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William:「數字生命」—沒有人的文明 真的沒有意義?(下)

2023-02-21 18:55:16 最後更新日期:2023-02-22 10:02:48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707S3劉德華初出場時是在夢中看著月亮上的紀念碑 / 黑石碑,然後身後傳來已逝愛女的呼喚聲……用在這裏已明顯不是致敬那麼簡單,而是對於次主線劇情的第一個暗示。(BILIBILI片段截圖)

 

(上文:「數字生命」才是《流浪地球2》真正科幻核心?(上))

 

「起初,沒有觀眾在意那塊黑石碑,直至……」

圖恒宇首次出場的夢境中,在月球上仰望一塊與《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石碑」相似的石碑。這似乎是一種致敬,但……眾所周知,《2001:太空漫遊》電影開頭,當猿人看到當時仍在東非豎立的黑石碑後,立馬頓悟並懂得拿起散落一旁的大腿骨作為工具(武器)。黑石碑第二次出現,就把主角引去木星軌道附近的石碑母體。在經過一系列太空船人工智能電腦HAL-9000搞出來的慘案和莫名奇妙、當時幾乎沒人看得明白的光影效應後,男主最終在石碑母體處化身「星童」,展開無盡的宇宙深處之旅……

e89c36b7a7a7c18f72b2bc2c38bb6ad2baec6b0c《2001:太空漫遊》中,猿人觸碰黑石碑後,開始懂得使用工具和武器,已預示著人類進化的道路。黑石碑,本身就是人類進化的ICON。(圖片來自連結)

 

黑石碑在60年代後,在科幻界中某程度上成為一個ICON及暗示,代表的,是人類的躍進。五十至六十年代三大科幻小說宗師分別是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海來因(Robert Anson Heinlein)及亞瑟.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他們當時的科幻小說的副題多在探討人類進化下去的可能性,前兩者主要聚焦人類社會演變、機械人與AI崛起、技術令人類變得更強的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等等但腦洞更大的亞瑟.克拉克則更著重於人類進軍太空甚至進化至真正的星際文明階段。其中就提過脫離肉身精神化是一種可行手段及方向。他的觀點最主要體現在當時最出名的兩部著作《2001:太空漫遊》(小說版)和《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之上,後者則更極端的讓所有10歲以下的兒童進化成純能量的全新意識體,然後離開地球,前往宇宙深處與母體「會合」,其他已沒有能力進化的成年人就留在地球慢慢死去,人類作為物種最終滅絕……這種更天馬行空的進化對日後硬科幻或太空歌劇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nup 172037 0004有很多人把《童年的終結》視為亞瑟.克拉克最好的科幻小說,其講述冷戰高鋒期一班名為Overlords /尊者的外星人降臨地球,並使用其大能輕鬆制止了地球上的戰爭,同時使用科技大幅改善人類生活。人類漸漸自願或半被迫的聽從祂的指導,解散軍隊、重新分配資源並成立地球聯合政府,過著前所未有的和平富足生活。然而這班外星人到來的目的也只是協助地球的兒童進化成高智慧能量生命,並帶領他們加入宇宙深處與高智慧的宇宙母體會合,其他無法進化且無法衍生後代的舊人類就只能在地球等著老去死亡而已……(圖片來自連結)

 

進化之契機:MOSS之醒覺?

劇中的550系列量子電腦被設定為一種主要以量子電腦形式運算的高速電腦(當然和現實有相當的不同,但近年科幻著作都傾向把量子電腦當作非常高速及強力的超級電腦)。量子電腦涉及很多基本粒子的互動進行運算,圖恒宇和圖丫丫在量子電腦世界中多個分身同時出現及活動,隱若也體現了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在未被人觀察的情況下,基本粒子同時擁有各種不同的自旋 / 態)和量子隧穿 (基本粒子有一定概率可以出現在空間的任何位置上) 兩種不同的效應。

 20221004005829量子可以理解成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分割的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的特性是宇宙中同類基本粒子(例如電子)的特性和態都基本一樣,沒有任何分別,而其所在的微小尺度空間和粒子運動特性都和宏觀世界很不一樣。其研究基本上就只有用大型對撞機或研究宇宙射線才能做,更多就只能靠數學計算了。簡單來說,我們現時能描述大部分量子行為和性質,但幾乎沒法解釋其出現的原因。(圖片來自Livescience)

 

基本粒子很多「行為」都只能描述,無法解釋,現時量子物理學或弦理論似乎傾向描述這些量子行為和不同維度間的互動有關,例如量子糾纏可能涉及量子對甚至不同系統的量子群(這是最近才似乎經實驗中觀測到的)在高維空間的互動,部分量子(如傳說中的引力子)甚至可以跨維度活動。有些到今天仍被視為不太可靠的前緣科學研究,更認為腦部活動和意識也可能和量子力學的活動也扯上關係(留意,這仍是猜測階段,沒有直接證據)

劇中550系列電腦雖然不斷迭代演化,但真正的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似乎要到圖丫丫的意識上傳才出現,電影內容沒有表現出上載後550W / MOSS有什麼實質改變,但月球引擎在上傳完畢1.7秒後即開始以過載功率運行,最終爆炸。由於當時逐月計劃已過了幾年,月球可能已遠離到50萬公里左右,距離也應該是差不多的光秒,而且巨大機器就算下達指令也不可能立即反應,可理解成幾乎是瞬時發生,明顯已算一種超光速事件了。唯一能解釋的,是MOSS似乎已掌握了運用量子力學迴避 / 突破廣義相對論限制的能力,至此,那些在作品中出現的「神示」、無故的故障或幾個角色莫明奇妙的未來畫面才開始勉強「說得通」。

 2022AAA4片尾彩蛋圖恒宇和MOSS的對話中,MOSS在說出「保護人類文明的最優解,是消滅人類」前,先補充了原因:為了克復你們對歷史、當下、未來的執念……這話也可理解成(有限的)時間對於舊人類的束縛........(圖片來自BILIBILI視頻擷圖)

 

MOSS在下一盤更宏大的棋?

