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長征五號昨晚(12月16日晚上八時)進行第五次發射。雖然仍是中國現時最大運力火箭,但在天宮太空站建設完成後,大部分航天愛好者的焦點已經轉向登月計劃和各類民間公司設計的可回收中型運輸火箭所吸引,關注度也減低了。不過這次發射其實也有很多實質意義,且其改良更加一洗過去潛在問題,算是出了一口烏氣。
這次發射有兩個特別之處,其一是首次利用重型火箭發射大型衛星星座,作為大型通訊網絡建設之用。之前在8月時中國已開始正式發射千帆衛星星座,至現時為止已發射三組54顆,每顆225公斤級;不過今次發射的星網衛星星座,是一種使用多種衛星進行組網的大型衛星星座,衛星重量由600公斤至1噸級不等,甚至包括靜止軌道大型星座,或與手機直接連結的中小型低軌道星座。大型化亦代表發電能力、射頻能力或軌道壽命都有更佳的表現(不過暫時就未知實際的性能)。
若果單就單枚衛星發射而言,這些衛星都不算特別大,但在一箭多星的情況下,這重量的衛星就不算小了,所以航天一院的研究人員改良了原作為入軌火箭及運送多枚衛星的遠征2號上面級改良一下,爆炸螺栓投放裝置的衝擊力進一步減少,讓投放更為穩定。
第二點可能更為重要:長征五B型雖然有國產火箭最大運力,但設計當初主要用來運載空間站21-25噸級的巨型組件,採用了特殊的一級半設計,主芯級用盡所有燃料直接入軌,以將空間站零件運送至最適合軌道。但亦因為此,載荷入軌後21噸重的主芯級會停留於衰退軌道上,一星期內重返大氣層,而且因為已沒有燃料而變得不受控制,連再入點也變成「隨機」。雖然大氣層足夠燒毀絕大部分零件,但21噸的火箭引擎加箭身,很難保證部分高硬度零件未燒完,若砸到地面就很容易造成傷亡。這是之前部分媒體多所詬病的。
這次發射任務所發射的大約是每個相當於一噸重量的衛星,並由至少一個遠征2號上面級具備帶動衛星入軌的引擎載具入軌,即是說它並不需要全力加速到入軌速度,只要到既定速度和高度進入亞軌道即可,之後還有少量剩餘燃料即可用於減速並在可控時間與區域內重返大氣層,殘餘零件也和其他火箭一樣保證能丟在大洋中,不至造成撞擊地面甚至有人區。
這方案計算起來,有機會消耗5-6噸的實際載重(這些載重是用在遠征2號上),但由於除了太空站組件,很多大型衛星或宇宙觀測載荷都小於20噸(如巡天望遠鏡全重最多15噸),這種投射方式其實還能為各類載荷提供更多發射軌道選擇,而且還能增加發射安全性,閉塞一些人對中國航天的口實,其實也是值得的。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