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開城白楊蔘」試射成功 朝鮮核威懾力接近成熟?

2023-04-17 09:48:4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4-17 13:36:1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34cA1火星18型首次發射圖。(照片來自勞動新聞 / NK News 

 

4月13日,朝鮮再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根據報告,導彈擊中1000公里外日本海公海,而射高暫時還無準確數據,只知可能為5000公里以下,仍然是一種高彈道測試。第二天朝鮮發放發射片段時,大家才警覺事件異常,今次試射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不單是金正恩親臨指導,甚至是「全家出動」,包括之前已在導彈試射場出現過的「長公主」金主愛、「國母」李雪主及妹妹 / 秘書金與正陪同,規格與過去迴異,明確顯示今次重要性非比尋常。

 34cA4金家直系已公開人物在非國慶或閱兵場合全家出動,可說極為罕見,也足以證明金正恩對此事極為重視。(照片來自勞動新聞 / NK News)

 

今次試射可能代表朝鮮戰略力量現代化的「終極三步」之一:中型固體燃料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這種導彈連同其發射車在二月的朝鮮夜間閱兵中展示過,現在並被命名為火星18型。這型導彈不但在TEL發射車上十分「俄式」,連射出來的導彈都非常俄式—我們暫不知道導彈的實際尺寸,但外形和北約代號SS-27的RT-2PM2白楊M型 / RS-12M2R阿爾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十分相似,甚至發射前丟棄發射筒頭蓋、發射時適配器向左右彈出、以及冷發射空中點火等也幾乎一樣。

34ca034033f118f17d22557d0cafb248 cropped白楊M和火星18的比較。火星18除第一節長一點外,整體外形和白楊M似乎相當接近。(照片來自維基百科及勞動新聞 / NK News

 

由於暫時還未有其他資訊,我們姑且利用白楊M型 / 阿爾斯型去猜度其性能:兩者其實算是同一種導彈的單彈頭與多彈頭型,都是46-47噸級的三級固燃洲際彈道導彈,具備井射與機動發射兩種形式,射程約達11000或12000公里(若果照今次試射數據換成正常彈道,那火星18型的預估射程的確接近這數值),單彈頭型為100MT級的大型熱核彈頭,而多彈頭型則可配備3至4個俄國標準的30或55萬噸級核彈頭。兩者都是冷戰完結後俄國新發展的戰略核力量骨幹,並作為二次核反擊力量進行部署,特點是固體燃料導彈的檢查其實更簡單,且發射前準備時間更短,這些都是朝鮮這中小型核國家的戰略核威懾所必需的。

 34cA7演習中,朝鮮展示出和俄國不相伯仲的無野外依托發射能力—發射地點雖然選在離隧道不多於一公里的地方,卻只是一個旁邊有湖的硬草地而已!右為在基地附近混凝土石板地發射的白楊M型。(圖片擷取自Twitter片段連結2)

 

34cA3火星18在發射時和白楊系列有分別的,就是冷發射燃氣把彈體彈到半空後,阻隔燃氣與彈體的托板會向橫彈飛(紅箭所示),但白楊系列用於托起導彈的托板並不會由發射管噴出來;另外由彈頭艙自帶相機拍到的照片顯示,彈頭艙的艙蓋(綠箭所示)會在第一節火箭脫離前脫落,這點和大部分多彈頭ICBM一樣。(照片來自勞動新聞 / NK News

 

另外,一如其他近年出現的機動發射彈道導彈,火星18型亦已實現無依托發射(即不需預設陣地支援,可直接在較硬的平地上即能發射),同時能部署在山洞掩體或地下建築群中,增加隱密性。美日韓聯軍需要發動相當大規模的攻擊,才能「有機會」擊毀所有可能的發射點;另一方面,現時美國海軍使用的SM-3型反道導彈在攔截ICBM時的成功率還是不足,很容易錯過發射窗口;而且就現時預計飛行路線而言,除起飛階段外,部署在沿線的神盾驅逐艦似乎也不夠多,側面攔截成功率也較低;就算是日後部署的日本新神盾反導艦 / 金剛級代艦,也未必夠時間立即攔截。

34cA6美軍的GBI由於在研發時在90年代,只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容易拿到的舊式遠程導彈的技術,性能上明顯不足,即使再改良,迎擊速度還是擺在那裏。次世代的遠程攔截彈已批出合約,但預計要到2030年代才能開始部署。(圖片來自Militaryleak) 

 

而阿拉斯加的GBI攔截彈當初是為攔截大型單彈頭老式液燃ICBM而設計,但面對快速、固然且可能搭載多枚彈頭 / 多個誘餌的新式ICBM時,就可能顯得力不從心了,美軍預期代替GBI的新世代遠程攔截彈,最快都要2028年左右才能研發出來,形成戰力更要2030年代以後的事。

329592144 53172023年閱兵式上展示的火星18和2017年的導彈發射筒模型比較,前者已有很多細節且揭蓋已沒有和那長管子(燃氣發生器及管道)衝突。必須指出的是,朝鮮過去從未擁有過這種陸上冷發射技術,第一次使用就用在鎮國大殺器上且一步到位,過程順利到無法不令人懷疑。(圖片來自連結1)