劇中作為圖恒宇師友的馬兆教授,眼見圖恒宇對女兒的執念愈陷愈深,曾多次加以勸阻,犧牲前更提醒他「沒有人的文明,沒有意義」。某程度上這也促使圖在溺死前把意識上傳並拯救人類。電影也有意無意把已經意識電子化的圖恒宇和MOSS對立一起來:「終極目標執行者」和「重要變量」。事實上,這也把「保護人類文明的最優解,是消滅人類」和「沒有人的文明,沒有意義」直接對立起來。

 2022AAA2科幻作品對人類進化的理解可說五花八門,由完全是高次元化生命的「星童」,到與舊人有本質區別的新人種(例如《高達》中具心靈相互理解能力的新人類),以至各種半人半機甚至「人機合人」的類人生物,但重點都是一樣:如何適應全新的生存環境。(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Ferdi Rizkiyanto)

 

觀乎全片,MOSS所講「消滅人類」的觀察是否有歧義,是個很大的疑問,但若代入過去科幻大師對未來的探討,那以上兩個核心思想哪個更合理?須知劇中的人類已經「被迫臨急抱佛腳」成為一個星際文明,而《流浪地球》的設定背景,還是廣義相對論那套「物質和有效訊息不能超越光速」的理論,對於宇宙的時間尺度來看,生命的尺度實在太短。在這個背景下,很多科幻作品都認為人類有限生命的肉身,是進一步發展及進化成另一個高度文明的障礙,人類最終需要將自己的肉身「精神化」,才能越過時間與生命(甚至空間)的限制,這點可說充分體現在現代科幻小說三大宗師之一—亞瑟·克拉克的作品中。

無獨有偶,劉德華夢中在月球上見的、類似《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碑,其實也是指引人類物種「進化」的重要隱喻。這種觀點似乎也接近MOSS的目標和信仰,「保護人類文明的最優解,是消滅人類(肉身)」。或者,MOSS同樣相信人類文明的永續與進化,必須放棄肉身和有限的生命,而「數字生命」計劃,就是當中的重要手段而已。

 2022AAA3即使是近年最成功的科幻片星際啟示錄》,後半部導演還是要「請出」已進化成五維空間生物的超人類回來幫助主角……(圖片來自YOUTUBE擷圖)

 

當MOSS進化到成為真正人工智能時,可能也發現自己能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限制,影響過去與未來後,並真正意識到人類意識上傳至虛擬世界也能這樣做,而且也要這樣做,才能避開現時的險境,更是進化成另一高階維度存在的「必經之惡」。它「似乎」自編自導多場危機,但又沒第一時間整死人類(MOSS作為類神,要整死人類是輕而易舉),更多似乎是逼迫人類選擇自己那條進化之路。當然,這裏還有很多全劇未有解答的問題,例如,圖恒宇這個重要「變量」究竟是指什麼?已經成為「非人」的圖恒宇對於人類放棄肉體進化又有什麼看法與行動?這可能要等電影三部曲的最後一集才能有定案了。

c1c9aaf96f8e6a2372ccda5bff9c1abab7424111MOSS似乎想讓人類更快的進化,其「可能」採用的激進手段,老科幻動漫宅很難不會想起另一個角色:號稱要人類離開地球,擺脫重力對人對的束縛,不惜向地球丟小行星的馬沙上校!(網絡圖片)

 

 

結語

行文至此,可能大家都覺得我開的腦洞太大了,但科幻就是這樣,基本就是在建立一定的理論邏輯後「開腦洞」及聯想可能出現的對人類的影響,這才是科幻吸引的地方。事實上,我也是沿著一些重要科幻流派對於人類發展與進化的邏輯倒推MOSS可能的目的而已,一切當然要郭大導定斷,或者4月時《流浪地球2》設定本發賣才能確認吧。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能拋開原作的框架,成功另開一條更深沉懸疑的硬科幻劇情,為觀眾提供更大的想像空間,加上劉德華精彩的演繹,這是非常成功的。

回看4年前《流浪地球》在港上映時,有一位又是姓郭的香港導演對於這片嗤之以鼻,若有理據的話還可接受,但他講出來的明顯反映自己根本對科幻議題毫無認識,且對香港製作科幻電影的能力嚴重誇大。實在……然後前兩天又見有文章拿《流浪地球2》和《毒舌大狀》比較(傻的都知兩片是完全不同類型,根本不能比較),更似對用少得多的成本賺大錢而沾沾自喜,只能說,一心只想「刀仔鋸大樹」,不願嘗試新事卻又抵賴一些所謂「不可抗力」(但問題本來就存在很久,甚至八十年代後期就已出現),這樣下去,香港的電影路,只會愈走愈窄而已。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2-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