出美國禁運最高級晶片可能影響日後航天工業的運作,但由其文章中可見,似乎不知道一般軍事迷都可能懂的常識-這些軍用 / 航天用芯片通常更追求穩定性能及抗極端溫度與輻射的能力,而不是運算能力。一架軍機在發展時通常會用設計當時(計設凍結前十年內)的電子零件及火控系統,加上當時都是裝備軍用晶片,其一定比同期民用晶片落後,故幾乎可以說一出來就「落後」於民品。B-2出廠是1988年,但其竟然仍有70年代後期還在用的類比電路,甚至到今天部分仍未更換。

 

1990年B-2的生產線。去年美國空軍發表B-2的平日整備片段,發現維修員還在焊接修理B-2的類比電路,這可是70年代的東西了......(資料來自:Aerospaceweb)

 

F-22至今還是最強戰鬥機吧!2004年第四批次量產型,中央主電腦用的還是1993年生產的PowerPC603芯片6塊,現在可還是飛得很好!而F-35採用更多隨插式處理器,方便更換硬件,但今天F-35 BLK 4之前的版本更仍是用65nm晶元的處理器,至現在因為軟件升級至原有處理器難以運作,才開始籌劃14nm晶元的CPU

 

即使已轉用隨插式處理器,美國空軍為F-35 BLK IV所選用的處理器還是較舊的型號,而且依壽命來看至少還會使用8-10年。(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更重要的是,航天用芯片事實上也不用太複雜 (就算是多次返回的獵鷹9,也只是用3塊雙核X86處理器那是2007版本了),因為不是一次性使用,也就一年使用幾次而已,而且涉及的訊號處理工作只有儲存火箭計時與程序資料、適時執行相關指令、操控燃料泵運轉、何時關機或讓另一節火箭點火、參考陀螺儀 / INS / GPS訊號或星光導航來調整軌道等。這些計算工序都要比3D立體影像運算簡單得多,70年代火箭與衛星的電子系統都做得到(別忘了穿梭機的電子科技基本上就是70年代的產品,甚至仍然有大量晶體管及類比電路),難得到今天的航天研究者嗎?

 

早年美國國防部控告供應商在深圳華強北路(俗稱華強北)購入偽劣電子零件,但嚴格來說那些不是什麼偽劣品,而是國內商人向各地舊電子廢品商收購並翻新電子零件,畢竟很多美國軍方所需零件甚至芯片都停產多年,甚至連內地電子廠商都不生產,要維持供應就只能靠這些了。(圖片來源:搜狐網)

 

項目已暫時凍結的美國海軍與英國航太聯合研發的電磁砲,射速與威力已大有增加,但整個糸統體積仍相當巨大。(Youtube 視頻截圖)

 還在研發中的東西當「神咁拜」?

唯武器論是指戰爭中唯一決定成敗的,是武器的精良與否。唯武器論不但是軍事愛好者初哥的普遍毛病,可說也是名嘴講軍事最常犯的問題,而且他們往往把先進武器當成乾坤一擲的「神器」,早期把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超級核動力航母和無人機等「神化」,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種人比較大的問題是沒能理解軍事裝備的運用多是體系運用,需要整個系統例如偵察、目標指示及戰果評估等並行運作,才可發揮應有作用;更加重要的是,過去歷史可見,除非技術差距太大(這其實亦代表整個科技世代與系統先進性差距太大),否則對方的先進武器通常仍可經己方另一些技術的優勢緩解差距甚至抵消優勢。

 

以最近大放異彩的土耳其無人機TB-2為例,它代表的是一種兼偵察、電子作戰和空中攻擊三位一體的無人機系統,若缺了任一層面,攻防能力會大打折扣,且今天的無人機普遍沒有針對敵方航空器及導彈的預警及電戰系統,若給敵方防空系統發現,還是比較容易被擊落。(來源:Mato Blog)

 

「唯武器論」的變種是,一些新概念武器(例如激光)一有進展,部分KOL就會毫不猶疑地加以吹捧,甚至驚聞是改變軍事競賽形勢、把對手瞬間打得滿地牙的神兵利器!

事實上,有些新武器,往往需要投入年期不短的測試,清楚驗證其實用性及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限制,並證明其效益仍是相對大於限制,才有可能投入生產並服役。事實上有很多所謂新式武器最後也是沒有下文、無疾而終,也是基於這個緣故。任何先進武器的研發,都要先走過這個流程。

 

小型化的空對空導彈70年代曾大力發展,當中AIM-95及SRAAM更是性能懮異,但最後都沒有發展下去。右圖為遊隼空對空導彈的CG圖,彈長只有AIM-120的一半。(來源:Military-today騰訊網)

 

 

就拿單機掛載多枚小型飛彈為例。此前雷神公司宣佈自費研發並發展中的遊隼空對空導彈其實不是全新的玩意,70年代後期英美分別發展AIM-95及SRAAM這種只有響尾蛇一半甚至更小的小型空對空導彈,其性能十分出色,且一個掛架可搭載2-4枚。只可惜該彈在發展價格上大幅提升,性能卻沒有明顯超越響尾蛇或其他西方盟國用的最新式空空彈的改良型,在成本效益驅使下並沒有再研發下去;再近一點就是洛馬集團2014-16年提出的小型CUBA空對空導彈,然而在一輪討論後,就好像消聲匿跡似的。遊隼是否會步同樣命運?這點可沒有人知道,畢竟要等開發完成及實用產品是否達到所要求的戰術目標,才可下斷言,否則以現在僅有的資訊去評估,甚至想像成為戰場神器,其實有點「無謂」。

