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由亞速鋼鐵廠至前蘇聯地下核工事(上)

2022-04-26 00:26:39 最後更新日期:2022-05-03 21:38:5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3344馬里烏波爾巷戰中非常活躍的車臣部隊,其步坦協同及巷戰小組的戰鬥形式,是俄軍在馬里烏波爾相對順利得多的重要因素。(圖片擷自微博視頻,來自FB專頁"提督之評論")

 

經過五個星期的大戰,馬里烏波爾的城鎮戰大局底定,烏克蘭守軍基本只餘下大約兩千人的亞速營(旅級部隊)據守沿海的阿速鋼鐵廠地下的掩體工事繼續頑抗。雖然俄國聯軍(含頓州民兵及車臣特種兵部隊)在猛烈砲火和轟炸的支援下清除了部分據點,但還是決定採用封鎖戰略,讓守軍及平民(可能是其家眷)最後因物資飲水短缺棄械投降。

FQvRzxRXIAEk0o0阿速鋼鐵廠的地下掩體構造好像沒有怎樣公開過,所以是龍是蛇根本沒有什麼人知道,不過在英國軍事專家吹噓下,就變成多層式且可防核彈地爆超強壓的多層式地堡.......是否完美至此,無人可知。(圖片來自Twitter@Ara Vanady)

 

這種封鎖戰略雖對俄軍最為有利,但至少也要持續一段時間。不過關於這場圍城戰最近的關注點,既不是被圍亞速營的命運,也不是俄軍之後的去向,而是……有英國媒體引述一名英國軍事專家,指該廠地下是個核戰避難中心,可承受核攻擊云云,所以俄軍才不敢向下攻取。這說法廣為西方及華語媒體所採納,然而對此廠設計瞭如指掌的俄國及烏克蘭方面,不是從來沒提過這事,就只指那是防禦工事,並沒提到那是核戰時避難用的。

8352384俄國消防網站提供的兩種蘇聯早期核戰爭時民防工事的基本結構,左圖的編號分別代表:1. 具密封性的保護門, 2.氣閘室, 3. 衛生間(具淋浴功能), 4. 休息間 ,5. 緊急出口, 6. (空氣)過濾室, 7. 急救間 ,8. 儲物間;右圖的編號代號為 1. 通風與過濾設備室, 2.具保護鋼門的氣閘室, 3. 主要避難處 4. 柴油發電機防 ,5. 可阻隔衝擊波的通風口, 6. 浴室及儲水箱。要留意的是這些具核生化保護能力的民房設施都是淺層而主要針對落塵及距離較遠的爆風/衛擊波:若是近距地爆,其結構及與離地面較近。也是無力抵擋的。(圖片來自Fireman Club)

 

8352384421 5ca4495ca7 b大型可抗核爆及可在核攻擊下生存的超級地堡(如以地鐵站修改而成的),都有一些重要特點,例如很厚的、中間有鉛夾層的大型防爆門、大型的空氣過濾系統,以及耐衝擊的強化鋼筋混凝土穹頂設計。圖片右則所示是下面有述的莫斯科地鐵帕維列茨車站(Paveletskaya)的民防設施。(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就民防角度去看,核戰避難所和地下防禦工事雖然也可並存,但始終不是同一個概念的東西。核戰掩體因為有防輻射的需求,加上可能要長期隔絕與外界的聯繫物資及飲水供應要更充足外,更要有很厚的鋼/鉛製大閘、大型空氣過瀘設施、可過瀘空氣及防爆震的通風口等等。另外核戰避難所出入口其實不要求多,因為一旦多起來,防止輻射落塵或放射性物質滲入的難度就愈高;然而作戰的地下工事則需要更多防守工事及秘道以進行滲透反擊或秘密補給之類。

maryupolskye ubezhyshcha 09 1024x767本年一月時烏克蘭一個網媒曾報道過馬里烏波爾面對俄國可能入侵時民眾可以避難的民防設施所在地。當時阿速廠未成為神話,文章也指出不少民防掩體設備及保養不佳,部份甚至是頓巴斯內戰後才開始維修的。同時這篇文章也沒怎樣吹捧阿速廠的固若金湯。由圖所顯示,阿速廠若不是有很多民用掩體,就是掩體結構相當複雜,但若作為核戰時的避難所,出入口之多好像不太正常........(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回到阿速鋼鐵廠的問題,就年初開戰前該市民防部門提供消息所見,阿速鋼鐵廠掩體的地面出入口其實頗多,莫說核衝擊波了,核落塵及放射性物質的防禦能力其實也頗有問題。另外,這個所謂「核地堡」反而有些很不利防守的地方,其中一個大問題是:它相當近海邊,而且也是建在卡利米烏斯河河口及沖積平原上。這裏不講可能被對手直接用海水倒灌的形式淹沒了,由於周圍土質及處於海平面以下,地下建築必定面對滲漏的問題,澇災似乎相當易發生,也莫說輻射污水或物質經地下水滲透進「核地堡」的問題了。

