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承載五角大樓野望的美軍六代戰機

2025-04-02 00:26:44 最後更新日期:2025-04-04 10:24:42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25012ait 2025編按:以現時有限資料製作的較為可信的F-47第六代戰鬥機CG圖。(bilibili擷圖)

 

3月底,中國的六代機「殲-36」五天內三度試飛。其中3月26日試飛,三台發動機同時放油,白色尾跡線劃過天際,還有夢幻般的的銳角轉向,讓看客紛紛沸騰。其實,最不淡定的還是大洋彼岸美國,他們新公佈的六代機圖片,自然會拿來與「殲-36」相比。

672d23343h編按:第四次試飛中準備陸落的殲36。美軍急於要公佈F-47,有人指也是受到中國兩款新世界戰鬥機試飛的影響。 

 

重塑輝煌「F-47

3月21日,特朗普總統在白宮官宣美軍的第六代戰機項目時,興奮地表示,該飛機編號為「F-47」,問世後將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戰鬥機,具備最先進的、隱身、機動性和速度。

美國空軍參謀長大衛·爾文上將隨後向媒體展示了「F-47」戰機的部分細節,這位四星上將還不忘對中國陰陽怪氣一番,表示儘管美國的對手聲稱率先研製出六代機,但F-47才是世界第一款有人駕駛的六代戰鬥機。似乎,五角大樓對於去年底中國同行贈送的兩份聖誕禮物還是耿耿於懷,畢竟無論是誰凌晨四點被老闆叫起來上班,都會一肚子怨氣。

250127 D TT977 SD Hegseth Portrait 2025編按:P-47不單曾是美國陸軍最重要的單引擎重戰鬥機和地面攻擊機,共和甚至有把它噴射機化的計劃,這計劃甚至是美國陸軍第二個戰鬥機計劃。(網絡圖片)

 

新戰機之所以命名「F-47」,是因為美國戰機以字母F開頭,即戰鬥機的英文單詞「Fighter」的首字母。就好比中國戰鬥機使用J字母開頭,而J則是「殲擊機」的漢語拼音首字母。「47」這個數字就有點講究,按照美軍的軍機命名規則,新飛機的數字編號一般都是越來越大,要跳過之前有命名的,包括不對外公佈的試驗機等等。

不過今次先由特朗普宣佈,然後五角大樓再公開,加上特朗普正好是美國歷史上的第47任總統,若說是特朗普要搶這個風頭,未免過於牽強。但「F-47」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層含義:二戰以前,美軍戰鬥機都是P開頭的,源於追擊機的英文單詞「Pursuit」的首字母。

images 25編按:P-38重型戰鬥機是二戰美國一種著名的遠程重戰鬥機,不但航程相當長,而且還有相當的能量空戰優勢,算是二戰版本穿透攻擊的俵俵者。(圖片來自連結) 

 

當年號稱二戰期間美軍戰機三大王牌的,分別是「P-51」、「P-38」和「P-47」。其中綽號「雷電」的「P-47」戰鬥機,在太平洋戰場上完虐日本的王牌「零式」戰機,之後因為命名規則的改變,後期的「P-47」型號也叫過「F-47」。當年「F-47」能夠把來自太平洋對岸的挑戰者擊敗,美軍或許希望重現當年雄風,讓「F-47」復活一次。畢竟按照美軍的統計,當年「P-47」戰機可是在各個戰場,和軸心國的飛機打出過1:4.6的超高總體空戰交換比。

 GmmN4cfaEAAc807 1編按:根據FB友提點,F-47那個上V顯然是想增加滾轉和偏航穩定性,減少主翼舵面負擔,然而V型翼是很容易造成荷蘭滾。想重新取得橫向穩性就需要加下折式機翼,就像過去的食肉鳥驗證機一樣;不過現在的機型並未見到這個下折式構造。另外那麼大的上V機翼,不單RCS可能更大,且在強度要求上可能更高,整備和維護性也可能變得不便利。(圖片來自美國國防部)

