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黃定國﹕香港水下考古工作者參與元朝沉船發掘之體會

2022-09-09 16:27:40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09 17:13:17

2209097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供圖

沉船的發現經過

最近《中央電視台》報道,位於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的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將於近期全面展開發掘工作。一大批元代龍泉窯瓷器,有望在700年後,重現世人。而這次水下考古,將為研究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重要的研究實物資料。

2011年,該沉船遺址被發現,本次發掘的元代海船遺址,位於福建漳州聖杯嶼西南約200米,遺址東部為萊嶼航道,至今亦是重要航道。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院組織開展相關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

2209096青瓷高足杯(央視影片擷圖)

2021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調查,發現水下堆積主要為瓷器和船體,尤其是船體兩側約300平方米的範圍內,文物密集。海床表面可見部份船體,發現多道隔艙板。遺物散落分布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甚至有成摞的瓷器堆積,且絕大部分可以復原。本次調查還採集標本近700件套,主要是青瓷,器類豐富,以碗、盤為主,另有洗、高足杯和香爐等等,應為龍泉窰產品,從龍泉瓷的風格、造型和工藝來看,年代約為元代的晚期。

參與聖杯嶼發掘過程的體會與心得

我長期參與內地水下考古發掘工作以及潛水人員的培訓,2021年有幸到福建漳州參與這次沉船發掘,對於這次發掘經歷,有些深刻體會。

首先是地理位置及海況問題,聖杯嶼船隻殘骸位處水流必經位置,就算海面狀況正常情形下,因為受潮汐漲退影響每天也只能在兩次水流轉換時,又稱平潮1小時內下潛,潮汐轉換後水流可以達到1米秒速,流速大,正常情況下根本不適合任何潛水員下潛。萬一遇上潮汐周期的情況,有可能每天只有一次下潛機會,因此水下考古工作面對自然力量的巨大挑戰。

另一方面,沉船位置深,海床水深大約在28米至30米之間(深度受潮汐漲退影響有所改變),另外大部份船隻殘骸已經埋藏在海床之下,所以實際的工作深度一般都在28米。至於能見度方面,亦是影響水下考古作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水文物攝影,現場能見度好的時候也只有大約2米,一般情況都是1-2米。

2209095使用水下循環呼吸器(CCR)進行水下考古繪圖培訓(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供圖)

基於普遍開放式潛水裝備的限制,加上水下能見度、水深、水流和水溫、工作量以及水下工作人員心理各方面因素影響,對水下考古作業人員的可停留時間都會有直接影響,主要影響包括水下可停留時間及氣體供應量。根據休閒潛水計劃表的建議在30米深度的時候使用空氣可停留時間最長為20分鐘,就算換上高氧氣體都只是可以延長到30分鐘還未計算氣體是否足夠,在30米水深氣體使用量是水面的四倍,因為在水下氣體供應就是一切。即使氣體供應問題解決,另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水下可停留時間,當超出可停留時間以後就會變成一個叫減壓潛水的階段,當進行減壓潛水的時候需要的氣體會倍增,在水下停留的時間亦會倍增。

就當時環境下所見,全部水下考古工作人員都面對時間的限制,必須爭取在約1小時內下潛完成工作,但礙於潛水特有的限制,變相令到水下工作時間可能只剩下一半。而水下考古工作人員的發掘工作進度,除了要具備考古學知識和精確的事前工作規劃外,潛水技能水平亦會影響到發掘工作進度。

水下考古與時興的休閒潛水存有巨大差異,因為水下考古性質不是休閒潛水,是一個科研具有性質的工作,水下考古作業不是看珊瑚或觀賞魚類。因此,我們水下考古工作人都在想辦法盡可能延長在水下停留更長的時間,從而希望可以能夠對聖杯嶼沉船獲取更多考古資料。

2209094水下考古繪圖培訓所使用之水下循環呼吸器(CCR)(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供圖)

發達國家水下考古工作人員已經使用水下循環呼吸器(CCR),這種裝備可以在影響潛水員安全情況最小的範圍內,把水下停留時間延長,從而令到水下考古工作人員可以有更為充足的時間完成水下作業,這個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本文著者

黃定國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 副主席,長期在內地參與水下考古發掘和潛水員的培訓工作。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9-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