 

亞速營發放片段盡管更多是訪問"平民",但背景展示的結構卻更像一般的平民避難中心(如樓上平面圖所示),而非甚麼核掩體之類。)

 

關於阿速鋼鐵廠地下掩體的片段之前十分罕見,大約只見過車臣軍掃蕩時的一些情況,當時已留意到入口並非可防禦核衝擊波的大型鋼門;而最近釋出的兩個片段,在某程度上證實小弟某些方面的猜測:第一個是拍攝者聲稱拍到的防禦工事下向及橫向通道,通道中也有射擊掩體可作防禦射擊,唯這些通道的牆壁全鋪上波浪紋薄鋼板……這些鋼板和部分該廠所用建材十分類似。不過更大的問題是……不是已有石牆或混凝土了嗎?還要鋪鋼板?難道這些鋼板是方便讓滲水流走不滲進隧道內的?另一片段則是阿速營所拍攝掩體內的情況,終於可見到鋼筋混凝土牆了,但掩體頂部沒見到可耐壓力的穹頂結構,片段中也未見大型空氣過濾器之類,這……真的算是可抵擋核攻擊的強化核掩體嗎?

俄國應急反應部製作的民防設施介紹短片,這個民防中心似乎只是在地面 / 地下一層,但結構則和上面阿速營所展示的掩體結構相當類似,可能暗示該地下建築也非什麼深層結構。

 

需要知道的是,阿速鋼鐵廠是1944年蘇軍解放該市後才重建並於戰後恢復生產的,而核戰掩體至50年代晚期及60年代才有定規,要在一個長期不停工的鋼鐵大廠下大規模改造原有掩體而成為核戰防禦工事及民防設施,事實上也相當困難。更有甚者,要在海邊建一個地堡防禦工事,就更難上加難了。

 IMG 80此片段中的地道影像來源不明,但牆上則鋪了波浪紋鋼板,這種結構在一般防空洞中也很罕見。有趣的是亞速鋼鐵廠的軋鋼車間也生產這種鋼板並大量用於其建築物的建材上。(片段來自FB專頁"葉沃洛夫斯基的隨想",照片亦在該專頁的貼文上,當中部隊有指是阿速營的特種部隊,但現時該隊中大半人不是陣亡就已失蹤)

 

真的要比較的話,相對於蘇聯時代重要成市及設施的核防禦工程,馬里烏波爾的「防核戰」掩體(如果是的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回到冷戰高峰時期,要知道1960年代幾乎就是三戰一爆發就立即丟核武的年代,且到60年代後期蘇聯戰略核打擊能力已完全成熟,兩大集團一旦爆發常規戰爭就很可能很快演變成向對方領土互丟核彈的核大戰.......事實上,俄國內陸不少大城市都有大型核戰時民防 / 軍民兩用的大型掩體設施,部分至今仍在運作中,其中尤以莫斯科地鐵為主軸的莫斯科首都地方防禦工事,以及烏拉爾山兩座大型地下指揮中心及核掩體最受情報界所重視。

  

mm071221莫斯科地鐵長度及複雜程度已是世界第五位,而當中至少有120個車站具備高強度的民防設施及足夠深度,有足夠能力抵禦一般的核子攻擊。右圖為莫斯科地鐵馬雅科夫斯基站的防爆鋼閘。這個站深度大約就33米而且是早期通車車部之一,但仍可作為核戰時的地下防空洞使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及連結2)

  

1. 莫斯科地鐵 Metro / Metro II

莫斯科地鐵線始建於1930年代,並一直持續擴建,直至現在已成為具有17條路線及287個車站的巨大鐵路結構,當中除16個地面 / 架空站外,其他都設在地下,且當中120個站設在更深層的地層當中,最深者達84米,且幾乎所有深層地鐵站都有防爆門的設計,而部分也擁有設在地下的大型空氣過濾器。事實上,1930年代開始建設的莫斯科地鐵系統,本來就有大型防空洞及地下化儲存庫的戰時作用。

mm071221A盛傳在克里姆林宮地底300米的大型地下掩體,也是蘇聯戰時首腦及軍事部門指揮的所在地。這地保資料美國國防部1991年時簡述過,但蘇聯與俄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這也是Metro 2所經過的重要秘密車站。圖右為不少莫斯科地鐵火車隧道的大型鋼閘,必要時可封鎖整個車站或整節隧道。莫斯科地鐵其實已成為俄國一種現代文化現像,甚至也成為著名俄國科幻小說"Метро (地鐵) 2033"的主要故事舞台。(圖片來自"Military Forces in Transition"第40頁連結2)

