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第一次試航出港中的福建艦,075型的三號艦安徽艦和在建中的四號艦同框,現時工程只到機庫甲板的076型就在照片右邊框安,並未進入鏡頭。(網絡圖片)
5月1日上午8時許,中國海軍首艘國產大型平直甲板航母「福建艦」,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解纜啟航,赴相關海域開展首次航行試驗。5月8日下午,「福建艦」完成為期8天的首次試航,順利返回碼頭。「福建艦」的首次試航以來,動態一直備受各方關注,一些細節令人至今回味。
試航兩大看點
舷號「18」的「福建艦」,是中國的第三艘航母。該艦是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自2022年6月下水以來,「福建艦」建造工作按計劃推進,順利完成系泊試驗和裝設備調試。首次海試,主要對航母的動力系統、電力系統進行試驗,也對艦船的航行性能進行全面檢驗。
編按:測試高速狀態下舵機轉彎能力的福建艦。預計之後的海試會測試更大幅度的迴轉能力。(網絡圖片)
「福建艦」海試有兩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一幅空中俯拍照片可見,經兩艘拖船拖到預定海域後,「福建艦」一啟動就顯示出超強的動力系統,水花不興地打頭陣;兩艘拖輪開足馬力,水花四濺地追趕,卻被越甩越遠了。雖然「福建艦」仍然採用蒸汽動力裝置,但技術和性能已經大大提高,當這只巨無霸開足馬力時,航速可以預見地驚人。
編按:試航其中一個項目,包括測試1小時內直線航行可跑出的最遠距離及持續航速,以驗證動力系統是否達到要求,以及是否有需要再調試。(網絡圖片)
另一則是從海試視頻可以看到,「福建艦」巨大的前鼻艏劈出兩道巨浪,神奇的是,船身依然平穩,兩道巨浪仿佛吸附在船身上,本該出現的巨大波紋或顛簸,被龐大的船身化解掉,橫浪直到船身中後部才出現,這船身設計真如浪裡白條一般順滑。
其實船體阻力越小相對應的動力轉化就越高效,單從船體運行一項,就能看出中國造船業強大的設計和工業製造能力。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印度的「維克蘭特」航母,它與「福建艦」下水時間相近,只是海試時「叩頭機」狀的航行狀態,被網友戲稱為入海練習蝶泳,試想這樣的波動幅度,艦載機該如何起降?
編按:海中拋錨測試也是其中一個考核項目,畢竟連美軍核動力航母在長程航行中都會停在海中心一段時間(原因很多,例如讓艦員休息),如何在海上拋錨並穩定船身也是個學問。(網絡圖片)
完成五大測試
「福建艦」在完成首次海試歸來後,網上有聲音說,「福建艦」的海試時間太短。其實大型航母的首次海試,8天的時間不算短,軍用艦船海試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所需測試的具體內容,以及海試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海試安排的測試項目多,時間就長,反之就短。當然航母如果在測試某一個項目中,突然出現比較明顯甚至嚴重的問題,那也會改變甚至中止預定的測試,減少某些預定測試項目,提前返回母港。
美國海軍最新的核動力航母「福特號」,排水量在10萬噸級別,首次海試是2017年4月8至14日,歷時7天。只是之後時隔4年多,直到2021年6月18日,才進行全艦首次抗衝擊試驗,其間暴露出大大小小諸多問題,相關測試和計劃延期不斷。
軍用艦船首次海試,主要對一些基礎性能進行測試、篩查,不出問題當然好,出現問題也很正常。「福建艦」首次海試時,甲板上空空如也,除了幾輛工程車輛外,並無任何艦載航空器。目前官方公佈的消息,「福建艦」首次海試「完成了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一系列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福建艦」的首次海試進行了五大測試:
編按:至於比較重要的如電達 / 電戰天線電磁兼容測試,看看是否和模擬有差別等,通常在往後的試航中進行。(網絡圖片)
主機航行測試,它包括檢查航行狀態下的主機狀態、為主機服務的各種輔機的運行狀況,以及主機的實際輸出功率、各機組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例如:是否有漏機油這類問題,還有主機負荷試驗、實際油耗測試等方面的內容。
航速測試,主要是測試艦船在不同功率、螺旋槳在不同轉數狀態下推進的航速,以及相對應的主機功率、螺旋槳推力的變化和與這些資料相關聯的對應規律。