 

作為試驗電磁砲平台的海洋山艦自多次試射後,近半年還是靠在葫蘆島附近的港口,有可能要等電磁砲的下一個改良版本完成,才會繼續測試工作。(來源:中華網軍事)

 

電磁砲也面對類似這個問題。早年無論中美的電磁砲的發展都頗有苗頭,什麼7馬赫極速、32mj砲口壓、6秒一發等不絕於耳,甚至連中國都搞了個世上首個裝船的電磁砲。然而近兩三年大家的計劃好像都突然消聲匿跡,美軍甚至調整發展策略,將電磁砲的優先次序調後;解放軍似乎也放緩了相關發展。事實上,即使已成功發射,電磁砲仍要面對電源、充能問題、磁軌磨損與壽命、發射後冷卻、彈葯是否能導引等問題,至少要等到這些問題解決,才可言實用化。

 

印度軍好好打?印軍山地部隊很厲害?

近日中印邊界持續緊張,兩國持續增兵拉達克地區對峙,甚至打破過去的慣例,開始在邊境前線紮營過冬了。早前有城內蕭姓名嘴則已指印度有世上最多的山地部隊,在高原地區作戰倍有優勢云云。很明熕這位名嘴連山地部隊是什麼,以及印軍實際情況都不知道。

瑟亞琴冰川的印軍山地部隊。和其他山地部隊一樣,印軍山地部隊最大的問題,還是支援火力薄弱。(來源:Indian Strategic Studies)

 

必須指出,印軍一切所謂山地作戰經驗,都是圍繞與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部隊與伊斯蘭教民兵的遊擊戰、治安戰,其中算贏得最漂亮的,是1999年圍繞瑟亞琴冰川展開的攻防戰為主,結果印軍以比較嚴重的傷亡取得勝利並奪取海拔超過6000公尺的冰川及周邊高地的控制權。

然而印軍的勝利是建立在人力、火力更弱且投入兵員不多的巴基斯坦軍上,更重要的是,以上的山地戰中大家都欠重火力支援(而且當地地形是惡劣到重火力也很難上山),幾乎都是靠單兵意志取勝的。若在高原中較平坦的地區遇上正規部隊的火力,那就......

 

LCA發展達30年以上,但現在仍未能全面展開量產,已揭示印度軍工的各項缺點。現在更在搞稍加放大版本的LCA MK-II及其海軍型,一個系列的飛機竟然有四個差異巨大的氣動構型,研究及整備難度大增,外行軍迷都會對HAL的想法提出質疑了,圖片來自Defense Aviation PostTwitter

 

但作為現代軍隊,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未達標」,例如在軍備上未有確立標準制式,國防工業也處於嚴重發展不良狀態,各類不同國別體系的武器都給「大買特買」,自己生產的卻未成主要體系,這對於後勤及軍事物資生產上都是莫大的負擔;相對地,中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雖然在高技術生產上仍比上不足,但工業生產規模已是全球謹見,絕大部分軍需物資都能自產或在國內企業中找到合要求產品,而且軍備體系雖然是以俄系及歐系為主體,但可以生產的都盡量自己生產,且已明確出現屬於自己體系的軍備制式。

印度軍隊事實上還有一堆問題,例如士兵役齡過大,以及後勤給養分配不佳,只要查一查印度報刊都見到報道,去年已有駐山區士兵投訴伙食不佳,部分糧食甚至變成疑似動物飼料,而且長官似乎有剋扣糧食的情況,這在印度國內曾引發軒然大波。

 

為準備過冬,解放軍除已準備好耐寒披服外,在班公湖後方地區更建了一系列以太陽能及熔鹽儲能為主的恒溫組合屋式臨時軍營,讓士兵在大雪溯烈的冬天都能保持良好的居住環境,而這裏只距離前線不足十公里;相對地,拉達克地區印軍還是睡保溫帳蓬...... (照片來源:Indian Defense News 及解放軍報微信公眾號網頁weixin.qq.com)

 

之前小弟已分析過兩軍對戰的可能性,在此略過不述,但只要看看近日中印兩軍前線士兵情況的新聞,就可知兩軍在軍事準備上的差距:印方正為士兵緊急向外國訂購耐寒服(沒錯,緊急訂購)……印方本來是棉花生產大國,近二十年輕工業也大有進展,可耐寒服似乎是儲備不足,需向外訂購……行文至此,一般智力水平都可知道兩軍在軍事後勤的水平上究竟有多大差距了!

後話:

要說例子,可謂「一匹布咁長」,甚至連類型都是千奇百怪,但萬變不離其中,目的就是要點擊數不要質數,把粉絲當兒戲而已,更有甚者是故意貫輸某種成見(不論是什麼立場),借以爭取更大輿論影響力或更多收入。這種在軍事和科學領域上散播Fake News的行為,除讓民眾盲目亢奮之外,究竟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11-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