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大約兩日前,社交媒體上出現了相信是瀋飛次世代戰鬥機比較清晰的片段,而且由於此時該正在做傾斜迴轉,角度變化更大更多,除了因為距離仍然較遠,部分機影可能有手機內影像處理AI的後期加工。不過由於角度較多,這機的大概構形也可以確定下來。
由氣動來看,這明顯是一架無垂尾的高速機,機身與主翼是典型的翼身融合的Lambda 機翼(相當於尾部修型的大型三角翼),然後似乎沒有垂尾,不過翼端似乎有全動式小翼。比較特別的是,由現時照片評估,引擎進氣口是在機身下方且算是大型的進氣道並緊貼機身,這設計基本上也沒在已知的戰術飛機中使用過。現時最大的謎團時,由於拍攝到的角度所限,我們仍無法肯定該機的機背構形是怎樣的。不過由2020年6月601所發表的一篇論文所示,他們正在測試一種引擎艙脊線改變而達成的無垂尾超音速增穩構形,雖然所用機型和現時的次世代戰鬥機驗證機有相當差異,但並不排除會用上這個構形。
需要留意的是,現時無論成飛與瀋飛的方案,都採用無垂尾及平尾的設計,雖然並不是使用全翼機設計,但明顯更為重視全向隱身性能,除此以外也盡量使用更多手段(例如開裂式穩定翼與全動型翼尖小翼),提高這構形的可操縱性及超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
瀋飛的新世代戰鬥機尺寸上由於沒有有效清晰照片與片段,故也無法由明顯參照物看出其大約大小,大約只能由輪胎大約猜到其大約相當於SU-27 / 殲11/16系的大小(或大一圈),亦即相當於西方另外兩種六代戰鬥機。同時由機形大小判斷,其燃料至少應該及得上SU-27的3800公里航程,甚至可能有超過4500公里的直線航程,相當於有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
之前已說過,若果成飛的方案是戰轟 / 攻勢攔截機 / 「會戰機」,那瀋飛的六代機究竟有什麼角色?西方部分分析指出若成飛那台三引擎機是穿越攻擊後方的支援機群或B-21戰略轟炸機,或從另外方向在大洋上打擊第一陣的美軍戰機/進行側方偵察及目標指示,那瀋飛的可能就是和其他五代正面迎擊對手並指揮無人僚機群進行打擊,或攻擊其他支援美軍的韓國或日本空中力量(如果他們有敵對行動的話)。由於這種打擊在視距外攻擊後仍然有機會進入視距內作戰,所以除航程沒有NGAD級別那麼高要求外,載彈量和無人機控制能力仍不可缺,而且機動性要求也不能下降多少,尤其在迎頭空戰中槍奪最佳發射陣位時,頂多可能會較大犧牲超機動性而已。這樣將構成一個遠離海岸600-1000公里的第一道防空線,並打擊第一島鏈內的目標。
由換代而言,瀋六代替的可能是殲11系列和殲10早期型,還有殲轟7A和SU-30MKK等型號,考慮到2030年前後服役的話,這批機剛好巧達到18-25年機齡;另一方面,由較低後掠角的翼形及Lambda機翼,不單升阻比較好,低速可控能力也不弱,其實也適合在2030年代中後期部署於大型航空母艦上,作為遠程重型艦載機使用。並由航母搭載並擴展其作戰距離。
瀋飛新世代戰鬥機試飛片段。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