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11月23日美國海軍新造濱海戰鬥艦(LCS:Littoral Combat Ship)「貝洛伊特」號(USS Beloit)在密爾瓦基(Milwaukee)成軍服役,該艦係屬於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研發設計之「自由級濱海戰鬥艦」(Freedom-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而濱海戰鬥艦還另有一型由通用動力公司所研發設計之「獨立級濱海戰鬥艦」(Independence-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
近年來美國海軍在多項造艦計畫都遭致嚴重挫敗,其中包括海狼級核動力攻擊潛艦 (Seawolf class attack submarine)以及朱瓦特級驅逐艦(Zumwalt class destroyer)在內,都是原先野心勃勃預備大批建造該型主力艦艇,但後來都因為與預期戰力存在落差,或是在保養維修上成本過高難以負荷,最後都被迫大量削減造艦數量,讓整個造艦工程計畫難堪收場。
同樣對於濱海戰鬥艦來說,其整個研發與建造過程,充滿各種政治妥協與屈服於國防產業商透過政治人物對美國海軍施加壓力,最後不得不讓同類軍艦選擇兩種構造型式,但到頭來兩種設計方案都無法滿足原始造艦需求,最後亦是面臨大量縮減原始造艦數量,並且讓現役軍艦提前退役,並且透過對外軍售計畫,希望轉手銷售給其他國家,但卻因評價並不理想而乏人問津。
就目前所或公開訊息顯示,在美國對外軍售(FMS:Foreign Military Sale)清單上,已經在未來兩年內,列出兩艘獨立級以及另外四艘自由級共計六艘濱海戰鬥艦,能夠銷售給其他國家。此等濱海戰鬥艦其實遠低於美國法律規定軍艦得以對外銷售之最低服役年限,甚至到目前為止,美國軍工產業還在繼續為美國海軍建造與艤裝該級兩型濱海戰鬥艦,但此等濱海戰鬥艦就已經列入對外銷售清單等待出售,說實在話,在國際軍備市場中難以獲得青睞,確實是不會令人意外。
美國海軍之所以要淘汰該級兩型濱海戰鬥艦,在表面上所持理由是考量未來若是要在海上與潛在敵手對抗爭雄,濱海戰鬥艦缺乏足夠戰力,能夠支持高強度衝突想定狀況。但真正理由卻是獨立級存在結構缺陷,而自由級故障頻傳,整體維修負荷相當沉重,特別是這兩型艦推進系統所具問題,維修成本極度高昂,運作預算又高到與伯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神盾驅逐艦差距有限,因此才變成美國海軍無法維持之燙手山芋。
儘管美國海軍不斷對拉丁美洲盟友喊話,認為濱海戰鬥艦對於應對海域治安打擊走私以及查緝毒品任務,應當相當適合;但其維護與運作成本如此昂貴,連美國海軍如此家大業大財務資金充裕都吃不消,要想讓阮囊羞澀盟友願意承接濱海戰鬥艦這個爛攤子,恐怕更要費盡唇舌並且提供相當優厚條件,才有可能順利將濱海戰鬥艦轉銷他國海軍。
美國海軍配合「貝洛伊特」號成軍服役,特別對外宣稱在工程技術以及武器配備上進行多項改裝工程,並且計畫未來採購水面艦所配備新型「海軍打擊飛彈」(NSM:Naval Strike Missile)後,亦會將此種新型水面反艦飛彈打擊戰力,配備於濱海戰鬥艦;美國海軍高層認為如此將可增強該型艦在爭議海域面對高威脅環境時之作戰自信心,但此種改裝是否能夠彌補既有艦體結構缺陷與動力系統問題,其實明眼人都可看出,如此大力宣傳只不過希望說服潛在銷售對象,增加未來對外軍售可能性。
其實濱海戰鬥艦整個造艦計畫面對如此嚴重挫敗,證明造艦工程與武器系統工藝許多原始設計理念,若是缺乏完整後勤支援體系配套運作,其實都會搞到陳義過高難以實現。濱海戰鬥艦都出大力吹噓,其以艦體儎臺、動力與航行操作系統以及其他必備基礎與艦用輔機系統,作為該型艦核心系統之基本單元,然後再依據任務需求,臨時組裝與搭配針對任務所設計之武器與系統模組。
在此種設計理念下,濱海戰鬥艦共計發展出水雷作戰、反潛作戰及水面作戰等三套任務套件模組;並且還針對支援特種作戰與兩棲登陸設計相關配備套件。並且希望能夠在前進基地預先儲存放置相關任務套件模組,然後濱海戰鬥艦隨時依據任務需求與敵情狀況,機動調整與裝置相關任務套件模組。但是經過實際服勤驗證,很快就證明此種設計理念根本就難以為繼,不但任務套件模組儲放在前進基地乏人維護保養,真正實施機動換裝調整亦無法真正達到原始設計所希望達到立即轉換或是即插即用地步。
同樣對於希望仿照美國海軍潛艦部隊或是水雷作戰兵力以「藍班/金班」(blue band/gold band)編組輪替模式服勤概念,經過實際驗證發現亦無法配合前述任務套件換裝與調整作業,因此最後經過多次相互磨合驗證,讓濱海戰鬥艦所配屬航空作業編組,最後必須與艦艇操作編組形成慣常配套結構,完全無法達成原先規劃理念,讓任務套件與人員編組得以臨時彈性配套,就能立即投入作戰完成任務。
從美國海軍濱海戰鬥艦整個造艦與運作失利經過看來,許多國家在軍隊建設與整建軍備過程中,經常強調寧可用小步快走逐步改進,但卻儘量避免大步躍進產生過大衝擊,到最後難以處理各項新軍備發展所帶來衝擊,同時順利吸收各個新軍備系統對於人員編組與作業流程所可能產生之影響。
其實軍備發展與研製過程中,究竟要採取保守作風以逐步改進更新(rennovation)推動更新,抑或是大膽採取革命性變革(innovation),其實沒有人能夠在事前提出標準答案,誠然小幅度改革更新所承受風險看起來較低,但在實際上未見得會低於大幅度創新變革。說實在話,在戰場浮現實際作戰需求,此種真正是要老命狀況發生時,迫使武器軍備與儎臺設計者必須創新求取活路,或許才是軍備發展與變革最有效之推動因素吧!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