編按:相信正以25節左右速度高速航行中的福建艦。這種測試也是作為輪機持續運作能力測試用。由排燃量判斷,鍋爐在高出力狀的燃料燃燒效率其實不錯,煙的濃度和小鷹號(CV-63)高速航行時差不多。(網絡圖片)
操縱性測試,包括回轉試驗和慣性試驗等,回轉試驗是測試艦船的拐彎、回轉等性能。
操舵性能測試,這包括測試主操舵裝置和備用操舵裝置,其主要目的是測試船舵的可操縱性、靈活性和工作的可靠性,為艦員和船員提供駕駛船舶的操縱依據。
拋錨測試,這是船舶特有的一項測試,分為首錨拋錨和尾錨拋錨等。對於航母、油輪這類超大型船舶來說,拋錨測試更為複雜。
導航設備測試及其他測試,這包括測試磁羅經和電羅經等導航設備偏差、校對並調整測向儀偏差、測定並消除計程儀的誤差、測定測深儀的準確性等。
編按:福建號飛行甲板上各種飛行作業任務設備及其分佈圖。(網絡圖片)
新增六項裝置
目前還沒有官方消息說明,「福建艦」的首次海試是否出現了問題,所以具體情況我們還要等後期報導。不過在官方公佈的高清視頻和照片看,「福建艦」上還是有不少新的東西出現。
「福建艦」的鞭狀天線佈置跟「遼寧艦」和「山東艦」不同,此前的兩艦都是佈置在直甲板的左舷,而「福建艦」改成佈置在斜甲板的左舷,這應該是吸取了前兩艦的經驗進行的改進,此前的佈置對斜甲板方向起降的飛機會產生影響。
編按:可能是現時對福建艦以及其他兩艘航母最重要的艦載機—空警600型艦載預警機。模型已早登上福建艦,且實機(很可能是首批量產機)已在密鑼緊鼓的試飛中。(圖片來自連結1)
「福建艦」上的三條彈射器,目前來看間距基本一致,這樣佈置說明「福建艦」充分考慮了三條彈射器可以同時起飛三架飛機,而互不影響的問題。特別是「福建艦」未來將裝備中國海軍首架艦載預警機「空警-600」,考慮到預警機的尺寸比戰鬥機要大,在佈設彈射器時,預留了足夠的起飛空間。
「福建艦」在尾部設置了兩個彈藥升降機,這樣做的好處是極大提升了在後甲板的艦載機掛載彈藥的效率,這個設置完全不同於美國的航母。但這個設置是否合理目前還很難說,因為美軍之所以沒有選擇在這個地方設置彈藥升降機,主要考慮的是要給甲板下的機庫更充裕的位子,中國海軍選擇的是提高裝卸彈藥的效率,這兩種思路孰優孰劣還很難下定義。
編按:甲板最後部的彈葯升降機,似乎是承繼自俄系航母的一種設置。美軍航母的甲板彈葯升降機約3至4台,全部都是由機庫甲板的彈葯處理中心往上送的,並非由彈葯庫提取出來,相對而言,俄係採取混合式,有處理站也有彈葯由武器庫經多重防護電梯送上來(主要是前起飛甲板那四台),福建艦已大幅減少前起飛甲板的升降機數目,但還是有兩部(不過需要留意的是,我們現時還不知道前彈葯庫是否已經改變位置)。(網絡圖片)
「福建艦」比對此前的兩艘航母,增加了更多的彈藥拋棄坡道,這應該是在此前的兩艘航母使用上累積的經驗。畢竟航母就是進攻性武器,一旦使用會有大量的廢棄武器彈藥產生。本來就寸土寸金的航母,一旦開戰必須要有更多的通道,去處理這些危險且無用的廢棄彈藥。
「福建艦」有兩個彈藥升降機,明顯看得出比其他的尺寸要大,之所以這樣佈置,大概是因為中國海軍有著種類豐富的反艦武器,各種超遠距離的機載反艦導彈更是頻頻面世,因此需要更大尺寸的升降機。可能有人要說,統一做成大尺寸的升降機不更好嗎?軍艦的升降機與民用的不同,這裡涉及到強度問題,甲板是要起降飛機的,開口太大或者太多,容易導致強度下降。筆者推斷,甲板下面的武器庫也是分門別類存放的,不同的升降機對應不同的武器彈藥,可能也是出於管理方便。
編按:福建艦的LSO緊急逃生通道,在LSO指揮站的右方不規則四邊形,右邊照片是美國海軍現時所用形式。(網絡圖片)
「福建艦」上還出現一個此前航母上沒有的東西,那就是「LSO緊急逃生通道」。 LSO(Landing Signal Officer)即航母艦載機著艦指揮官,是指經過特殊訓練的,向艦載機飛行員發出指令,並引導其在航空母艦上安全著陸的指揮官。這個通道類似民航客機上的緊急逃生通道,是一個半漏斗型的充氣滑梯,當艦載機降落發生重大故障時,給著艦指揮官們緊急逃生的一條通道。該通道就設置在「福建艦」左後舷著艦指揮室旁邊,此前無論是「遼寧艦」還是「山東艦」,都沒有這個裝置。
從「山東艦」到「福建艦」的技術跨度,並不比從「瓦良格」改裝為「遼寧艦」的小,甚至技術跨度更大。畢竟安裝電磁彈射器的直通甲板航母,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技術。這次海試是中國海軍真正意義上「從黃水海軍邁向藍水海軍」的一大步。未來「福建艦」的海試次數和項目還會有很多,新款艦載機和預警機也看點十足,讓我們拭目以待。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