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朝鮮新中程彈曝光 固燃洲際導彈邁進一步?

2022-10-11 13:41:02 最後更新日期:2022-10-11 19:42:05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AA1朝鮮於上星期發射並跨射日本的彈道導彈,初時普遍認為是火星12型,但外形上有些不同的地方,故部分研究者已視為新的中程導彈。和之前多次測試不同,本彈並沒有任何測距用的規則圖案標示。(圖片來自朝通社)

 

上星期朝鮮全射程試射中程彈,射程接近4500公里且橫跨日本上空,日本近年來首次再發出防空警報。現時得知此舉主要是抗議美軍航母訪問韓國及美韓新一輪聯合軍演。由於朝鮮早有火星12及火星8型兩種中遠程導彈,且射程預估也就3500至4000公里,4500公里的射程也沒見得超出多少,加上美國有意冷處理,好像也引起不到什麼衝擊。不過昨天(10月10日)朝鮮發表了試射照片,由照片所見,似乎又是另一種講法,因為……本次試射的導彈不但彈型不同,且似乎和火星8 / 12型所用引擎完全不同!這很有可能是新型長程導彈!

眾所周知,火星12中程彈道導彈是以主體318型引擎 / RD-250型引擎為主要推力來源,但配有2至4個4D10引擎作為操縱火箭推力偏移及調校飛行方向用;然而由僅有的在空照片,可以看到噴射口只有一個,且尾部外形和火星12型有不少差異。由於過去最大射程也只是達到3700公里左右,今次可以飛更高高度及擊中更遠地方,其實也暗示在推力上似有改良。

v2 a4868之前朝鮮軍的新世代遠程彈道導彈都是使用由RD-250仿製而來的主體318型引擎,差別只是噴嘴(燃燒室)有多少個而已。由此再看新導彈的引擎,欠缺姿勢調整引擎兼採用半埋入式設計,這在液燃引擎上十分少見。(圖片來自朝通社及連結1)

 

由於曝光不足 / 朝方故意隱暪彈體結構,我們難以經由彈身判斷其是否新型導彈,只知大小上其實和火星12型差不多(或稍小),彈頭是一個之前可見諸火星13或北極星1/2型上的單彈頭固體燃料中程彈道導彈。由於其尾部只有一個大型噴口,且也明顯欠缺複雜的引擎向量 / 推力偏移機構,這種特徵大概只在大型固燃彈道導彈中可看到,例如KN-23及一系列海射型的北極星導彈。

若果朝鮮4000公里以上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成功研發,其代表朝鮮的戰略打擊系統反應時間大幅縮短,有條件發動核突擊或者在美韓聯軍發動攻擊後立即開始反擊,打擊太平洋或日本本島方向上的目標,戰略威懾力大增。更有甚者,中程導彈可以固燃化,也代表洲際彈道導彈固燃化已具備實現的條件,這樣對美國的威懾力可以更強,更能和美國「討價還價」。

 Analysis由於導彈明顯採用噴管埋頭技術,如果真是使用固體燃料的話,不排除技術源自北極星3-5系列導彈,而且……由於其採用較小的、來自北極星1型的單彈頭設計,加上改良的引擎,真正有效射程逹5000甚至6000公里都不是沒可能的事。(圖片來自網絡及連結1)

 

不過不能否認其尾焰有一些固燃火箭沒有的特徵,例如剛發射時似乎冒出暗黃色煙,以及升空後的特定角度照片中未發現固體燃料火箭獨有的白色濃煙,暫時都不能確認這是固燃還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燃火箭,只能肯定這是減重及性能加強版的火箭引擎。

639b1bfbly1h704knlqkrj20p00gk0uz金正恩觀看導彈試射的彈道解說,顯示導彈不同節點:發射點、穿出大氣層、彈最高點、重返大氣層及彈著點。彈著點似乎在中途島以北700公里地方。有趣的是,電腦的OS似乎是視窗7。(圖片來自朝通社) 

 

今次試射最大的意義反而是「飛越日本上空」:上次全射程踪越日本上空已經是五年前的事,這五年來朝鮮為迴避朝美協議,不是只打短程導彈,就是利用超高彈道高度以縮短實際射程,且全都以日本海的國際水域為目標。本來朝鮮近日已進行多類型大型軍演,今次導彈飛越日本上空其實具十分明顯的意味,加上有指朝鮮可能在十月下旬恢復核試,以及工程延宕近近兩年的大型彈道導彈潛艇可能準備下水,可說是2017年底以後朝鮮最大的軍事動作,其目的是什麼?

個人以為似乎是在針對美國十一月國會中期改選前前向美日韓陣營發出警告,解除近日的軍事「威脅」並尋求重啟會談;當然,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謀略,還是赴俄烏戰爭白熱化及美國 / 北約 / 韓國深度介入的情況下(韓國打算向烏克蘭提供大量俄製及舊式軍火),協助俄國「盟友」分散美韓的注意力,也未可知。

v2 a4自2019年後一直未有動作的在建朝鮮第一艘大型彈道導彈潛艇似乎正準備下水,9月底時衛星偵察得知新浦港的船廠已有多處活動和船艦下水有關。潛艇加上原有已發展的北極星3型系列潛射彈道導彈,至少對日本及西太美軍基地的威懾力會大幅上升。(圖片來自連結1)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10-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