 

可以說,這種固燃機動ICBM在金正日時代已是朝鮮核力量發展的「夙願」,2017年時甚至假彈 / 假發射車都拉出來閱兵,至今天導彈終於真正發射,雖經至少六年時間才真正發展成功,但朝鮮核力量發展之速度,真的只能用驚訝來形容。

現在朝鮮核力量另外「終極兩步」,就只餘下潛射彈道導彈(SLBM)和多彈道分導兩項,前者試射次數不多且仍停留在中程彈道導彈級別,而且在載具(導彈潛艇)未有突破時,發展意義不大;至於在分導彈道方面似乎完全是個謎,因為這和核彈頭小型化、三相助爆彈等技術發展有更大關係。朝鮮2017年核試時可能試爆助爆彈,但一般相信還不是正式的三相彈,且連威力都眾說紛紜(10萬至30萬噸TNT當量都有),更不知試爆裝置有多大,現在也不知道的。單就彈頭艙罩設計而言,肯定預留分導彈頭載具的設計而已,但到現在還是只探測到單彈頭,也沒見有半公開過具備分導彈頭載具的設計。

34cA5金正恩執意發展核力量,除保衛政權與國家外,更多是作為籌碼與美國討價還價,借放鬆制裁以讓朝鮮重返國際社會。2018年的美朝關於朝鮮戰略武器發展的協議算是成功的第一步,但隨後雙方仍糾纏在核武廢除的條件與落實過程,加上美國內部黨派質疑批評,會談並無寸進。至拜登等傳統派回朝,對朝重覆過去的威懾政策。文在寅卸任離職前,兩人私交不錯,朝韓敵對關係也緩和甚多。然而明眼人都知朝韓問題及戰略上的話事人是美國總統,文在寅幾乎沒有角色可言,為重新開啟談判,金正恩在戰略武器發展問題上也顧不上韓國那麼多了(YOUTUBE 擷圖)

 

俄國人的鼎力襄助?

過去朝鮮的導彈計劃都會找到前蘇聯的影子,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部分技術和設計來源都源自散落在俄國與烏克蘭的舊設計或廢舊零件,部分甚至被懷疑和某些廠商合作(例如十分有烏克蘭「海王星」味道的金星3型反艦導彈和箭矢系列巡航導彈),至於火星16型的「類伊斯坎德爾」(但明顯較大)的設計,也不知是否和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的雷霆(Grom)系列彈道導彈有關。然而這次火星18型ICBM在外觀和結構上也和白楊M太相似,而且似乎也用上早前測試的PS-180這種俄系現役味道甚濃的固燃火箭引擎技術,「現役」味甚濃,令人懷疑是否至少和俄國現役航太設計企業有關。

681079 51486593金正恩觀看PS180型固體燃料火箭的點火測試。此火箭最初被認為用於大型潛射彈道導彈,但由於火星18型的直徑似乎也相約(1.9米左右),加上朝鮮還未有公開其他大直徑固燃引擎試驗,有較大把握肯定火星18也是用這種引擎。一如所料,這噴嘴很有俄國風。(圖片來自連結1)

 

當然,由2017年「假彈假車」閱兵可知,這計劃至少已持續了6年,當時肯定還未取得突破。至少至2020年前,朝鮮也只能在葯柱直徑較小的短程固燃彈道導彈有突破(即火星16型)。然而隨著2020年底開始美俄關係因北約東擴烏克蘭與頓巴斯問題而急劇惡化、朝鮮核問題又因民主黨政府堅拒放鬆制裁而無吋進,六方會談形同虛設之時,朝鮮各類導彈、火箭砲武器的進展卻開始加快,至俄烏戰爭後似乎進展更大。由於技術上朝鮮是以蘇聯為宗,加上部分技術自己就很難搞得動,自然還是要有俄國的技術企業協助;另一方面俄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膠著,和歐美關係也已「撕破臉」,也需要製造突破口讓美國在東亞有麻煩,無力擾亂俄國遠東區,就算沒明著支援,暗裏讓廠商「鬆手」也不無可能。

298971144 738573590792938 5169209970165729154 n不能不否認,北約東擴問題及最終引發的俄烏戰爭,不單正式結束後冷戰時代,而且可能連帶「間接」協助朝鮮獲得更強大的戰略武力,讓東亞形勢變得更混亂難測。(網絡圖片)

 

軍事與外交本無對錯,唯利益而已,人家也想謀生存,畢竟卡達菲橫屍街頭及利比亞形同解體之事,前車可鑑。一個大國因為內部政爭激烈,對外搞成原教旨主義一樣,連敵對國家的改革派執政者都不放過(如古巴的迪亞斯之流),最基本的靈活性都蕩然無存時,反彈與接二連三的難題,就是無法避免之事了……

 

(下為YOUTUBE上唯一最詳細的火星18試射宣傳片,只刪去部分細節及加上奇怪的革命歌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4-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