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安道全:《香港抗疫日記》 第六篇 2022年2月19日

2022-02-20 15:46:36 最後更新日期:2022-02-21 11:04:01
安道全

香港公共醫療前線醫生
蓼兒窪,方圓八百餘里,俺就在那兒紮寨落草,不受朝廷管轄。

 main qiA編按:即使到寒流來襲前一刻,還有不少病人未能進入室內避風雨。不過就算能進入室內,院內的擠擁問題還是非常嚴重。而且亦難保幾天後是否還會再出現無法疏導的情況。(YOUTUBE擷圖,原片段為香江望神州頻道)

 

過去幾天,求診病人到達急症室後,由第一個步驟的登記,到候診、見醫生、進行各類檢測化驗、接受初步處理,到安排部分病情輕微的人出院,以致最後一步讓嚴重患者入院的整個流程,都因為病人太多、醫護人員極度不足,以及醫院病床嚴重缺乏等各類問題,在每個環節上都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塞。這是行醫二、三十年來,從未見過的慘況。

和新冠病毒感染無關的求診者,已經算得上是幸運兒,但要完成整個求診過程,也可能要耗上四、五個小時。然而,那些經診斷後被認為需要住院的病人,單單是等候入院前的例行新冠病毒快速測試,往往就需要四、五小時,甚至更久。一旦檢測到是初步確診者,更要等候最終的化驗室報告核實。由於這類病人需要住進隔離病房,而隔離病床位難求,所以這些人要在急症室擠得出的每個角落,一等就等上一、兩天。

那些沒有病徵或病情輕微的確診者,早已被勸喻回家作自我隔離,等候統一的中央調派,稍後轉送到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或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進行監察、治理和隔離。據同事所說,現在的等候時間已經長約七、八天。

為了解決確診病人入院受到嚴重阻滯的情況,各所醫院過去數天已出盡法寶,透過暫時終止一些非緊急的服務,從不同部門釋放出空間,改成臨時放置等候入院病人的區域。但這些努力都只能是杯水車薪,一、兩天內這些騰出的空間已經又塞滿了人。面對每天接近7000的初步確診者,從四面八方源源不絕湧來的病人,這些空間是遠遠不夠的。

 main qiB編按:現時醫院內很多非急診用房間都已被用作安置等候分流與入院的確診者,但湧入的確診者仍眾,加上醫管局又因管理或送院困難而未肯將其他確診者先轉送至合適的社區會堂或空置學校之類,情況依然在持續惡化。筆者甚至勸讀者及友好等保護好自身,不然有傷或其他事要進醫院,漫長的等待將可能更難受。(YOUTUBE擷圖,原片段為無線電視新聞)

 

等候入院的確診病人,如今散佈在急症室候診室、走廊以及其他新騰出來的區域,又產生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這些病人本來是因為病情頗為嚴重才需要住進院的,但這些新增的區域都不是真正的病房,遍佈在醫院的不同角落,缺乏病房的人手和設施進行適當護理,而他們也並未被正式視為已經入院的病人,就連對他們的正常監察也存在灰色地帶。單憑急症室的力量,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藥物治療,病人的生命安全確實未能得到有效保障。急症室的醫生每天還要花時間為散落在不同地方的病人評估情況,重新決定入院的優先次序,耗廢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也阻礙了正常的診症和搶救工作。

急症至一向有既定的分流程序,至少可以確保最急逼的患者 / 傷者能得到優先治療,然而醫院現在人滿為患,這個分流程序都受到極大的阻礙。 

 

今天當下午班,是第一次幹這種工作。我走遍了醫院不同的樓層和房間,查看等候人士的病情有否惡化,還要決定誰應該先入院,誰可以再等一下。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好像沒有實質的回報,我更喜歡直接診治病人多一點。最令人沮喪的是,我根本無法清楚知道每個病人確實的所在地,也無法準確了解他們的實時狀況,而那條等候入院的人龍,卻隨時會增長縮短。

醫院裏的情況如今極度惡劣,正常病患的處理也已經受到影響,而且到醫院求診是極為高危的行為,容易受到感染。今天我特別向朋友發出提示,建議大家盡量避免發生意外。如果因為扭傷了足踝要到急症室求診,並受到感染,最後要經歷一次漫長的等待,絕對是一件極不值得和慘痛的經歷。

 main qiC編按:基於新冠只有少數患者會演變成需要入院的重症,要讓疫情不進一步擴散又不令醫院「爆煲」,現時最佳方法其實就是社區隔離設施,即最初期時被某地方的人瘋狂嘲笑的「方艙醫院」。現時特區政府正以中央政府提供的物資興建10000個床位的方艙醫院,不過以現時情況來看,方艙醫院明顯還是不夠……(YOUTUBE擷圖,原片段為無線電視新聞)

 

 

 安道全

禾日水巷急症室醫生

1.【博評】安道全:《香港抗疫日記》第一篇 2022年2月14日 

2.【博評】安道全:《香港抗疫日記》第二篇 2022年2月15日

3.【博評】安道全:《香港抗疫日記》第三篇 2022年2月16日-空氣在顫抖 彷彿天空在燃燒

4. 【博評】安道全:《香港抗疫日記》 第四篇 2022年2月18日 放棄幻想 準備戰鬥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2-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