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聲不斷:朔爾茨堅持4日訪華一天

2022-11-03 16:56:39
五郎

評論員,關注戰略問題、軍事歷史、軍事裝備。

20221103094333123(觀察者網圖片)

中共二十大以後,中國展開密集式外交活動,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領導人自10月30日至11月3日相繼訪華。而將於明(4)日到北京進行一天的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的到訪最受西方媒體關注,因為他是自從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七國集團」國家領導人。

雖然訪問行程只有一天,但隨同朔爾茨一同到訪北京的德國工商界領袖的份量,讓不少西方媒體猜測德國是否會改變朔爾茨領導的現屆聯合政府上任以來的外交政策。《外交官(The Diplomat)》3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指,朔爾茨對中國的訪問「代表了與(德國)執政聯盟的決裂和商業外交政策方針的回歸」,暗示德國有可能重回前任總理默克爾的對華政策路線。

據《路透社》報道,隨同朔爾茨訪華的德國工商界領袖包括大眾汽車、寶馬汽車、西門子、德意志銀行、BioNTech、默沙東、巴斯夫(BASF)的行政總裁。其中,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巨頭。

受俄烏衝突導致的歐洲能源危機,歐洲天然氣價格飊升,依懶天然氣進行生產的歐洲化工業備受影響。巴斯夫行政總裁布魯德梅拿(Martin Brudermüller)10月底就曾在德國表示,由於增長緩慢、能源成本高和監管過度的三重負擔,巴斯夫歐洲工廠的成本必須「永久」削減到較小的規模。2022年7月,巴斯夫作出投資決策,宣布建設「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在廣東省湛江市建設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在2030年前投資額將達100億歐元。

另外,德國工業數據也顯示,德國汽車行業約 40% 的總產量在中國銷售;對於大眾來說,這個數字大約是 50%,德國汽車工業不能失去中國市場。不僅大型德國跨國公司,德國有40% 的貿易公司和近一半的工業公司在關鍵原材料或中間產品上依賴中國。

朔爾茨訪華面對國內外壓力

德國現屆政府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三黨組成,也是德國歷史上首次由中間偏左及中間偏右的政黨共同組成政府,而綠黨與自民黨一直持對中國保持距離的態度。雖然朔爾茨本身來自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受其他政黨閣員的制肘,他自上任便採取與前總理默克爾不同的對華政策。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綠黨)早前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提到與中國的關係時就講到,「我們永遠不要再讓自己如此依賴一個與我們價值觀不同的國家,這一點非常重要。」她在11月1日訪問烏茲別克時再次提到:「中國是我們在全球問題上的合作夥伴,我們不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脫鉤,但中國也是競爭對手,並且日益成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上週,朔爾茨批准了中遠集團入股營運漢堡港的碼頭公司,自民黨秘書長就批評這一決定「幼稚」,又批評朔爾茨訪華的時機「非常不幸」。

另外,《路透社》3日引述法國和德國政府消息人士指,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向朔爾茨建議兩人一同前往北京,向北京發出歐盟團結的信號,並反擊他們認為中國試圖以一國對抗另一國的企圖。但消息人士稱,德國總理拒絕了馬克龍的提議。

面對各方面對他北京之行持不同意見,朔爾茨3日分別在美國《POLITICO》和德國報紙《法蘭克福匯報》撰文,重申了他決定訪問北京的五大原因。他強調「我們(德、中)將尋求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合作,但我們也不會忽視爭議」;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中德之間是合作夥伴。

他又指出,新的權力中心正在多極的世界中出現,德國的目標是與所有這些國家建立和擴大夥伴關係。即使世界格局已發生變化,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商業和貿易夥伴,因此「我們不想與之脫鉤」。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22-11-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