 

至1950年代開始新建的鐵路線不但更深入地層,且陸續加建核戰遲難裝備,例如進一步加固的鋼筋混凝土外壁(甚至可以抵擋較近距離地爆時的壓強)、在民眾出入位置建起防爆門、具核生化防護級別的大型空氣過濾設施、柴油發電機及大型的水箱及大量儲存空間等。另外之前所建的鐵路系統亦追加有關設施,另外地面亦有較多空氣管道與大型空氣過濾器相連。由於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地鐵站都在深層地下,加上有隧道相連,也有機會進行互相支援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核戰地下避難中心。

mm071221B美國國防部1991年時就分析過莫斯科2號地鐵線所屬的大型地下核工事建築群,當中莫斯科國立大學以南地區就被認為是大型地下避難所Ramenki-43的所在地。報告甚至標出這個超級地下城的抽氣機入口(黑圈所示)。30年後,該區已成為大型公園及新發展低密度住宅區,部分設施也可能經過改裝及隱藏,變得更不起眼。(圖片來自GOOGLE地圖及"Military Forces in Transition"第43頁)

 

不過莫斯科地鐵還有一個接近眾所周知的「傳聞」—METRO之下盛傳有一個相對簡單但深度更大的秘密鐵路線,名為Metro-2,其各站深度由50至200米不等,且不但連接克宮、國防部/總參謀部、國安局等,還連接南方的伏努科沃國際機場(Vnukovo International Airport)、市內METRO的部分重要地鐵站、莫斯科大學附近的一個疑似大型地下城設施(Ramenki 43),以及在莫斯科市中心地下的大型深層指揮中心。其支線也可能有一至四條(無法證明),且不但能支援上層Metro的物資供應,更能讓大量蘇聯重要人物躲藏或借鐵路離開莫斯科,前往烏拉爾山的地下城避難。這是典型讓政府或國家在三戰後仍然存續的重要設施。

8352384A美國國防部當年展示的莫斯科地鐵2號線走線圖(虛線表示),似乎有一條主線及一條支線,但也只是猜測;右圖為根據一些不明資料所示莫斯科地鐵2號線計劃興建的大型通風機位置。一直以來除部分探險者聲稱拍得的照片外,並無直接證據證明該秘密鐵路及大型地下工事群的存在,至去年導演Dmitry Yurkov一本根據KGB一些已公開檔案資料或圖則、主題為俄國過往特殊院禦工事的著作出版,才公開了一些「可能」和這批大型工事有關的設計,可惜證據仍不算充份(圖片及資料來自"Military Forces in Transition"第42頁作者在YOUTUBE上的訪談)

 

 

當然,基於當年的核打擊能力,以莫斯科為目標的核彈數目可達上百枚,且當時也不乏百萬噸級核彈(例,當時泰坦2型就有9百萬噸級,民兵系列用的W-56及59也有80-120萬噸級別,而最小的也至少有20萬噸級)。這比今天的導彈彈頭當量都要高不少。若果不斷連續爆炸甚至數發一齊爆炸,所造成的共震還是有可能壓毀那些具30-40公尺厚深渡的火車站,或者令更深層的火車站部份塌方、震壞維生設施等,也可能同時破壞其通風口、運輸水及空氣的管道及隧道,削弱各火車站的物質支援能力。除最低層的火車站或傳說中的Metro 2各站及設施以外,其他的火車站核戰防空洞能否保存下來?頗成疑問......

C2KK8lXUUAAE5NL美國現時還保有相當的戰術核武,主要是空軍投擲用的核炸彈,包括1.2百萬噸級自由落體核炸彈B83(只有B-2轟炸機可載)以及多種戰術飛機均能搭載,且具備鑽地功能的B61-11地堡破壞者核彈(最大當量40萬噸級)。為加強準確度,還配有穩定自旋的火箭不過這種核彈是否能直接破壞最深層的莫斯科地鐵車站,以及動輒200甚至300米深的莫斯科二號線設施及超深地下指揮中心,仍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圖片伋資料來自連結1連結2)

 

 待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4-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