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三三制與捷克造——還原《長津湖》中志願軍戰術

2021-10-16 22:23:40 最後更新日期:2021-10-22 16:52:20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109AAA《長津湖》劇照。(Bilibili視訊擷圖)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內地電影院因為一部國產戰爭片《長津湖》大熱,這部耗資超過10億人民幣,由陳凱歌、林超賢、徐克連袂執導的大片,短短7天的內地票房就超過30億,成為了這段時間內地討論度最高的電影。關於這部電影網上的評論很多,對於和志願軍有關的電影,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觀後收集了一些網上的觀點,并就此從戰術角度談一些觀後感。

192A編按:《長津湖》電影中比較少有反映三三制的鏡頭,不過就只展現了三人作戰小組的情況,而且……連疏開的距離都是錯的。若在真正戰場,這種三人一直線應該「活不過三秒」(照片來自Bilibili視訊擷圖及連結1)

「三三制戰術」

長津湖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的直接較量。此戰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拐點,電影《長津湖》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5snp1np046rq49nr995s2n70150qo839編按:解放軍早年三三制戰術最大優點,其實是更容易分派人力,在一個戰鬥群正面攻擊時,還有足夠人手進行各種戰術動作,例如迀迴到側翼,或者預先趕到對手可能撤退 / 增援必然出現的路上,進行前出偵察 / 埋伏,或者突襲追擊潰退的敵兵。(網絡圖片)

有一些軍迷觀眾觀影後認為,電影沒有拍出解放軍戰爭中進攻和防守時隊形、戰術真實的一面,尤其是未展現令人念念不忘的「三三制戰術」。所謂「三三制戰術」就是三人一組,三組一班,三個班為一個戰鬥群,在戰場上分為三個梯隊,分別擔任進攻、掩護和支援的任務。該戰術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由林彪提出,成熟于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解放軍步兵訓練大綱中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QqX hmivixm9572402編按:三三制構思是來自日本帝國陸軍30年代的小組戰鬥編制,但在任務劃分及進攻性 / 進攻秩序上更為細緻。過去的戰爭電影中大約只有《南征北戰》可比較完整的拍到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使用三三制進行推進的情況,但隊形疏開這點還是沒法在保持電影氣氛的情況下有效體現。(網絡圖片)

不過,筆者認為不能怪導演,實戰和電影本就是兩碼事,要想在電影上百分百重現真實的戰爭場面確有難度,這一點有例可尋。在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大型戰爭片《南征北戰》,出於嚴謹,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專門向當時的上海市長兼解放軍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以及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打報告申請。陳毅和粟裕不但同意拍攝計劃,並為此抽調了解放軍的一個師配合拍攝,其中有一個團剛剛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可謂是實戰經驗豐富。

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事訓練在亞洲來說是最好的,但在機械化及火力至上的美軍而言就有點華而不實了。而且即使他們在步兵分隊戰鬥上相當純熟,但在太平洋上遇到美軍時,好像一切步兵戰術都要忘卻一樣,重回各式各樣的萬歲特攻,結果大部分時間還是造成遠超美軍的陣亡數字 (有時甚至是美軍的10至20倍)。

最初拍攝時,導演組要求參演部隊一切都按照實戰來,結果拍出來的效果令人失望:因為解放軍當時對於打仗時士兵之間的距離有明確的規定,特別是攻擊時相互間距離不能太近,此外輕重機槍手都嚴格按照實戰時三點射操作,沒有造成長久不息的槍聲。所以,當戰士們按照條例規定的隊形一散開,鏡頭不僅捕不見人影,導演們原先期待的激烈槍炮聲也沒有出現。最後,導演們只有重新安排戰士的企位,這樣才讓鏡頭充實,戰鬥激烈起來。此片推出後即成為國產戰爭片中的經典之作,正因如此後繼的中國戰爭片也大多按照這個模式拍攝。

2C88882C5A509B7D.6B036161.jpg朝鮮戰爭中的志願軍,幾乎變成二戰美日蘇步兵武器的展覽場,例如由左圖開始,計有美國的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其實當輕機槍用)、日本的92式重機槍、美國的M3衝鋒槍及蘇聯PPSH-41波波莎。除此以外還有部分舊式德制武器,甚至可以找到很多生產數量不多的非軍用制式武器,不一而足。(圖片主要來自"手持利刃拒虎狼——志願軍陸軍武器巡覽(日械篇)")

志願軍的裝備

每逢戰爭片,軍隊的裝備問題都是軍迷關注及吐槽的焦點,這次《長津湖》也不例外。不過筆者翻閱網上一些評論,覺得有些觀點並不正確,舉例如下:

F601F601363BAA

對於抗戰前的國軍而言,捷克的ZB-26(ZB vz. 26)可說是利器之一,畢竟幾乎可以單人操作,攜行方便且射擊準備簡單,可更易伴步兵進攻。(網絡圖片)

不少軍迷指出,影片中志願軍使用的「捷克造」機槍(筆者註:ZB26式輕機槍),彈夾都是彎曲的,這並不符合真實情況。筆者就認為這點值得商榷,片中使用的並不是捷克造輕機槍,而是日本的「99」式輕機槍。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早期使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內地俗稱「歪把子機槍」),因為效果不好,且日本軍隊在同中國軍隊交手的過程中,發現了中國軍人的「捷克造」非常好用,於是後期直接開展逆向仿製工程,仿捷式設計製造了「96」式輕機槍,同時為了增加彈容量,將彈夾設計成彎曲形狀。

27785bdebbea4d7e82df2f98eac2e4f2編按:關於99式是否ZB-26型輕機槍的仿製品,其實大有商榷餘地,因為兩者的內構其實完全不同,99頂多只是26的精神仿作而已。日軍99式輕機槍最大的改進點是使用3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較好,除作為步兵班主要火力支援外,還能兼作對空,甚至能作為半自動精確射手步槍使用。不過志願軍基本以前兩者作主要用途。另外,由於解放軍的武器來源主要是戰後收繳的日械以及內戰時國民黨降兵帶來的國造軍火與美械,志願軍入朝時基本是日、美為主的萬國牌來的,至1953年朝鮮戰爭完結時,蘇械才開始成為主力。(圖片來自連結1)

但「96」式輕機槍仿製的時間過於倉促,下發部隊後發現各種小毛病不斷,在日本軍中反響不好,日方後來就對「96」式機槍進行多次改良,最後改進成為「99」式輕機槍,而這一款輕機槍一直被日本軍隊使用到1945年投降。

現實中志願軍在長津湖的參戰部隊,是來自解放軍華中野戰軍的第9兵團,該部隊前身就是在山東和江蘇作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與日本部隊作戰到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這支部隊繳獲接收了不少日本的裝備,因此在這批志願軍手中使用大量「99」式輕機槍,還是合情合理

目前,《長津湖》的劇組尚未公佈影片中各種裝備道具的詳細介紹,影片中出現的機槍是否嚴格考證後的「99」式輕機槍還不得而知。如若是真,影片道具組的工作可以說是相當嚴謹考究的。

9or745rs由於裝備中收繳國民黨軍美械佔了相當部份,志願軍不單擁有巴祖卡火箭筒,後來甚至還有仿製M20超級巴組卡的51式火箭筒!不過當時的火箭筒,還是飛行速度較低且還只是打坦克、機動車輛或打強固據點的利器,拿來對空的話......那個彈道可真的連擾亂飛行員投彈的能力都沒有。真正有威脅力的對空火箭彈,可還要再等十年......(網絡圖片)

認真看完全片後,筆者認為片中出現的很多道具,其實符合那個年代的印記。例如片中有用火箭筒擊落飛機的片段,但使用的「巴祖卡」火箭筒是美式裝備,這一裝備的出現並非對史實的篡改,就在長津湖戰役前一年多的時間裡,華野先後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裡,接連吃掉了國民黨的多個全美械配置的王牌軍,大批的美械幾乎被華野盡收囊中。所以「巴祖卡」火箭筒對於華野的士兵來說並非罕物。當然,使用火箭筒打擊飛機的橋段就有點想當然,算是一個小瑕疵。

5C073只能說,影片中這種人海攻擊密度甚至比現實出現過的更為誇張,根本只是CG畫出來變好看而已。這種密度不但難以協調,且只要一挺機搶甚至一發迫擊砲彈,都可隨便掃倒3-4個班。(網絡圖片)

雞蛋裡面挑骨頭

《長津湖》中有很多血腥戰爭畫面,自荷裡活大片《雷霆救兵》後,似乎全世界的戰爭片都喜歡這個基調。只是電影裡出現的幾次戰鬥情景,確令筆者對於影片的寬容度打折扣。

首先,就是連隊的名字第七穿插連」。依筆者所知,「猛虎連」、「鋼刀連」聽得多,但從未聽說解放軍部隊裡有「第七穿插連」這樣稱呼連隊的方式,也許是導演為了突出七連的任務自己加的,但在解放軍的歷史上,從來沒一支這樣稱呼的連隊。而電影中七連在過石頭河那一段裡,吳京飾演的連長突然爆出一句:「全連以四四六陣型前進」,這個名詞又讓筆者摸不著頭腦,翻查許久也未搞清楚什麼是「四四六陣型」,有可能也是導演或者編劇臨時拍腦袋想出來的。

其次,影片在反映殲滅「北極熊團」的新興里戰鬥中,有一幕長鏡頭顯示部隊衝鋒時,所有的志願軍戰士一窩蜂地湧上。事實上解放軍上戰場,衝鋒是有嚴格的行動規定,不會出現「倒泄蘿蟹」的衝鋒模式。這一點可以參照上面提到的影片《南征北戰》,片中解放軍展開進攻時,所有戰士們都踎著腰快速前進,發起進攻後立刻散開,從多個方面向敵人陣地發起攻擊。《長津湖》裡的這一段,簡直就是韓國電影《太極旗高高飄揚》的翻版。後來筆者搜索發現,這一段確實是由一位韓國執行導演拍攝的,難怪會呈現如此的場景,讓人頗倒胃口。

1450546083094a3a8804ab0baffecb2c編按入朝的志願軍最初期是沒有坦克的(亦即長津湖戰役及之前其實沒有志願軍坦克),直到19513月第一支換裝T-34-85坦克的志願軍裝甲部隊才開入朝鮮。事實上志願軍的坦克部隊也只是充當步兵攻擊的機動火力點。(圖片及資料來自志愿军的“万国牌”武器(装甲部队)篇

最後,筆者對於現在導演的想像力實在有些難以言表。影片中有一段與美軍坦克1v1決鬥的場景,看似精彩火熱,但是怎麼看都覺得是在cosplay《獵殺T34》或者《狂怒》。要知道當時的坦克裝甲兵,對於解放軍來說是高科技的兵種,部隊裡若是有駕駛坦克技術如此嫺熟的士兵,早就被當時剛剛組建的坦克部隊撬走了,所以相關場面在熟悉解放軍歷史的人看來相當尷尬。其實,筆者認為若導演組想拍攝志願軍打坦克的事蹟,不妨參考下志願軍12軍31師91團,在1952年秋季反擊戰時的官岱里之戰:戰役中擊毀美軍坦克7輛、繳獲1輛的戰績,比雙方開坦克單挑真實而且精彩。

109000091r6o3nsrr85編按入朝的志願軍最重型坦克也是解放軍1950年代最重型坦克史大林2型重戰車。(圖片及資料來自 志愿军的“万国牌”武器(装甲部队)篇

當然,電影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總體來說,電影《長津湖》瑕不掩瑜,這部片子確實是多年以來,中國拍攝的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上乘之作,雖然影片長達三小時,但確實值得一看。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10-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