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政府造地不僅需考慮成本 還要計成本效益

2024-11-08 12:56:35 最後更新日期:2024-11-08 13:16:11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san tin technopole 1北部都會區創新科技園構想圖。(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網站擷圖)

正如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所說,香港經濟要轉型,調整結構和多元改革,地價、樓價就不能太高,因為高地價和發展其他產業是矛盾的。但香港這個「依附地產」已成形良久的單元經濟結構,一下子地價、樓價又不能跌得太低,否則改革未見成效大家已「頂唔住」。所以最正路的方法,是穩定地價、樓價在一個合理水平,並爭取時間以發展其他產業。

因此,政府在有需要時,須要有救市政策和措施,但又不能如從前一樣完全偏向房地產,以減少造地賣地來收緊樓宇供應,人為催谷地產榮景,這也是所以為何政府需要堅持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計劃。

延伸閱讀:【博評】無雙直傳:欲解深層次矛盾當看《企業強人》 金融炒賣土地財政該成過去

前特首梁振英早前批評指,本港土地供過於求,持續造地或會衍生負資產問題和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為此,特首李家超就回應表示:「土地供應主導權一定要在政府手中,否則主導權會落入『利益藩籬的控制』,不符市民和香港利益」。[注1]

李家超特首固然正確,政府若沒有了土地主導權,就等同重蹈覆轍,土地問題解決不了,經濟多元改革亦不會成功,香港只會如從前一樣無限輪迴,甚至因為現今的環境變化而衰落。

但正如筆者反覆強調,「高地價」這隻怪物被「豢養」了那麼多年,涉及太多人的生計,而且龐大的有樓階層也只是有一小點恆產,只是夾心階層,樓價跌勢太急或負資產太嚴重,的確也會影民生。所以,筆者認同友人寒柏所言,梁振英先生是有他的道理,土地要造、土地主導權也要有,但亦要考慮造地成本。筆者再加一層:除考慮造地成本外,還需要考慮成本效益。

正如寒柏指出的,在海中造地建人工島,填海造地涉及基建道路的接駁,成本必高,所以寒柏建議,是否可修改現時《保護海港修例》和《郊野公園條例》來「解封」這個不可碰土地的「魔咒」,或者以低價收購可發展的土地,亦是值得研究的可行方案 [注2]

筆者和寒柏一樣,並不是反對興建人工島,但考慮造地成本卻是有現實的需要。畢竟,現時政府已多年亦字,過去依賴賣地收入的模式,隨著地產市道的低迷,已不可維持;何況,高地價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多元經濟是背道而馳的。我們確實需要大量土地,以支持經濟調整,發展新產業和改善房屋問題,但土地的成本效益亦會影響改革的成敗。所以,如何造地、造地成本等,政府其實是需要考慮。

除此之外,造地的成本效益也要考慮。新增造地的用途是什麽?高成本造出來的土地用來建公屋和居屋又是否化算?還是用來作創科產業或實業用途?或會否有更能回本的用途?

基層市民的工作機會一般都在以港島、九龍為中心的「市區」,但過往的城市規劃卻讓他們的居住地方遠離這個「市區」,他們工時長、上下班坐公共交通為主,現在的新造土地也遠離這個「市區」,在這些新造土地上是否有滿足基層工作的用地規劃?否則就會如同從前的天水圍,或現時的簡約公屋選址,被人詬病。

從外國的發展經驗就知,基層工時長、無車揸,多住在市區靠近工作地點;中產及有錢人,工時較穩定而且有車出入,住遠一點都無所謂,他們更看重的是居住環境要好。這些都是造地時需要考慮的「成本效益」。政府做事原本是好事,但錯配了變成壞事的例子太多。正如寒柏所指的啟德發展區,或從前的天水圍。

有土地,才能談發展,才能談經濟轉型的改革,但也要講求造地成本,否則地造了出來卻收不回成本。效益不足,又如何能發展創科和實業。發展創科和實業,進行經濟轉型改革,政府也要投入資源,改革也要用錢的,但現今賣地不行,政府收入減開支大,還要投入資源進行經濟改革,政府用任何一毫字都要三思。所以,政府造地不只需考慮成本,還要有「成本效益」。否則,財政無以為繼,改革怎能成功?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李家超:政府須掌土地供應主導權 由「利益藩籬控制」不符香港利益|明報 2024/10/29

2 梁振英與李家超土地政策的異同|堅料網 文:寒柏 2024/1/05

發佈於 博評
By 2024-11-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