 

 

死過翻生的「鴨翼」

「F-47」戰機的圖片最讓人意外的,就是戰機居然採用鴨翼設計。中國的五代機「殲-20」就是鴨翼佈局,中國的六代機則採用更先進的無尾翼飛翼佈局。而當年美國空軍的那句戲言「鴨翼最好在對手飛機上」還猶在耳邊,如今美國航空業的大拿們,居然把自己曾經嫌棄的又執回,確實出人意料。

「鴨翼」設計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優點在於:鴨翼設計能夠在飛機起飛時提高正升力,有利於戰機進行短距離起飛,同時,還能減輕戰機的結構重量,並在降落時充當減速板的角色。在超音速作戰時,「鴨翼」也能提供支持,使戰機具備出色的機動性能,特別適用於空戰。因此,裝備「鴨翼」的戰機通常在高空、高速度作戰時表現突出,具備出色的截擊機性能。

images 25A編按:使用鴨翼的殲20,曾被嘲笑隱身玩假,不過這其實更多是宣傳所帶來的偏見而已。(網絡圖片)

  

缺點則在於:鴨翼有著極其複雜的氣動問題,特別是氣動耦合與飛控挑戰。由於鴨翼與主翼的氣流干擾,需要高度複雜的飛控系統,所以導致早期很多有這種佈局的飛機問題頻出,比如瑞士的「JAS-39」戰鬥機。鴨翼對於現代戰機的隱身需求是個重大考驗,因為它可能成為雷達反射熱點,需通過外形優化和吸波材料彌補,但仍難以完全消除影響。

雖然鴨翼的優缺點都很突出,但美國的考慮首先就是隱身性,對使用鴨翼佈局一直都是排斥的。不過世事無絕對,而且技術一直在進步,鴨翼的優點是實打實的,反而鴨翼複雜的飛控軟件和破壞隱身性能等缺點,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彌補的。以美國的技術水平,解決飛控軟件和鴨翼的氣動修形都是小菜一碟,最關鍵的一點是,美國在航空發動機陷入瓶頸,已經無法再依靠「力大磚飛」解決飛機的機動性。

images 25AS編按:美國曾在1990年代對大後掠翼無尾佈局戰鬥機做了很多氣動控制的先期研究,並提出多種控制技術。不過時至今天除;部分用在轟炸機與無人機外,未見在戰術飛機上大量採用,這點反而給中國"搶先一籌"。(圖片來自連結)

 

此前作為第四代發動機標杆,號稱推力比達到10的「F-119」和「F-135」都被查出來數據造假,真實的推力比都沒超過7。而2021年立項的下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如今也是渺無音訊。既然如今無法做到力大,想要磚飛的話,就只能從氣動佈局上下手。可以大膽預測,「F-47」戰機不但採用鴨翼,甚至可能把被認為六代機要取消的垂直尾翼都重新啟用。

不知是不是受中美相繼出現的六代機刺激,俄羅斯方面也突然爆料,俄方的六代機也完成了設計。從俄羅斯的報道來看,俄羅斯的六代機居然也採用鴨翼設計。當今世界最強的三個航空技術國家,除了中國外,兩家都不約而同的在六代機上採用鴨翼佈局,不知道算是技術進步還是退步。

 

 

波音難啃的「大蛋糕」

特朗普在介紹「F-47」戰機時提到:「F-47」配備了最先進的隱形技術,它幾乎看不見、威力空前,是同類戰機中最強大的。該戰機的實驗版本已經秘密飛行了近五年,我們確信它的性能遠超其他國家的同類戰機。

關於「F-47」試飛五年這個事,網上爭議比較大,大部分對這個說法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如果已經試飛5年,那麼基本已經要服役了,官宣之日怎麼連張實機的照片都欠奉?而按照官方說法,「F-47」每一架的造價高達3億美金,以美國的作風,早就滿世界找冤大頭入股了。

