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長者急症室苦等40小時 公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2021-10-19 16:44:30 最後更新日期:2021-10-19 17:00:18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AnE筆者認為,香港的公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也非一朝一日之事了,可能是比房屋問題更大的民生問題,情況已惡化到不能再忍,不能再拖的地步。(資料圖片)

大家猜猜,一位長者到公立醫院急症室,在分流站被評為「非緊急」的情況下,由登記輪候至見到醫生,再在醫生問診後確定須住院留醫,然後再被安排上到病房,整個過程一共需要花多長時間呢?

筆者先分享個人的親身經歷。

10月14日重陽節凌晨1:17分,筆者陪同母親到某公立醫院急症室,當時在急症室大堂等候的人坐滿了三分二的座位,考慮到當中不少是陪同看病的家人,個人覺得已不算太多人輪候看急症了。可是,整晚被叫號入內看診的時間間隔卻很長,接近天亮時,甚至再無叫號。

坐在筆者鄰座的太太,整晚叫痛,陪同她的丈夫在天亮之前支持不住離開了,留下她繼續叫痛。天亮了兩、三小時之後再開始叫號了,但來看急症的人也開始多起來。整晚叫痛的太太也不痛了,原本臉色蒼白的她,也稍為有了點精神。原來,這位太太是比我們早來,13日晚11時多已到,由疼痛等到不痛了。

另一位男士聽到我們與這位太太的對話就緊張起來,因為他凌晨4時才到,天亮後我們都未能見醫生,那他要等到何時?我就跟他說,坐我們後面的嬰兒和兩歲小孩,凌晨3時多到來,一個發高熱,一個肚子痛,都哭了一整晚都未能被見號見醫生。

到早上8時許,母親終於被叫號進去照X光,9時許見到醫生,說她須要入院,我們就在急症室大堂等候上病房。因為怕走遠了會錯過上病房的通知,筆者也就只好在便利店買了些小食及瓶裝水給母親補充體力。但至下午2時許,仍能未安排上病房,自己已連續13小時未睡、未吃,已支持不住,眼看母親身體狀況尚可,在未等到老父來「接更」前就只好離去了。

後來從老父了解到,他到急症室後繼續陪母親等候到下午5時多,終按耐不住,也不理大堂工作人員阻撓,他便自行按電閘掣硬闖護士站,跟護士長理論,得到的回應只是:「有人等30個鐘都係咁等啦!」

硬闖過後數分鐘,就有叫號讓母親入內,但不是上病房,而是被安排在「上房等候區」等候。因為該等候區在急症室診症區內,所以老爸也只好回家了。母親最終在15日下午約4:45分上到病房。

由14日凌晨1:17分到急症室,至翌日下午約4:45分上到病房,足足等了39小時28分鐘。由醫生說須要留醫計起,也等了31小時。筆者想藉此問問醫院管理局,究竟一位長者在急症室等候近40個小時才安排入院上病房,安排合理?這段等候時間,病人以及陪同的家人的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的權利在哪?

公立醫院急症室人滿為患,有些病患在大堂等候時連位坐也沒有,病患能站多久?有家人陪同的病患,尚可由家人代為買吃買喝的,獨自到急症室求診的在這漫長等待中,又如何是好?筆者當日就見到有病患在等待期間走開了,回來想問叫了號沒有,卻無醫護能清楚回應。

近日《亞洲周刊》副總編輯江迅先生入院後,便懷疑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病亡一事,引起多位知名時事評論員聯署去信行政長官,要求關注事件。

香港的公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也非一朝一日之事了,可能是比房屋問題更大的民生問題,情況已惡化到不能再忍,不能再拖的地步。前線醫護亦面對巨大壓力,那位護士長對筆者老父硬闖護士站的回應,筆者覺得不是冷漠,她只是道出了公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事實。在面對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病床床位嚴重不夠,前線醫護人員已跑來跑去做不停手,他們又可以怎樣做?醫護人員就不用吃、喝、拉、撒、睡嗎?

筆者的眼科醫生就曾跟筆者說,他仍在公立醫院服務時,每個病人診症只得一兩分鐘,不是不想和病人溝通多一點,而是連吃飯時間都不夠,根本是無可奈何。可見現在的情況不但是病患受苦,前線醫護亦受苦

如何解決公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這個問題,除政府要積極想辦法處理外,亦需要整個香港社會面對的共同問題,把責任推來推去,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但政府也得向社會表現出決心、積極有為。筆者明白,政府要解決房屋這個民生面題,工作已十分艱鉅,但公立醫療問題亦已到刻不容緩的時候了,否則又要等到中聯辦官員落區到公立醫院走走,關心病患,到時港府才積極處理,無疑就會有些難堪了。

順便提一下,無論誰想當下一任特首,在現今新政治環境下,看來誰更積極、誰更有法子、誰更有決心解決香港民生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人,就最有可能跑出。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10-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