1ed7c3ec 2d18 48e7 be79 8facca08b863編按:2022年1月,51區曾有一架欵似大後掠三角翼機被拍到,這機有比較明顯的翼端上翹,有指這可能是NGAD第一架全尺寸驗證機,且有可能是波音的驗證機。不過前空軍部長指出,當時波音的驗證機只驗證部分技術,根本不是波音NGAD的原型機。有航空迷指此機有一些F-16XL箭鏃式機翼的一特徵。(圖片來自連結1)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的看法是,並不能排除「F-47」試飛過的可能。因為試飛的概念是寬泛的,像「F-47」這種突破性的戰機,為了驗證各種技術,都會製造一些樣機,或在現有飛機裝上一些突破性的技術設備進行試飛。當年美國為了研發「F-22」,也曾經在多架實驗飛機上進行技術嘗試和驗證,從項目上來看這也是試飛。

編按:比較特別的是,美國國防部公開的想像圖,可以見到很有波音30年前食肉鳥與麥道X-36驗證機的縮影。在F-47的情況下,前翼除了在跨音速與超音速階段實現配平外,是否也有提高橫向的穩定性的目的?(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F-47」的外形,特別是其扁平狀的機頭和機翼特徵,非常像波音公司過去的一款名為「捕食鳥」的技術驗證機「YF-118」。此外,1990年代末麥道公司也試飛過一個「X-36」的驗證機,其氣動外形也是鴨翼、扁平機頭、無垂尾,跟如今的「F-47」也很像。該飛機驗證試飛期間,正值波音並購麥道,所以「X-36」也可以看做波音的項目。

波音公司贏得「F-47」的合同後,此前一直為美軍生產「F-22」和「F-35」的洛馬公司鎩羽而歸。自從二戰後,就沒有正經自行設計生產過戰鬥機的波音,居然爆冷勝出洛馬,這確實有點匪夷所思,連洛馬公司都坐不住,馬上表示要和美國國防部進行溝通。

images 25A3 1編按:波音的KC-46A在開始交貨後也是問題不斷,甚至發現油箱洩油和機身有裂痕。(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個重要的合同給波音確實冷門,不過細想一下倒也合理。對正處於危機中的波音公司而言,太需要政府的支持,而這份合同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根據該公司今年1月發佈的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收入和飛機交付量同比大幅下降,當季淨虧損約39億美元,全年淨虧損約118億美元。

網上對於波音能否全部吃下這個大單,是表示懷疑的。畢竟洛馬的能力和能量很大,美國歷史上也不乏競標失敗後,通過運作拿回訂單或者分一塊蛋糕的先例。2008年歐洲的空客公司曾經聯合諾斯洛普·格魯門(Northrop Grumman)公司,拿下了美軍179架加油機的合同,可後來硬是被波音給攪混黃了。

Boeing Starliner ULA Rocket編按:波音的CST-100載人飛船在工程管理上是一大失敗,和載人龍飛船一樣都是2011年開始開發,但前者已於2019年展開首次載人前往太空站測試飛行,但CST-100第一次載人飛往太空站,且因內部技術問題和可能的安全隱患,被迫把乘員「拋棄」自行自動返航,結果太空人足足被迫留在國際太空站9個月之久。(網絡圖片)

 

假如「F-47」順利投產,筆者絲毫不懷疑洛馬公司會從中切走一大部分,畢竟以波音現在的能力,難以吃得下如此規模的大蛋糕。單看是特朗普上一任期時,敲定的新一代的「空中一號」專機,到現在還沒交付,波音的能量可見一斑。

「F-47」這個項目明顯帶有輸人不輸陣,倉促上馬的跡象。而且特朗普政府還表示,在他的這四年任期就能看到「F-47」完成服役,這其中賭氣的成分太大。也許,「F-47」最終真的會完成試飛並且服役,但是很難想像,這種臨急抱佛腳的產品能成為國之重器。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5-04-02

手機分享本文: